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忠誠報國 熱忱為民

他們,依然是響噹噹的戰士

2022-07-29 17:38:2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2020年7月7日,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在家中。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2019年11月7日,張貴斌老人在家門外。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2021年7月16日,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在錦州市太和區大許村播放電影時合影。受訪者供圖

  平均年齡62歲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96歲的塔山阻擊戰戰鬥英雄張貴斌、98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雖然早已脫下軍裝,他們卻從未忘記老兵的使命,忠誠報國、熱忱為民,依然是響噹噹的戰士

  八一建軍節前夕,記者分赴遼寧錦州、鞍山、丹東,記錄他們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於力、高爽

  5年沒見了,平均年齡62歲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8名隊員依然精神抖擻、充滿活力;3年沒見了,96歲的塔山阻擊戰戰鬥英雄張貴斌依然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一年沒見了,98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躺在醫院的病榻上,床邊挂着他一生心愛的軍服,那是他的精神寄託。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雖然早已脫下軍裝,他們卻從未忘記老兵的使命,忠誠報國、熱忱為民,依然是響噹噹的戰士。

  八一建軍節前夕,記者分赴遼寧錦州、鞍山、丹東,與這些老兵再次見面。記錄他們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只要能邁動腿,電影就要放下去

  7月23日,錦州東湖公園,兩棵小白楊靜靜地挺立,10多米開外,是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一塊大型固定銀幕。

  “這是我們剛從新疆小白楊哨所帶回來的,是為了時刻用小白楊精神激勵我們為民服務永不止步。”72歲的劉成金是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隊長。如同20年前記者第一次見他時一樣,他的聲音依然洪亮,腰板筆直。

  2002年,記者第一次採訪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時,他們已默默地為社會各界義務放映電影6年了。

  1996年6月,退役兩年的劉成金被一則新聞震撼:錦州山區農村一位60多歲的老媽媽,把雙腿殘疾的兒子背到村裏廣場看電影。老媽媽説:“俺娃從小到大,20多年沒看過電影。”

  那晚劉成金失眠了。他馬上&&了張顯龍、韓彥斌、朱中文、彭玉德、陳風久、趙雲吉、韓國璽7名老戰友,他們中有4人退役前在部隊當過放映員。8位老兵決定成立義務電影放映隊,給鄉親們送電影。

  説幹就幹,老兵們自掏腰包買放映設備,從電影公司租片,劉成金還自掏5萬元,買了一部麵包車當“老兵電影大篷車”。

  2002年至2017年,記者連續15年跟蹤採訪這8名老兵。截至2017年,老兵放映隊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時間,足跡遍佈1000多個偏僻山村、行程30萬餘公里、義務放映電影6000多場、觀眾達200多萬人次。與此同時,他們還帶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學20余萬元;培訓137名鄉村放映員,組織1152名復轉軍人組成32支放映分隊,遍及遼寧、黑龍江、河南等5省。他們先後獲得“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2017年12月,記者親眼目睹放映隊到村裏一邊放映電影一邊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他們“有人氣、接地氣、沾土氣、鼓士氣”的宣講,深深打動鄉親們的心。

  一晃5年沒見了,隨着年歲漸高,他們是否還有體力像以前那樣奔赴在義務放映電影的路上?一見面,記者驚喜地發現,這支目前平均年齡62歲的老兵隊伍,依然像26年前剛放映電影時一樣勁頭十足。

  今年6月,錦州援疆工作隊中的8名退伍老兵,為了更好地用文化服務新疆各族群眾,向老兵放映隊提出在援疆地成立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分隊,得到了老兵放映隊的積極響應,自籌資金為他們提供設備,進行培訓,積極&&片源。

  6月13日,錦州援疆工作隊在小白楊哨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了以“遼疆萬里山海憶 白楊樹下老兵情”為主題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新疆裕民分隊首映式活動。前去參加活動的劉成金激動地説:“身在軍營時,《小白楊》的旋律就沁潤着我的心。雖然脫下軍裝,小白楊精神仍激勵我們不忘為人民服務。”

  只要能邁動腿,電影放映機就要轉下去。這5年,老兵們一直在兌現他們的承諾。2019年,4名老兵放映隊隊員重走長征路,在瑞金、遵義、吳起鎮、延安等地留下了他們放映電影的身影。2021年,為慶祝建黨百年,他們提出放映百部紅色影片、走進百所學校、做百場報告。因為疫情的緣故,最後做了40多場報告,走進40所學校,放映了80多部電影。

  為了弘揚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精神,錦州市在東湖公園建了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基地。在基地大門的正上方,記者看到醒目的大字: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這永遠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劉成金堅定地説。

義務講黨課,19年間從不提自己的功名

  時隔近3年,7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鞍山海城市,走進塔山阻擊戰老英雄張貴斌的家中。與第一次見面時一樣,老英雄身姿挺拔、語氣鏗鏘。

  進屋坐定,老英雄在家中為記者上了一堂微黨課。從塔山阻擊戰的流血犧牲,到建設時期的奉獻奮鬥,即便是第二次聽這些故事,老英雄講得生動,我們聽得依舊入神。

  2019年,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張富清的名字傳遍全國。同年9月,記者在採訪時獲得線索:海城也有一位老兵深藏功名65年,復員後默默堅守工作崗位,主動為社會各界作報告傳精神。直到2018年底,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反復要求核實老兵在部隊時的立功信息,他才將自己的軍功章、立功證、喜報拿出來:3次大功、4次小功,負責統計的工作人員很是驚訝,周圍的人也才知道身邊有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英雄。“我母親都不知道父親立過這麼大的功,他把這些壓在箱底,從不讓我們翻動。”張貴斌二女兒張英説。

  隨着記者的報道,遼寧“張富清”式英雄張貴斌的名字也傳遍了全國。

  1948年初,參軍不久的張貴斌就經歷了艱難的塔山阻擊戰,張貴斌和戰友們用血肉之軀,將國民黨增援錦州的部隊死死擋在了塔山。因在塔山阻擊戰的英勇表現,張貴斌獲得“人民功臣”榮譽稱號,並記大功一次。

  可後來,無論誰問,張貴斌只字不提戰功,只説:“我是趴在犧牲的戰友後面戰鬥。”

  1954年復員回鄉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海城市西柳鎮小碼頭鄉生産社委員。當時生産社剛成立,生産條件欠缺,張貴斌就把自己的復員療養費全都拿了出來,為社裏買了3匹馬和一駕馬車,通過跑運輸等方式增加生産社收入。

  1964年,張貴斌被調到海城市農電局西柳供電所任會計。供電所距農電局15公里,他經常拖着傷腿,騎自行車去局裏辦事,每次往返都要三四個小時。寒來暑往,一幹就是6年。

  1978年,張貴斌離休。當時正值物資器材庫擴建,海城農電局決定返聘張貴斌。物資存放全靠記賬,是實打實的良心活兒,必須找政治素質過硬還懂業務的人幹。張貴斌成了不二人選,一筆筆“良心賬”,他算得清清楚楚。

  2000年開始,年逾古稀的張貴斌開始給曾經工作過的單位講黨課。可直到2019年,19年間,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家人,張貴斌從未提起過自己的戰功。

  如今,成為“名人”的張貴斌依舊堅持講黨課。黨課可以開設在哪?老英雄也給出了更多答案。“學校邀請我去講課,我就在教室裏開講。小學生、中學生來我家,客廳就是講堂。”今年6月27日,張貴斌在海城市文明實踐中心帶領國網海城市供電公司民兵應急分隊黨員重溫入黨誓詞,並講授黨課,與大家共同追憶塔山阻擊戰烽火歲月。“老英雄經歷過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他的理想追求、奮鬥經歷和革命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趙恩權説。

  如今,張貴斌講黨課最多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廣場。“我每天都看報紙,在電視上看全國新聞、地方新聞,學習黨最新的方針政策,然後到廣場上講給大家聽。”

  “老英雄是我們的老師,每天傍晚,他都來和我們交流思想、討論熱點問題、傳遞黨的聲音。”65歲的張恩清説,張貴斌每天來廣場時,手裏都拿着筆記本,本子裏記錄着他當天學習的最新內容。“他思路清晰,嘮家常一樣的講課方式深入淺出,大夥都愛聽。”

  3年前,記者首次採訪張貴斌時,他和老伴丁鳳珍還住在老屋。

  2020年初,張貴斌搬進新家。環顧張貴斌的新家,傢具用品不多,最顯眼的是桌上疊放得整整齊齊的一摞報紙——紙張角落輕微的褶皺,默默記錄下張貴斌頻繁翻動學習的痕跡。報紙上一柄放大鏡,是老英雄的“新家當”。

  搬來新家前,張貴斌夫妻倆堅持收集舊衣服和鞋子,然後讓女兒清洗乾淨、消毒,放在院子裏的&階上。“有生活更困難的人,他們就拿去穿。黨和父母給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

16枚獎章捐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7月25日,記者通過與丹東市中心醫院護士長王家琪視頻連線,再次見到98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

  老英雄躺在病床上,氣色尚好。當記者問老人:馬上就要迎來建軍95周年了,有沒有什麼話要對戰士們説。孫景坤眼眶濕潤,緩緩抬起右手,敬了個軍禮。

  他什麼都沒有説,又好像説了千言萬語。

  記者的思緒也被拉回第一次見到孫景坤時的場景。

  2020年7月,記者走進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條偏僻的小巷,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見到有人來,孫景坤在家人的攙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僂的腰背,臉上挂着微笑。當時,時年96歲的老英雄因身患多种老年疾病無法自理。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這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這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伴隨着粗重的呼吸,老人向記者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1948年1月,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總是衝鋒在前,在火線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0年,孫景坤隨抗美援朝部隊跨過鴨綠江。“我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161高地的戰鬥。”孫景坤説。當時他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支援,發現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再次激戰,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哽咽着。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5年孫景坤復員回鄉務農。他帶領鄉親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産,用幾年的時間栽下了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氾濫常年吞蝕土地,孫景坤帶着鄉親們一起治河造田,改造了100多畝耕地。1984年,孫景坤組織村民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畝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了解。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秘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我無意中看到一本書裏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七一勳章”、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一系列榮譽稱號是黨和人民對孫景坤老英雄一生忠誠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度肯定。

  考慮到孫景坤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种老年疾病,2020年8月,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孫景坤住進光榮院。在這裡,他獲得了更專業的護理,子女也輪流陪伴在身邊。

  2021年6月起,孫景坤因病轉入丹東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當老人知道自己榮獲“七一勳章”時特別激動。因為身體原因,他不能親自到北京領獎,在頒獎當天,老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在醫護的共同努力下,老英雄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除尿路感染外沒有其他疾病。”在王家琪的鏡頭中,記者看到,孫景坤的病房乾淨整潔,墻上挂着兩張孫景坤身穿軍裝、胸前挂着獎章的照片。

  “我父親將16枚獎章全部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老爺子一生把獎章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問他為啥要捐。他説,自己的榮譽來自黨和人民的培養和關愛,理應歸還給黨和人民。”孫景坤兒子孫福貴説。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