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尋訪深山藏鄉里的道孚民居掌墨師

2022-07-07 18:53: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均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的道孚民居(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道孚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供圖)

  ▲7月3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拍攝的道孚民居掌墨師亞馬翁登。新華社發

  新華社成都7月6日電(記者康錦謙)盛夏時節,在被稱作“藏民居藝術之都”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鮮水河畔,一幢幢整齊劃一、白墻棕柱的藏房,好似身着盛裝的藏族少女,點綴在天地間。

  這些精巧絕倫的民居究竟是如何建造出來的?帶着好奇,記者尋訪到一位傳統掌墨師(木匠中修建房屋的總工程師),道孚不少民居都出自他之手。

  19歲學藝,22歲收徒,54歲退休。62歲的亞馬翁登從工具袋裏掏出一個跟了他大半輩子的牛角墨鬥。這件“老夥計”歷經幾十年歲月,牛角被墨汁浸黑,已看不出原本顏色。

  在那個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年代,當地居民依據道孚地勢地貌和氣候特點,以木材、石頭和泥土為建築材料,打造出這樣獨特的建築。這種建築不僅外表精緻,內部更是富麗堂皇,通常由木材穿插組合拼接而成。

  亞馬翁登告訴記者,建造一座美麗的藏房要耗時三年到十年不等,花費也從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從備木材、石材到修建,再到全木質乃至全松木式的雕刻裝修,無處不體現着巧匠心思。

  “精工才能出細活,才能建造出好的道孚民居。”亞馬翁登説。

  在女兒胡金蓮的記憶中,父親總是特別忙,後背常常被太陽曬紅曬傷,每到夏季還會脫皮。看到周圍人對父親的尊敬態度,年幼的她也逐漸認識到父親是一位技術高超的手藝人。

  每每回到家,亞馬翁登總是喜歡給家人講述一些建築的事情。雖然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程度,但他喜愛讀書,尤其是關於木匠的書。

  胡金蓮説,這些年家鄉發展很快,自己和弟弟有了父輩難以想象的教育條件和環境。如今,她是一名基層幹部,弟弟做了人民警察。

  “我是魯班的弟子!”亞馬翁登驕傲地對記者説,“1979年我跟着從雅安名山來的漢族木匠學藝。”當時19歲的貧窮少年面對如此精湛的技藝,被深深吸引。

  亞馬翁登介紹,道孚民居頗具藏民族特色的同時,還深度體現中國藏漢融合的歷史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從傳統的“波孔”(傳統藏房)逐步發展為藏漢深度融合後改良的藏民居,後者在外觀上具有藏族特色,在榫卯結構上傳承了魯班工藝。

  現在雖然退休了,亞馬翁登仍常常跑到縣城的建設工地上看施工隊蓋房子,既向同行學習最新的建築技藝,也向他們傳授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

  川西高原天氣變化無常,剛剛還是艷陽高照,這會兒又烏雲聚集,吹起風來。每到這種時候,亞馬翁登總喜歡從工具袋中取出牛角墨鬥,一遍又一遍地擦,這些老習慣一直未變。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