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七絕聖手王昌齡 詩吟邊塞動古今

2022-08-12 19:17:0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2000年,葉嘉瑩先生在澳門中華詩詞國際研討會上。南開大學供圖

  葉嘉瑩講授

   於家慧、陳學聰整理

  張海濤審校

  王昌齡這個作者,歷史上關於他生平的資料很少,所以我們暫時不介紹王昌齡,而是直接把他的詩跟李白的詩來做個比較。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

  現在我們來看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奉”是“捧”的意思,“奉帚”就是手裏拿着掃帚。“平明”,天剛剛亮的時候。“金殿”是長信宮的宮殿。因為趙飛燕得到漢成帝的寵愛,班婕妤失寵。趙飛燕是中國古代一個有名的美女。古代有兩個有名的美女,一個是以瘦出名的趙飛燕,她身材非常苗條,可以在掌中跳舞——這當然是傳聞;還有一個是楊玉環,她比較胖,也很美。所以人美或不美,不在於胖瘦。因為趙飛燕,班婕妤失去了皇帝的寵愛,被打發到長信宮。長信宮是太后的住所,班婕妤就是去侍奉太后,像使女一樣,所以她早晨要灑掃。

  我們講過,中國古代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你看她沒有直接説我很怨恨,我失去寵愛了。她假托歷史故事,説“且將團扇共徘徊”,我現在就像這把扇子一樣。中國古人常用“秋扇見捐”,“捐”就是拋棄,“見”&&被動。到了秋天,用不到扇子了,就被拋棄。中國古代的女子沒有獨立的身份和事業,“以色事人,色衰則愛弛”。有更年輕更美麗的女子了,容顏衰老了,男子對她的愛就松懈了,“弛”就是松懈。她説我就如同秋扇一樣,“且將團扇共徘徊”,手裏拿着這把扇子在宮殿之中徘徊。她被棄的感情,完全是藉&扇子的喻托來寫的。

  “玉顏不及寒鴉色”,我雖然很美麗,可是我覺得我潔白的美麗的容顏,還比不上醜陋的烏鴉的顏色。為什麼?因為烏鴉“猶帶昭陽日影來”。“昭陽”是當時趙飛燕居住的地方,皇帝每天都跟趙飛燕在昭陽宮中。她説我還趕不上烏鴉呢,因為烏鴉還可以飛到昭陽宮,還可以立在殿角上,還可以得到那邊太陽的照耀。這裡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語碼。“日”在中國古代,是君主的形象。寫怨情,它是委婉的、曲折的,説的是太陽的影子,借咏的是君象,都用喻托,沒有直言,是這首詩的特色。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很有名。他的生平我們知道的不多,他是一個在仕宦方面非常不得意的人,雖然考中了進士,可是從來沒有機會在中央政府做官,都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經做過江寧縣縣尉,後來還被貶到龍標縣做縣尉。龍標很遠,在今天的湖南洪江市,唐朝的時候,湖南一些地方還很荒僻。像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寫了《永州八記》&&他的悲哀和不得意。

  王昌齡被貶到龍標縣去做縣尉的時候,李太白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送給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國古代以右為上,以左為下。“左遷”就是向下貶官。“遷”是職務的轉移,職務降下去了,就叫“左遷”。

  我現在講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也倒回來再講李太白的七言絕句。我們本來是由李太白的閨怨詩,講到王昌齡的宮怨詩,這是從內容的聯想上講過來的。而現在我們講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再講回李太白,這是從形式上來講的。他們兩個人都以七言絕句著稱,當時唐朝人説七言絕句寫得最好的兩個人,一個是李太白,一個是王昌齡。現在我們就是多方面比較,看他們內容相似的時候,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形式相似的時候,表達技巧有什麼不同。你要知道七言絕句很短,一共只有四句詩。而四句詩,要傳達出一種感發的力量,裏面要有感情,也藉&外在的景物形象。“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由外及內,外物影響到內心,是興。心裏有感情,用外在形象來做比喻,是比。“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個是比,是心裏面先有怨情,然後假藉&團扇,假藉&烏鴉來寫。

王昌齡與李太白的差別

  我常常以為,詩歌的評賞能力,是從比較得來的。如果你從來沒有讀過詩,你忽然見到一首詩,怎麼知道是好詩還是壞詩呢?所以詩的評賞能力,是從比較得來的,而且比較的詩最好相似。英文和中文的詩相差很遠,很難比較。同樣是中文詩,同樣是七言絕句,同樣是怨情詩,那麼你可以比較。我認為李太白真的是屬於天才。你可以看到,王昌齡這首詩未嘗不好,可是他有一種“做意”,就是有心在做。可是真正第一等的好詩,古人有句成語,“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是説你內心充滿了感情,不是造出來的,它像瀑布一樣,一定要流出來,你擋不住。“肆口”,就是張開口就流出來,不是經過很多安排造作、思慮考慮。

  李太白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説“楊花落盡子規啼”,寫得很好,是寫暮春的景色。我講王昌齡的《長信秋詞》,沒有什麼可發揮的,因為它本身潛藏的可發揮的地方不多。可是我每次講李太白都可以發揮,你就知道差別在哪。表面上看,好像王昌齡的意思更豐富,因為有那麼多故事、寄託、比喻在裏面。王昌齡那首詩,我頂多可以把它的典故、比喻講一講,講完就沒有了。但是李太白不然,“楊花落盡子規啼”。南唐中主問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楊花落盡”跟“子規啼”與“王昌齡被貶”有何相干?所以這是很妙的一件事情,很多好詩就好在這裡,是他自己“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他內心的一種感發,不是造作出來的。你説有什麼相關?我説那是暮春的季節,所以楊花柳絮都飄落了。

  春天的時候我還很奇怪,我們校園有很多柳樹,可是我沒有看見楊花。在中國北方,每當春天的時候,你看《紅樓夢》上所寫的楊花詞,“一團團、逐對成毬”。我在輔仁大學唸書的時候,教室在恭王府,院子裏有四棵垂柳,每當暮春三月,我們在課堂上講書,一團一團的柳絮飛來飛去,有時候就滾進來。

  李太白説“楊花落盡”,楊花都飛完了,那真是暮春。當楊花完全落盡的時候,子規鳥就叫了。據説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杜鵑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傳説。在西洋文化背景下,關於杜鵑的傳説,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嫉妒、第三者。可是中國的杜鵑鳥,有中國的文化傳統。

  中國的杜鵑鳥是什麼文化傳統呢?一個就像李商隱的一句詩,“望帝春心托杜鵑”,李白當然不會用李商隱的詩,李商隱是晚唐時候的,還沒出生呢。李商隱跟李太白,當他們用到杜鵑的時候,都會聯想到同一個歷史故事。中國有一個神話傳説,杜鵑鳥是望帝的魂魄。望帝是古代蜀國的一個皇帝,他後來失去了他的國家,而且他平生做了一件值得悔恨的事情,他跟一個臣子的妻子發生了關係,後來他覺得很羞愧,就把他的國家讓給這個臣子,自己就退位然後死去了。所以他帶着失國的悲哀,帶着自己平生的過錯、罪惡的悔恨,是這樣一種感情。他死後魂魄化成了杜鵑鳥。李商隱説,我的這種感情,就像望帝的春心,就是他的一種多情的心。據説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每年春天他都啼叫,一直叫到流出血來。到死,這種失落的、悔恨的、多情的感情都沒有改變。所以杜鵑有這樣一個傳説,多情的、啼血的,帶着這麼深刻的悲恨的感情。這是杜鵑在中國文化上的code(語碼)。這是第一個聯想。

  第二個聯想出於楚辭,“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這是《離騷》裏的話,春天的花當然是美麗的,鵜鴂是暮春時候叫的一種鳥,他説我常常擔心鵜鴂這麼早就叫了,它叫的時候,百草千花都零落了,春天就過去了。就因為這個鳥的叫,百草不芳了。這是很妙的。他真的是寫景,而且景是現實中的景,真的是暮春季節,真的有楊花飄落,真的聽見子規鳥叫了。

  子規鳥還有第三個聯想。第一個聯想是神話上的聯想,關於望帝魂魄的聯想。第二個聯想是楚辭《離騷》上的聯想。第三個聯想是什麼呢?是杜鵑鳥的啼聲,據説聲音是“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你看李白用了杜鵑的語碼,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給我們這麼豐富的聯想。“楊花落盡子規啼”寫得很好,光陰的不可往復,春天美好的消逝,而且帶了這樣的人間悲恨,説一切美好都被摧毀,説離開自己的家國沒有辦法回來。李白並沒有説王昌齡你被貶了我很同情,我很悲哀,只説了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可是在“楊花落盡子規啼”的季節跟景物之中,我聽見你這麼有詩才的人被貶謫,我的感慨是怎麼樣,沒有説,可是所有的感慨都在其中。

  你要知道,王昌齡雖然是仕宦很不得意,可是他作詩的才能,是大家所公認的,跟李白、高適、王之渙都是好朋友。當時有一個傳説,叫做“旗亭畫壁”。有一天,王昌齡、高適、王之渙聚在一起,到一個小酒店喝酒,這時外面進來一群歌女。他們作詩都很有名,都以為自己做得好,平常誰也不服氣,就説等下這些歌女要唱歌,我們看一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就是誰的詩最流行最受歡迎。歌女就唱了,第一首是王昌齡的,再一首是高適的……王之渙的一直沒有唱。王之渙就説,你看這些歌女中間,最美麗的女孩子還沒有唱,平凡的人只唱平凡的作品,如果這個最美的女孩子唱歌,就一定唱我的詩。大家就等着,這個最美麗的女孩,果然開口是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盛唐的七言絕句很有特色,真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那種感發的力量,帶着景物的形象傳達出來。這是七言絕句在盛唐一個特殊的成就。而李白跟王昌齡是裏面最有名的兩個人。王之渙留下來的詩很少,不到10首,但是確實有出色的作品。“黃河遠上白雲間”就是其中一首。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寫得很好。他有很好的詩才,而且結交了這麼多有名的詩人。當他們聽到王昌齡被貶官,不只李太白寫詩&&了同情,別的作者也寫了。這麼有天才的一個人居然被貶,下場還很慘。王昌齡被貶到湖南,天寶之亂時,他想要回到故鄉。走在半路上,在安徽附近被殺死了。有人認為他的七言絕句比李太白還好,稱他為“詩中的天子”。

  “聞道龍標過五溪”,我聽説他被貶到龍標,龍標在哪?在五溪之外那麼遙遠的地方。湖南的武陵有五條溪水,雄溪、滿溪、無溪、酉溪、辰溪,極言其遙遠。“我寄愁心與明月”,我為你而哀愁、悵惘,我怎麼樣表達我對你的關心?我把因為你被貶官而産生的愁恨之心,都隨着天上的明月——李太白最喜歡説月亮,那麼光明那麼皎潔,它的光輝照得那麼遙遠。“隨風直到夜郎西”,我的身體不能去,但是我的感情我的心可以隨着風一直到夜郎西,到你所在的地方去。“夜郎”大約在現在的貴州桐梓附近。我們説七言絕句那麼短,要傳達出感發,所以要有感情跟景物的結合。“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的落,子規的啼,“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天上的明月,大自然的風,他是用各種形象,集中起來表現一種感發的力量。

王昌齡的閨怨詩

  我們回來再看王昌齡的詩,這是他很有名的一首詩,題目就是《閨怨》。我們剛才講的《長信秋詞》,屬於“宮怨”,宮中女子的怨情。“閨怨”是普通閨房之中女子的怨情。

  我們來念一下:“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你要知道,少婦對丈夫的相思之情應該特別強烈。如果是沒結婚的少女,她還沒有夫妻之情的經歷,所以她不大懂;如果是年歲大了,那麼她這份感情就淡漠下去,沒有那麼強烈了。所以少婦的相思感情才是強烈的。“閨中少婦不知愁”,本來這個閨中的少婦,她相思的感情還沒有覺醒,她還沒有感知到相思之情的強烈。“春日凝粧上翠樓”,“春日”,大家看王昌齡的詩,他所用的字也帶着感發的作用。李商隱的詩,“颯颯東風細雨來”,“春心莫共花爭發”。春天就是一切動物、植物、感情都覺醒的季節。“凝粧”,就是嚴粧,很精美的化粧。春天的時候,這個少婦,不但嚴粧,還“上翠樓”。這首詩的每個字,它的形象,它敘述的口吻,它的句子,它的結構都是有作用的。

  這個女孩子,一個“春”代表着感情的覺醒。“凝粧”一方面是寫她的美麗,而化粧,文化傳統上也給你聯想。中國古代説“女為悅己者容”,説女子的美麗,她化很美好的粧,是為“悅己者”。他沒説這個女子對於愛情的追求,可“春日”是愛情的覺醒,“凝粧”是對於欣賞的期待,感發的力量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上翠樓”代表一種向外的追求,還使我們聯想到《古詩十九首》裏的一首詩,“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有一個美麗的女子,這樣光彩照人,站在樓上的窗口前。這個女子也是嚴粧——“娥娥紅粉粧”,而且故意有心露出她潔白的美麗的雙手——“纖纖出素手”。後面就説了,為什麼這個女子不甘心寂寞,為什麼要上樓,為什麼要站在窗口,為什麼要把她那樣美麗的容貌放在窗口給人家看?因為這個女子,“昔為倡家女”,本來是一個歌舞倡家的女子。可是現在呢,“今為蕩子婦”,嫁給一個蕩子做妻子,倡家的女子是不甘寂寞的,總是有很多男子圍繞她讚美她。而她現在結了婚,只有一個男子,還是個蕩子,還走出去不回來了。“蕩子行不歸”,蕩子遠行就不回來了,所以這個女子就説了,“空床難獨守”,我覺得很寂寞,寂寞守空房。這是寫一個女子不甘寂寞的愛情的覺醒。

  王昌齡這首詩,就暗示了這種感情。“忽見陌頭楊柳色”,忽然間看見,“陌”是小路,“陌頭”就是路邊,忽然看見路邊的楊柳都綠了,這麼美麗的春天。春天應該跟所愛的人在一起,欣賞良辰美景,然而沒有。“悔教夫婿覓封侯”,她後悔了,説為什麼把丈夫放走去做官了,封侯是功業,她的丈夫為了追求功業就沒有回來。這是很有名的一首詩,春天來了,看到楊柳綠了,引起相思懷念的一種感情。

王昌齡的邊塞詩好在哪

  王昌齡所寫的是邊塞風光,以及邊塞的兵士——他們的生活跟他們的感情。他寫的邊塞詩有七言絕句,也寫五言的古體詩,題目都叫做《從軍行》。另外還有一種體式,在邊塞詩裏面很流行,就是七言的古體形式,而用七言的古體形式來寫邊塞的生活和感情,是以高適和岑參為代表。他們邊塞詩寫得好的,有特色的,往往是七言古體的形式。這不單是形式上不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形式上比較短小,所以比較重視抒情,是以感情來打動讀者。七言絕句有很嚴格的格律,平仄是確定的。而七言古體篇幅比較長,字數沒有限制,形式比較自由。這一類體裁的詩歌,就適合於鋪陳敘述。

  內容跟形式一定是有密切關係的。王昌齡寫七言絕句,大概就是感情跟景物交相感應,産生一種興發,讓人讀了以後也感受一種力量,它所傳達的是最基本、最精華的。絕句因為形式短小,傳達的是最基本的、原始的感動力量,是情景交感帶着興發的一種力量。可七言古體詩呢,因為篇幅比較長,就要鋪陳,要敘述。事實上對於邊塞的風光,寫得更具體、更現實、更仔細的,是七言古體的形式。

  邊塞詩之所以在唐朝特別興盛,一個是因為當時社會背景,唐朝有很多戰爭;還有就是唐朝的一些讀書人,在仕宦方面不得意,就想要從軍,希望在戰爭之中建立功名。王昌齡的生平我們知道的不多,他應該到過邊塞,可能也是因為在朝廷裏仕宦不得意,希望有一個建立功名的機會。

  我們回來接着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從軍行》四首詩。一般認為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最好、最有代表性。先念一下:“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第二首:“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第三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第四首:“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個谷字不念gǔ,念做yù。我們説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寫得好。怎麼好?就是我剛才説的,七言絕句以抒情為主,情景交感,情景相生,帶着一種興發的作用。所以王昌齡的詩,景象跟感情結合得很好。

  “烽火城西百尺樓”,先説烽火城。古代戰爭如果要發警報,夜裏就點烽火,用木柴燒火,你遠遠就看見火光。如果是白天,有很大太陽,火光看不清楚,就點燃狼煙。所以晚上是點火,白天是點煙。點烽火跟狼煙的所在,就是烽火&。邊疆執行點烽火警報的一個戍守所在。

  “烽火城西百尺樓”,那百尺的高樓,那瞭望戍守的高樓,整句話就呈現了一個畫面,帶着邊塞的特色。不但如此,你看我念的時候,沒有念bǎi尺樓,念的是bò,因為這是一個入聲字。一般我們講詩只是講文字意義,這個意義有時候是固定的。可是跟意義結合在一起的,還有很多元素,它的聲音也傳達出一種力量,這是中國詩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特別是七言律詩跟絕句,所謂近體詩,重視聲調和韻律。中國的詩歌,從周朝開始,説國子,國家的學子、學生,入學以後,就要學諷咏跟吟誦,所以中國古典詩的傳統一定是重視吟誦的。前幾天跟班上學生討論,講到中國跟西方傳統的不同。中國詩歌的傳統,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特別注重感發。而西方古代那些希臘史詩,是重視記敘。而中國一開始重視的是抒情的傳統,重視的是感發。這種興發的傳統,跟中國重視諷咏、吟誦的傳統是結合起來的。它感發的力量,除了文字的意思,還有一部分要從聲音傳達出來。

  這個真的很微妙,很難講。從聲音傳達,已經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了。但是你要知道,同樣是平聲,有陰平,有陽平。同樣是仄聲,有上聲,有去聲。同樣是去聲,有閉口的聲音,有撮口的聲音,有開口的聲音。同樣是發聲,它的聲母是不同的。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多層次的、多方面的、很微妙的結合。

  杜甫的詩之所以特別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甫把聲音感發的力量結合得特別好。杜甫是注重吟誦的,他説“新詩改罷自長吟”,他的創作是伴隨着聲音一起出來的。我自己作詩的時候,也是伴隨着聲音作的。我當然也想它的意思,但是我寫的時候,是伴隨着聲音,而且常常一邊作一邊吟的時候,它自己會跑出來的。杜甫他真是懂得吟誦,他這方面有長處,他詩歌裏的聲音就帶着感發的力量。每次只要讀杜甫的詩,我就不由自主地、就興起來一個吟誦的調子。它就逼得你,就是要開口把它念出來,才能夠傳達感發,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20世紀60年代,美國梅祖麟和高友工兩位教授,寫過一篇論文講杜甫的《秋興八首》。那是因為我寫了本《杜甫秋興八首集説》討論《秋興八首》,文字、意義、典故都分析了,可是沒有分析它的聲音。那個時候這本書剛剛印出來,我到哈佛大學去教書,梅祖麟也在那裏教書,我就送了一本給他。梅祖麟看了以後,覺得也應該從聲音方面來分析,他就跟高友工聯合,寫了一篇論文。其實中國文人早就注意到了,中國舊傳統批評杜甫的時候,常常就講聲音怎樣好,怎樣注重雙聲,怎麼注重疊韻。雙聲是聲母相同,疊韻是韻母相同。就是杜甫對於聲韻的結合、聲韻的感發非常注意。可是中國的文學批評缺少理論,而梅祖麟是一個語言學家,所以他就用語言學的方法,把杜詩裏面聲母跟韻母很仔細地分析了,就發現杜詩中,聲母跟韻母有配合的、互相呼應的關係,杜甫可能自己不自覺,他只是自己吟誦這樣寫,卻産生了某種作用。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之所以好,是因為有感情、景物、聲音。“烽火城西百尺樓”,不但形象上很高,而且聲音上有一種很激動很強烈的感情。“黃昏獨坐海風秋”,一個人站在城樓上。黃昏獨坐,邊塞靠海的地方,海風吹來,是秋天。而海風秋,海,h是開口的,向外的;風的韻母是eng。一個是聲母的張開,一個是韻母的雄渾強壯。王昌齡的詩,沒有很深刻的意思。烽火城西有百尺高的戍樓,守城的兵士黃昏一個人孤獨地坐在戍樓上,到了秋天,荒涼的、遼闊的海風一陣陣吹來,意思當然也很好,可是真正使王昌齡詩好起來的,是結合了聲音的力量,是聲音傳達出來的感發的力量。“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是以景物為主。“更吹羌笛關山月”,人的感情開始移入了。誰吹笛,當然是人吹笛。吹什麼曲子,關山月的曲子。關山月是離別的歌曲。人看到明月的時候,就懷人懷鄉,所以是關山月。“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他説聽到羌笛,寫了關山,吹了關山月這首離別的曲子。“無那”就是無奈,我無可奈何,我想起了金閨。金閨就是在家鄉的妻子。所以就引起我懷念妻子、懷念萬里以外家鄉的邊愁。“無那金閨萬里愁”,就是在邊塞的徵夫,懷念家鄉妻子的愁恨。

  曾經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叫做《十五的月亮》,這首歌歌詞不錯,曲調也很好。所寫的也是邊塞詩徵夫思婦感情的一種,跟古代完全不一樣。説十五的月亮照在邊關也照在家鄉,你為了保衛祖國,在前線作戰;我在後方,侍奉你的父母,維持家庭生活,你的功勞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是古人從來沒有寫過的,這是現代的意識,所以你看,現代意識就融入徵夫思婦的歌了。

  還有一首流行的歌《血染的風采》。這首歌是很悲哀的、很悲壯的,跟所愛的人離別:假如我倒下不再起來,我希望你不要為我悲哀,祖國的旗幟上有我血染的風采。就是説我抱着必死的決心,可能死在戰場上,可能永遠不會回來,可我是為了保衛祖國,祖國旗幟上有我血染的風采。你要知道這種感情,是古今所同的。我們看王昌齡的詩,他也會這樣寫。

  我們現在看第三首,就寫出了一種“血染的風采”。“青海長雲暗雪山”,在青海,雪山上有一片陰暗的長雲,長雲就是大片的陰雲。陰雲把青海的雪山都遮暗了,這樣荒涼、這樣慘澹。“孤城遙望玉門關”,我站在戍樓上,遠望玉門關。玉門關是關內到關外的必經之路,我從玉門關出來,哪一天才能從玉門關回去,能不能從玉門關回去,我不知道。“黃沙百戰穿金甲”,我在邊塞作戰這麼多年,經過千徵百戰,盔甲上曾經鋪滿黃沙,把我金屬的、鋼鐵的盔甲都穿透了。他在邊疆所有的勞苦、危險,都用這7個字表現出來了。所以你看那種語碼,那種語言精華的作用。“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把樓蘭打敗,我一定不回去。就是説,誓死保衛國家。這是王昌齡的詩,總而言之,他的感情跟景物的結合得好,聲音也好。(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