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糧食耕作模式,強化南繁科技成果支撐,讓農民重新愛上種糧
三亞:“閒田”變“忙田”,種田“多掙一季錢”
▲5月6日,科研人員在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試驗示範點稻田測産。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柳昌林、羅江、王軍鋒
正值盛夏,水稻夏管、夏收在海南三亞同時上演。崖州區郎芒田洋,播種較早的稻田迎來豐收,收割機收穫起一叢叢飽滿的稻穗;部分稻田處於灌漿期,無人機騰空而起開展飛防作業……當地農民不禁紛紛感慨:在這個時節,頭一回看到這麼熱鬧的田間景象。
過去,由於種糧收益低,不少收穫完瓜菜的農田在夏季閒置;南繁季結束後,也有大量科研用地季節性撂荒。今年以來,三亞探索多作物科學輪作、創新靈活用地模式、建立多元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南繁科技成果支撐,努力紮緊“糧袋子”,撐起“錢袋子”。
農民重新愛上種糧
盛夏時節,雨豐晝長。三亞驕陽似火,崖州區郎芒田洋水稻長勢良好,陸續迎來收穫。頭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城西村村民劉關清趕早下田,看到水稻沒有倒伏,懸着的心終於放下。
3月收穫完瓜菜,劉關清就抓緊時間整地插秧,種上4畝早稻。“種稻辛苦又掙不了多少錢,往年我只種兩畝,夠自家口糧就行。”他説,今年以來政府加大補貼扶持力度,鄉親們願意種稻了,都想讓農田“多掙一季錢”。
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賦予三亞一年多熟的種植優勢,但農田夏季撂荒卻不罕見。農民為啥不愛種糧?城西村黨支部書記陳增偉算了一筆賬:耕地、插秧、種子、農資等每畝成本加起來高達900元,早稻畝産以千斤計只能賣1300元左右,收支相抵也就掙個四五百元,這還沒算上自己投入的勞動。
在當地,農民增收主要靠冬季瓜菜。每年冬季,農民利用氣候優勢種植的青瓜、豇豆等瓜菜大量出島上市,畝産值動輒上萬元。與種稻收益一比較,農民自然認為“種稻不如種菜”。由此,也出現了這樣的窘境:每逢冬季農民租地種瓜菜,租金逐年攀高;到了夏季,不少農民自家的地都種不滿糧食。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儘管海南屬於糧食主銷區,同樣面臨着穩面積、保産量的硬任務。為破解非糧化、季節性撂荒難題,今年初,三亞&&涵蓋種子農資一次性補助、生産代耕代收補助、秈稻穀最低收購保護價等“糧九條”政策。
政策激勵下,農民重新愛上種糧。每天沿着田邊走走,陳增偉的最大感受是“綠意更濃了”。今年,城西村早稻播種面積比往年增加了約500畝。“各類補貼拿到手,每畝地種糧成本能省下四五百元,大家種糧勁頭足了。”站在田埂上的陳增偉欣喜地説。
針對自主種植水稻的農戶,政府主導建立保險保障、産銷對接、科技支撐機制,確保增産增收。在佔三亞耕地面積近半的崖州區,2022年早稻生産任務2.8萬畝,截至5月底已落實30870余畝,種植面積同比增加6150畝,增長24.9%。
“區裏打通‘從種子到稻米’的全鏈條服務,讓農民種糧多掙錢。”崖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傅航介紹,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參與品種推廣、機械化耕收等工作,並與農民簽訂産銷協議。同時,引進水稻種植保險,解決農民後顧之憂。
良田履行多重“使命”
三亞地處北緯十八度,是育種的“天然大溫室”。為了“把最好的土地騰給南繁”,三亞劃定了10萬畝國家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與此同時,三亞人均耕地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良田糧用,多打糧食首當其衝,但農民也想方設法“土裏淘金”,種植高效作物。
一方良田功能幾何?糧食要穩産、農民要增收、科研要保障,有限的耕地被賦予多重“使命”。
多年來,三亞土地利用模式單一,增産潛力難以發揮。一方面,收穫瓜菜後大量農田閒置。另一方面,南繁季一過,各地育種科研人員紛紛北歸,不少南繁基地大門緊鎖,試驗田也就此撂荒。
單一種植結構也對耕地質量造成威脅。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指出,水旱輪作可以有效改善地力,防治病蟲害。只種菜不種稻遭遇連作障礙,病蟲害滋生、肥力下降。為了高産長期施加速效化肥引發土壤酸化,“一味用地卻不養地,農田會‘喘不過氣’。”
對此,三亞市推廣“十萬畝菜+十萬畝糧”輪作機制,並通過萬畝制種、萬畝高産稻、千畝優質稻等項目保障糧食生産穩面積、提産量、增效益,促進“錢糧雙豐收”。科學輪作助力下,三亞已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74萬畝,佔本年度任務近80%。
“‘錢’就是‘菜’,‘糧’就是稻。”柯用春説,實現“錢糧雙豐收”,就是要算時間、算天氣、算效益精耕細作,宜種則種、宜休則休。
如今,崖州數萬畝農田有了科學的“作息表”:水稻生長約135天,春季播種至少種一季早稻;早稻收穫後雨季、颱風季到來,政府統一組織安排種植田菁等綠肥植物,約70天后機械還田;進入冬季後,農民種植瓜菜,南繁單位開展育種。
針對不願種糧的農戶、季節性閒置的南繁科研用地,崖州區引導成立集糧食産銷於一體的國有農業&&公司,建立南繁科研用地分時託管、農村土地分時租賃的靈活用地模式,搭建多元共贏的利益聯結橋梁。
在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稻田上盤旋的無人機掀起重重稻浪。短短一天內,一名技術員、一台無人機就完成了380畝水稻飛防作業。三亞琼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産經營部主管馬旭丹介紹,今年3月,公司從海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託管南繁科研用地,統一進行水稻機械化育苗、插秧、耕地和田間管理,收穫後將把稻穀加工成商品米。
崖州區副區長楊劍説,&&公司承擔糧食生産任務,得到政府政策、資金、資源傾斜,並獲得種植銷售收益;南繁單位提供閒置土地,獲得免費農田管護和地力提升;村集體整合農戶閒置土地獲得保底租金和收益分紅,農民也得到租金收益和地力提升。
“沉睡”的農田被盤活,增産增收成效初顯。截至目前,崖州區“南繁+稻+綠肥”輪作模式推廣面積5870余畝、“菜+稻+綠肥”輪作模式推廣面積約25000畝,預計同比實現增産4003噸,增加産值1500余萬元。
掰起手指頭,陳增偉又算起一筆“新賬”:村裏季節性閒置土地流轉給公司,每畝地有500元租金;部分村民受聘參與託管土地管理能掙到工資;公司種完稻後再種綠肥,每畝地相當於施加了兩噸有機肥,村民接下來種菜能節省成本、提高效益。
南繁成果賦能增産增收
上個月,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傳出喜訊,30畝試驗田早稻平均畝産高達910公斤。眼下,試驗田即將進行晚稻插秧,向“雙季畝産1500公斤”目標發起衝擊。
試驗田不斷突破高産目標,有何現實意義?該試驗示範點技術負責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涂升斌介紹,水稻高産離不開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的“四良配套”。總結高産攻關項目成功經驗,可以集成推廣高産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
在試驗田附近,崖州正打造千畝高産優質水稻示範基地,集中展示示範優質品種種植、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無人植保、機械采收等,並逐步向全區推廣。“依託南繁科研資源集聚優勢,我們推動南繁培育的優質品種、先進技術就地轉化和推廣。”傅航説。
在雙季稻高産攻關壩頭試驗示範點,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承擔各環節機械化作業。多年來,該公司主要為南繁科研單位提供代耕代管等服務。如今,公司服務範圍向大田延伸,還深度參與崖州水稻示範基地的建設。該公司董事長王仕明介紹,公司在示範基地開展水稻耕、種、管等工作,基地裏還有700畝地種上了公司自主選育的“九九新香”稻。
經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評估,選定5個優質水稻新品種在崖州推廣;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土壤改良技術、廣東省科學院的測土配方技術被運用到生産中;南京農業大學提供種子與技術,助力5000畝綠肥種植……科研成果從“試驗田”走向“農民田”,為糧食增産增收賦能。
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的800多家科研單位、種子企業,8000多名科研人員前來開展南繁工作。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南繁育種在海南,科研成果帶回內地,新品種、新技術就地轉化率不高。
隨着“南繁硅谷”建設加快推進,崖州灣科技城已建成一批重大科研&&項目,集聚涉農企業665家,以及逾百家種業生態配套服務企業,一條融合“科研+服務+新農業”的南繁産業藍圖初現。
“創新糧食耕作模式只是三亞探索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步,我們要通過制度集成創新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把這片熱土打造成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樣板。”三亞市副市長羅東&&,三亞將依託南繁優勢加快培育、就地推廣突破性、創新性農作物新品種,並通過制度集成創新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共享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