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筆下“鳥的天堂”,如今鳥鳴更動聽
▲江門新會小鳥天堂。 阮國志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婧宇
1933年春夏之交,不滿30歲就已是名作家的巴金南下廣東,在廣東江門新會的鄉村游訪3天,得遇百年古榕樹以及棲息其中漫天飛舞的小鳥,“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置身其中仿佛在聽一場大自然演唱會”。巴金返滬後心緒難平,於是寫下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這篇散文迄今已被多次選進小學語文教材,歷經一代代人誦讀,“小鳥天堂”名揚天下。
近90年滄海桑田,當年巴金筆下的這方鳥兒樂土,在江門天馬村幾代人的守護下,萬千鷺鳥依然悠然自得,古榕樹更加枝繁葉茂。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江門這個在海外有鄉親逾400萬人的著名僑鄉,也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規模的“鳥的天堂”達18個,處處可聞啼鳥。
天馬山前白鷺飛
江門市新會城區南行十幾公里,就到了天馬村。無論冬夏寒暑,每天清晨6點多鐘,年近五旬的天馬村村民陳文彬總會開始一天的巡邏。他是護鳥隊隊長,從16歲開始管護“小鳥天堂”,一幹就是30多年。守護小鳥和古榕樹,是他和鄉親們祖祖輩輩的約定。
行人往來樹下,樹上的鳥兒依然安棲,似乎習以為常。“人來鳥不驚嘛!”陳文彬指着拍攝的視頻,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示鳥兒對他的接納。寒來暑往,能天天看到鳥兒自由地生活,他由衷地感到踏實。
人口過萬的天馬村基本上是一個血緣村落。400多年前,陳氏家族到此聚居。據天馬村陳氏族譜記載,1618年天馬村人口增多,生活用水不足,村民們便在村前挖了一條河,稱“天馬河”。為抵禦水患,村民們在河心造“墩”擋水,完工時,有位村民順手把一根榕樹枝插在了壘起的“土墩”上。
榕枝落地生根,不知不覺間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並引來成千上萬的鳥兒棲息繁衍,天馬村人稱其為“羅星墩”。
1933年,年輕的巴金游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村,初夏南國水鄉中的“羅星墩”令他留戀;1984年,病榻上的巴金親筆題寫“小鳥天堂”,這個“新會八景”之一從此得名。
1989年初,畫家吳冠中從澳門返廣州,慕名踏訪“小鳥天堂”,遂作畫《小鳥天堂》三幅,“不知是何鳥種,只需能藏於枝杈間,時隱時現,隨興點染,便是天堂”。其中最大一幅已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
“樹和鳥給天馬人帶來了好運,這是真的!”陳文彬略有些激動地説:“自從有了古樹和鷺鳥,天馬村就一直人丁興旺,現在有一萬三千多人。我們有祖訓,把這棵古榕樹看作‘神樹’,把鷺鳥看作‘神鳥’。”
陳文彬所説的“祖訓”,見於陳氏族譜。
天馬村的陳氏宗祠稱“務本堂”,位於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西北角,二者直線距離不足兩百米。祠堂為三進廳堂,橫樑、門楣等多處都雕刻鳥兒。第二進是正廳,後中柱橫樑上懸挂着“務本堂”金字匾額,告誡宗族後代要務實、做實事、走正道。
陳氏族譜泛黃的紙張上筆跡依然清晰:“若擾鳥傷鳥者,勿論老少貴賤,皆以褻神者大逆不道治罪”。
謹守鄉規,服膺祖訓,使得天馬人對“愛鳥護樹”心懷敬畏與責任。“聽老一輩人説,即便是饑荒年代,天馬村人都沒有捉鳥來吃。”若市面有人販賣鷺鳥,即使價格不菲,村民看到了也一定會買下放生。
廣東人愛煲湯,但陳文彬肯定地説:“這麼多年我沒吃過一隻鳥,沒用鳥煲過一次湯!”
這不止是對族規的敬畏,更多的是一種刻在天馬人基因裏的自覺,包括對古榕樹的保護。即便是村民要打堤築壩用木樁,也不允許砍哪怕一根古榕樹的樹枝做木料,“無論物資怎樣缺乏都不可以”。陳文彬強調。
天馬三村幼兒園和天馬小學與小鳥天堂一河之隔,愛樹愛鳥已經是天馬孩童的“必修課”。數百年來,天馬村人樹鳥共榮共生,愛護自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處處早鶯爭暖樹
天馬村的沿河路邊種着榕樹和鳳凰樹,樹木枝葉婆娑,夏來鳳凰花怒放。古榕樹高約15米,枝幹垂着無數秀髮一般的氣生根,茂密的枝葉籠罩着20多畝河面。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棲息於上,其中以白鷺和灰鷺為最多。
鷺鳥雖不是鶴類,卻同樣有着飄逸的神韻,姿態優美瀟灑,惹人喜愛。陳文彬聊起鷺鳥,語氣像在談論族裏鄰家小孩:“它們都有靈性,知道我們不會傷害它們。鷺鳥習性也很有趣,比如白鷺是晨出暮歸,而灰鷺暮出晨歸,依時有序,互不干擾。”
現在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有三座小島,除了古榕樹所在的古榕島,還有後期為抵禦颱風人工打造的閣腳島和竹島,都已是新的“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24小時有人值班,陳文彬和護鳥隊員們年復一年的一日三巡,雷打不動,有時騎着摩托車,有時駕着小船,仔細查看著鷺鳥是否有異樣。
護鳥隊員們要關注的“異樣”,主要是查看是否有鷺鳥被繩子纏住。當地有一種用繩子做的捕鼠工具,鷺鳥在外覓食會不小心碰到。成年鷺鳥力氣很大,即便被繩子纏住腳,依然能帶着繩子飛回來,但回到榕樹和竹島後,繩子纏在樹枝上,鳥兒就飛不起來了。
“我們隨身帶着工具,看到這種情況,就及時把繩子剪斷。如果解救不及時,鳥兒不能喝水覓食,挂在樹上兩三天就會死。”陳文彬説。
萬一遇到救治不及時的鳥兒死掉了,護鳥隊員們會將鳥兒埋到榕樹底下,簡短地默念告別,讓鳥兒“入土為安”。
江門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颱風時有侵襲。“颱風來之前,鳥兒會有感知,會早點回來躲到樹裏。”而很多幼鳥沒有成鳥那樣強的抵抗能力。
1994年,一場大颱風來襲,不少剛剛學飛的幼鳥被颱風刮到天馬村附近的農田裏。陳文彬和其他護鳥隊員自發組織起來去田裏撿鳥,撿回來後放到空置的房間裏,提供水和食物,等鳥兒的羽毛幹透了,看起來沒什麼大礙,再放歸大自然,“撿到的大部分是夜鷺,打開翅膀有80厘米左右。但是羽毛都淋濕了,飛不遠,飛幾米就落下來,它們也不會保護自己。今天放十多只,明天放二十多只,總共有幾十隻。”陳文彬説。
颱風過後,對古榕樹格外上心的護鳥隊員們發現,雖然古榕樹外觀上沒有大變化,但高度降低了起碼有三米左右。因為榕樹內部枝條是互相支撐的,颱風過後不少枝條被刮斷了,甚至有的小樹已經死掉。
為了抵禦颱風對古榕樹的侵襲,天馬村決定在古榕樹北邊修建一座閣腳島,在島上種植榕樹作為颱風屏障。“我們當時請了兩位老農住在島上,天天種榕樹。現在20多年過去,閣腳島的榕樹非常茂盛,鷺鳥又多了一個‘天堂’。”
現在很多鷺鳥棲息在竹島,裏面竹子密密麻麻,小鳥躲在其中也很安全。竹島於1998年修建,佔地50畝左右。竹島原本是天馬村的一片農田,1998年請專家來評估,説鷺鳥最喜歡竹子,建議大量種植竹子,不僅抗颱風效果好,而且又給鷺鳥增加了棲息地。於是村民們挖河引水,並將50畝農田劃為竹島區域,在島中設三個淺灘。
“漲潮的時候會被淹沒,退潮的時候露出來,淺灘上就會有很多鳥兒喜歡的食物。就像人喜歡散步一樣,竹島上的鳥兒也會飛到古榕島、閣腳島‘溜達’,多一點地方,生活就很愜意。”
僑鄉啼鳥更動聽
即便再精心呵護,鳥兒也難免受到傷害。仍有少部分人迷信“寧吃天上三兩,不吃地上一斤”等錯誤觀點,不惜花重金吃野味。
20世紀90年代,陳文彬去外地就曾見過有人為了賺錢,把一片樹林以一年50萬元的價格包下來捉鳥。能飛的鳥兒捉不到,就捉還在鳥巢裏不會飛的幼鳥來賣。
2002年,“小鳥天堂”更換管理者。當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各種工程輪番上馬,水泥廣場、蓄水堤壩等令河流斷流,周邊人為建築、活動不斷增加,“小鳥天堂”變成一個被工廠、村落包圍的小島。頻繁舉辦的水上婚禮、噪音不斷的各類工廠,都對鳥兒的生存造成威脅。當年,甚至有人為讓游客滿意,採取燃放鞭炮的方式“嚇鳥出巢”,如此種種行為導致鳥兒逐漸離開。
當年,新會有關部門請動植物學專家來實地調研時,竟發現榕樹上已少有鳥兒蹤影;不少游客充滿期待地來,卻發現古榕樹上鳥只寥寥;還有游客因為在小鳥天堂看不到鳥,向當地消委會投訴,甚至有游客調侃“小鳥天堂”變成“少鳥天堂”。
為了重現昔日千鳥起舞、萬鳥纏樹的景象,新會區問計於動植物學專家,從2002年至2011年持續投入5000多萬元,對“小鳥天堂”進行兩次升級改造,面積從原來的100畝擴展至600畝,拆除原觀鳥樓和觀鳥長廊,將大片陸地拆分成幾個小島,並降低水位,增加灘塗面積,營造更適合鳥類棲息的環境。
2018年7月1日,江門至湛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結束了粵西地區不通高鐵的歷史。但在建設過程中,受選線條件限制,江湛鐵路途經“小鳥天堂”的最近距離僅800米,如何不打擾小鳥成為一道難題。
陳文彬依然記得,“當時很多專家來調研,讓‘小鳥天堂’全部員工去會議室填寫紙面意見,也算是代表小鳥‘發言’”。高鐵路過的時候,鳥兒對氣浪是有感知的,氣浪會衝擊小鳥和榕樹,噪音也會對鳥兒繁衍生息造成很大影響,陳文彬洋洋灑灑寫了好幾頁。
為了保護小鳥,當地增支1.87億元,建設了全球首例拱形全封閉聲屏障。這段長達2公里的全封閉聲屏障,為飛馳而過的列車按下“靜音鍵”,經專業機構測試,列車通過的時候,小鳥天堂中心區域監測到的聲音強度僅增加0.2分貝,人和鳥幾乎沒有感覺,最大限度減緩了列車通過時産生的噪聲、震動、氣浪對鳥兒的影響。
據2016年《廣東新會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調查統計,小鳥天堂的鳥類主要有15目35科105種,其中留鳥52種,冬候鳥或旅鳥42種,夏候鳥11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9種,廣東省重點保護鳥類15種。
2016年12月,廣東新會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啟動,規劃打造一個集濕地保護、科普教育、生態觀光、歷史傳承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生態濕地公園。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通知,公布了2021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廣東新會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驗收。
除了小鳥天堂重現生機,江門市計劃以15個濕地公園建設為抓手,同步推進水網綠化美化與治污治水、環境整治相結合,建設水清岸綠、縱橫貫通、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態水網。
不斷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優美的僑鄉江門“處處聞啼鳥”。
2019年12月,9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鶴飛抵江門覓食,這是廣東首次觀測到白鶴的身影。
2020年6月,成千上萬的鷺鳥在&山各處濕地棲息,白鷺和鮮花相映成彰,成為鳥類攝影發燒友拍鳥聖地。
今年3月17至18日,觀鳥愛好者雷磊在江門新會銀湖灣濕地公園地區觀測到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直呼“非常難得”!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從江門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江門市森林面積達42.92萬公頃,濕地和水域面積有174627.3公頃,約佔珠三角水域和濕地總面積的22%。豐富的森林、濕地和水域資源,是鳥類選擇在此棲息、越冬的重要原因。目前江門已知成規模的鳥類棲息地有18處。
“除了名聲在外的‘小鳥天堂’,江門市還有開平孔雀湖國家濕地公園、&山市鎮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鶴山市古勞水鄉濕地公園等一大批候鳥棲息地和觀鳥勝地。”該局有關負責人&&,隨着自然環境持續向好,前來“做客”、定居的鳥類越來越多。一些平日不常見的鳥類不僅會出現在自然保護地,有的還會來到位於市中心的公園“打卡”。
江門是著名僑鄉,“小鳥天堂”寄託着海外華僑對家鄉的思念。4月8日,北京市2022愛鳥周前夕,由江門市委宣傳部聯合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推出的音樂劇《小鳥天堂》,在北京成功首演。這部音樂劇講述了小鳥天堂附近的村民世代與自然相依為命、相互守護的故事:
一棵獨木成林的奇樹——古榕樹;
一群天生天養的神鳥——鷺鳥;
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鳥的天堂》;
一座人鳥和諧的城市——江門。
優美的音樂、絢麗的舞&、動人的故事,把江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藝術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傳達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共識。
其實,江門還有很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珍寶,每一件都有令人驚艷的光芒,來過這裡,就會回過頭去看茂盛的榕樹,“有一點留戀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