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農民工川哥:用鏡頭記錄勞動生活

2022-06-16 11:25:5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4月29日,吃完午飯的何川和妻子湯文淑在視頻錄製結束前向觀眾揮手示意。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清晨5點多,農民工何川搖醒在一旁熟睡的妻子湯文淑,開啟新的一天。

  麻利地洗漱、燒水煮麵,囫圇吃過早餐,在微亮的天光下,夫婦倆騎摩托前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的建設工地上班。天亮,和水泥、攪砂漿、砌磚頭,大口乾飯,再和水泥、攪砂漿、砌磚頭,天黑。建築工地的日常是機械的、枯燥的,作為在中國走南闖北蓋高樓的農民工何川,這樣的生活已經過了30年。

  然而作為自媒體人的“農民工川哥”,這是第3年。

  2018年起,平時就愛發朋友圈的何川搗鼓起短視頻,內容多是川哥川嫂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午休“吃播”。

  一口川音,兩張帶着汗水的笑臉。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日常,“農民工川哥”在全網慢慢積累了近200萬粉絲。

  工地毛坯房裏,磚頭墊成凳子,木頭箱子當桌子,一口熱氣騰騰的電飯鍋,一盆油水十足的炒肉,面前半米是三腳架上的相機。夫婦倆在鏡頭前有説有笑,川哥將鍋裏的米飯分給川嫂一半後,便直接端起電飯鍋“刨”飯,不時還夾起一片回鍋肉湊到鏡頭前饞饞網友,兩人一頓起碼能幹掉八兩米飯。

  何川想不明白,為啥這麼多網友愛看一個工地上的泥瓦匠“幹飯”和砌房子。“我這個人長得不好看,也沒啥文化,但是我很陽光,也熱愛勞動。”何川歸納總結自己的優點,尋思可能大家都喜歡愛笑和勤奮的人。

  20世紀80年代,十幾歲的川哥跟着親戚學抹灰,23歲娶了老婆,川嫂覺得跟有手藝的人過日子不會餓肚子。21世紀初的東南沿海,工廠與高樓拔地而起,“進城打工”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2003年,川哥川嫂加入南下務工大軍。

  兩口子在福建租住10平方米的工棚、在高空爬腳手架抹灰,修建了數不清的摩天大樓,一幹就是近20年。川哥川嫂經歷了中國工業發展、城鎮化的時代浪潮,也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直接參與者。2016年底,夫婦倆用攢下的錢全款在老家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三居室,真正用“一把砌刀”築起了屬於自己的小家。

  2018年初,從事自媒體的兒子何松林建議愛玩手機的父親記錄自己的工地生活,何川註冊了“農民工川哥”的賬號。川哥的流量從未爆發式增長過,後&數據分析顯示,其粉絲構成主要為在外務工群體和學生。幾年來,粉絲一點一滴的支持和鼓勵,成為他最終堅持下來的動力。

  “其實最開始拍視頻的時候,出鏡感覺很緊張。”何川的手機裏存滿了網友的留言和私信截圖,不少網友留言關心他的生活質量,感謝讓他們看到勞動人民的付出,以踏踏實實幹活而光榮。“被別人關注和認可,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有時候看留言也能學習新東西,慢慢也就愛上了分享。”

  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看,全年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他們的辛勤勞作,支撐起了城市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真實的工地生活是什麼樣的,農民工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互聯網打破了“次元壁”,川哥等天然、淳樸的網紅,被這個時代選中,與其他主播一起,共同建造了中國新時代的網絡生態。

  川哥的視頻不僅聚焦於“吃什麼”,也樂於分享“怎麼活”。兩口子月入過萬,但生活十分節儉,“早飯煮掛麵成本3元,一把掛麵能吃很多頓”。此外還會記錄工地的工資怎麼算、工友一天能背多少水泥、高空作業如何保證安全、大齡農民工何去何從……川哥會和網友認真分享、討論。

  許多網友被川哥的樂觀、開朗激勵向前,也看到了勞動人民靠雙手創造的美好生活:換下灰撲撲的工服後乾淨清爽地吃炸雞;住在窗明几淨的樓房裏,每天通勤十幾分鐘上下班;關心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政策走向;時不時為生活中的“小確幸”開懷大笑。

  夫妻倆的工地隨着中國最新的發展而變化。隨着西部城鎮化建設加快,他們也成為農民工回遷潮的一員,在老家能找到不錯的“活路”。現在,兩人在達州市高新區一個數字經濟産業園修建工地幹活。

  但是川哥最喜歡修學校的活。他説,上次他參與了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圖書館的建設,學校裏有大大的籃球場,看到年輕娃娃在裏面打籃球,心裏面特別滿足。他現在就想好好工作,把小兒子供出來,最好能上個好大學。

  “只要是勞動,就光榮。”川哥對自己的職業充滿驕傲。在某短視頻主頁上,川哥的個人簡介寫着:“努力賺錢養家,也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記者盧宥伊)新華社成都電

 

責任編輯: 張美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