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湖南安化:種糧政策福利多,糧農增收有盼頭

2022-07-05 14:09:1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新華社長沙電(記者阮周圍)夏收即將來臨,張庚保叮囑村民,做好晚稻育秧的同時養精蓄銳,為這一輪收割做好準備。

  烈日下,61歲的張庚保熟練地駕駛農機在地裏勞作。他是湖南省安化縣雲峰山腳下梅城鎮龍安村的家庭農場主,在山區種植了200多畝雙季稻。

  近期天氣炎熱,張庚保的皮膚被日頭曬得黢黑,身材略顯乾瘦。看向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時,他的臉上藏不住笑意。張庚保説:“今年稻子長勢好,是近幾年中最好的一年。收成肯定好,早稻畝産能達到900斤以上。”

  龍安村黨總支部書記張開國介紹,為了提升村民種糧的積極性,村裏建立了育秧工廠,能一次性育秧200畝。村裏還安排統一翻耕土地和種子採購等,降低農民支出。

  此外,鎮上會派出農業專家,下田傳授播種、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生産經驗。

  張庚保説,有了政策幫扶、資金補貼和參加農業保險以後,感覺“有了依靠”,可以放手去幹。農忙時節,他還主動吸納周邊10多個農民來幫工,同時給他們傳授種糧經驗。“我想帶動村民一起種好田,一起致富。”

  正值壯年的“80後”種糧大戶阮時珍“吃透”傳統種植技術後,積極思考、革新技術,在職業農民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2012年,他拿出家裏30多萬元的蓋房款,購買大型收割機、旋耕機和拖拉機等10余&農機,嘗試流轉村裏閒置土地,搞規模化種植。目前他的合作社一共流轉1800多畝土地用於種植水稻。

  如今,隨着種植規模的擴大,阮時珍的合作社裏農機設備齊全,從耕到收採取全程機械化管理。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水稻,為他們提供農機使用與技術指導。對於脫貧戶,他只收取燃油成本和磨損費,作業費只收取一半。

  與傳統育秧方式不同,阮時珍研究出旱育秧方式,育出的秧苗耐寒性、耐旱性強,發育速度快,且出芽率高、質量好,在安化縣得到推廣。

  在合作社基地裏,阮時珍會定期組織農業技術的小型討論會。他善於思考,也樂於為村民排憂解難。在農忙時節,他有時一天要接10來個求助電話。阮時珍説:“如果能幫到大家,我感到很自豪。”

  阮時珍居住的仙溪鎮地處安化縣山區,連片土地少、田塊小。仙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肖稚輝介紹,大家克服困難,因地制宜種糧,熱情較高,全鎮有20多個種糧大戶。

  “今年雨水充沛,豐收在望。”阮時珍説,“現在種糧政策福利多,我們感到有勁頭,也有盼頭。”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