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杜甫的人生究竟有多遠

2022-08-05 11:17: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聶夢兮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早有斷言:“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看不得杜詩。”古往今來,研究杜甫的學者太多太多,關於杜甫的傳記也不少。《天地沙鷗:杜甫的人生地理》一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多年來,作者聶作平正式寫此書前,於2015年和2020年先後寫了《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幾人相憶在江樓:杜甫的川中歲月》《天地沙鷗:杜甫的晚歲漂泊路》三篇關於杜甫的長文。這三篇長文先後刊於《南方周末》,隨即被多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轉發,引起“重讀杜甫”的又一輪熱潮。

  與其説《天地沙鷗:杜甫的人生地理》是一本杜甫傳,不如説是一本杜甫地理志。作者用數年時間重走了杜甫當年的人生地理之路,把杜甫的人生點滴、杜甫的詩歌編年、杜甫的行走線路三者巧妙地串聯起來,首創了人生地理的寫作路徑:在疏朗、開闊的文字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歷史背景,融入字裏行間細緻入微的風土人情,既有大江大河的盪氣迴腸,又有山澗小溪的溫婉靜美。不知不覺中,讓人仿佛回到唐代——和平的唐代,戰亂的唐代,文學、詩歌、藝術高度發達的唐代。

  忠實於我們的現在和過去,聶作平不僅用史詩佐證了杜甫留給後人的種種疑問,更在千年後再行萬里路,用腳去丈量、重走杜甫的人生羈旅,開啟一場現代人與古人的精神對話。《黃土》《少年》《放蕩》《喪亂》《行役》《黯鄉》《曲終》等12個篇章作為本書的寫作線索,從杜甫誕生、成長、衰敗直至死亡,真實再現了杜甫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在眾多研究杜甫或者杜詩的傳記圖書中,此書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以一個“外景記者”的身份,在重走杜甫人生地理的旅途中向讀者娓娓道來,還原了杜甫和杜詩的真實面貌,讓杜甫形象鮮活而有趣。一個有血有肉的本尊——不只是詩聖、詩史的杜甫,他更有喜樂、有悲傷、有疾憤、有溫情…….

  詩人是文化根脈的守護者,而詩人走過的足跡更是這段文化歷史的縮影。杜甫的一生都在大地上行走,因悲秋傷春而貼近大地,那麼真切而實在。詩人又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易感的神經,他們的血汁裏哀樂過於常人。杜甫前半生瀟灑自如,過得十分暢快,後半生卻每況愈下,感時憤世,總是在黑暗的人生旅途中踽踽而行。44歲那年恰逢安祿山叛亂,他用了整整10年容身於戰亂,直到55歲那年才輾轉到平靜安樂的大後方蜀地生活。

  人們常常將人生的不幸與某種靈感相&&,彷彿詩人、畫家、音樂家要是遠離了平靜的生活,就不能創作出史詩巨作一樣。比如自殺的梵高、失聰的貝多芬和患白內障的莫奈。而生命中遭遇的諸多不幸恰好滋養了杜甫的靈魂,他始終擁有孤獨的傲骨,寫下了大量關於世間的命運之篇。也許在嘗過生活的本質後,才會在歷史上留下這些詩意的絕唱吧。

  杜甫一生中有三次重大意義的漫游。從誕生地河南鞏縣南瑤灣村到19歲時第一次遠游:渡黃河從洛陽到河東道(大部分在今山西);第二次遠游:從洛陽乘船到吳越之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以及最後晚年的漂泊路:平江、長沙、衡陽、岳陽、三峽等地。作者用極富故事性的文字語言注入詩聖的每一段歷史環節。當時間和空間重疊,戲劇性的文學效果就顯現了:詩史與歷史、與現在、與地理互鑒,那些割捨不去的昨天與未來,既是詩聖的家國情懷,又何嘗不是作者對杜甫和杜詩的緬懷。

  有故事性又有知識性的文字能瞬間打開人的感官,讓我們的周遭變得豐盈、立體,生機勃勃。跟着聶作平走過杜甫的人生地理,我們看見了這樣一位有血有肉的詩人:過於感性的、可愛的;天真的、富有關懷的;忠誠顧家的,熱愛美食美酒的杜甫。在聶作平的視角下——一種不費力的遙想,在紙上信馬由韁地躍過。在洋洋灑灑的40余萬字中,作者運用紀錄片和分鏡頭的語言手法將杜甫一生中最隱秘、最動人的故事一一呈現。

  遠行是追溯源頭,是一個決定,是一種修行的狀態,更是一場與前人對話的最佳契機。但若只是匆匆行路,不去體驗,不去思想,終究無法抵達靈魂的深度。從精神上來説,追隨前輩的地理之路是對大師的物理膜拜,希望以此得到啟示。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幾年前求學時的經歷,每選擇一個新地方生活的理由,必定是為了追尋大師的足跡:從雨果的故鄉——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小城,到歐洲大陸盡頭的布列塔尼——印象派畫家高更的靈感迸發地,再到南法普羅旺斯——梵高度過的最後時光……似乎每到一處,我都在同這些大師們通宵達旦地暢談,他們賦予我強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