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3版

“重走立波先生路”:跨越時空的文學接力

2022-06-10 15:23: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3版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格、袁汝婷

  80年前的5月,對於時年34歲的作家周立波來説,創作的轉折點即將來臨。“在過去,我到過前方,也到過鄉下,但是沒有寫出好作品,因為我在那裏是‘做客’,客居的時間又很短。”

  深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影響,周立波找到了方向。他積極響應文藝工作者上前線、下鄉的號召,從現實農村生活中汲取養料,開創了鄉土文學新主題和新風格,與同時期鄉土文學作家趙樹理並稱“南周北趙”。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周立波的故鄉湖南益陽清溪村——這裡也是他的小説《山鄉巨變》創作原型地,尋訪他的足跡。

返鄉,記錄山鄉巨變

  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周立波曾認真展開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評:“我們和農民,可以説是比鄰而居,喝的是同一井裏的泉水,住的是同一格式的窯洞,但我們都‘老死不相往來’”……

  那一場座談會,成為周立波人生的重要分水嶺。自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人民抒寫的文學品格,貫穿他的創作生涯。他隨軍南征、投身土地改革、走進火熱的生活,創作出《暴風驟雨》《鐵水奔流》等經典作品。

  此後,周立波決定重返家鄉。

  1955年,他攜家人從北京遷回益陽,建立起長期生活和創作的基地。在家鄉,他深入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中,和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

  描繪新中國農村深刻變革的長篇小説《山鄉巨變》,由此問世。

  原益陽團縣委副書記彭玉霞是《山鄉巨變》中鄧秀梅的原型。回憶起周立波,今年90歲的她説:“當時我們開會,斯文低調的他每次都坐在角落,不説話,就默默觀察和做記錄。”彭玉霞説,第一次讀《山鄉巨變》時她就發現,那些躍然紙上的人物與情節,都脫胎於真實生活。

  小説中,周立波如是描繪一個打撲克的場景:“擤擤鼻子,就是要梅花,眨眨眼睛,是要黑桃。”“連忙伸手要把梅花六收回,口裏説道:‘我出錯了牌’。‘你敢拿回去!落地生根,放下不放下?’”……靈動的描寫源自周立波的“觀戰”經驗:每次大家開會休息打牌時,他就在旁邊“癡看”。

  優秀的文藝創作者,總是對生活充滿好奇。新華社湖南分社原記者胡堅撰文回憶,周立波會和小孩子一起興致勃勃地追着看新娘子坐花轎等民俗。更多時候,他會仔細觀察農民勞作,看他們挖土、踩水車、唱山歌、打谷,有時看得入迷,連飯都忘記吃。

  “塑造人物時,作者必須在他所要描寫的人物的同一環境中生活一個較長的時期,並且留心觀察他們的言行、習慣和心理,以及其他的一切……”周立波曾説。

扎根,永葆赤子之心

  “紅桃花色(臉色紅潤)”“打夥求財(共同致富)”“梭梭裏裏(乾乾淨淨)”……如今,清溪村裏,一面面“方言文化墻”妙趣盎然,引人駐足。《山鄉巨變》中,周立波就大量運用了這樣的方言俗語,讀來真實親切。

  步入周立波故居的臥室,陽光透過三扇玻璃窗灑在書桌上。老鄉們回憶,重返家鄉時,周立波謝絕了修建新屋的提議,而是在老屋的木板房裏工作。房間低矮、光線不足,他因陋就簡,在書桌前的板壁上鑿了三扇窗“借光”。

  20世紀50年代,周立波是一場變革的旁觀者、記錄者,更是參與者、體驗者。他從不以“作家”“客人”身份自居,除了伏案讀書寫作,盡可能參加生産勞動。農忙時節,他幾乎每日都勞動半天,和農民一起下田。

  一開始,挑三四十斤的擔子,清瘦的周立波就覺得腿軟。一段時間後,挑七八十斤他都能健步如飛。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是他體驗生活的方式,更是他在思想、感情上和群眾心連心的辦法。

  一次,有記者到村裏拜訪周立波。交談間,窗外有人喊:“有頭水牛跌進了水溝!”周立波聞聲,丟下客人就往外跑,看到一頭大水牛四腳朝天在水溝裏掙扎。老農告訴他,牛的眼睛朝天,容易炸膽而亡。周立波連忙和社員一起挖寬水溝,用樹枝幫牛使勁,直到牛翻過身站了起來,才松了口氣。

  還有一回,周立波勞動時不小心摔倒在水田,弄了一身濕泥巴。在場的鄉親勸他,都成了“泥牛”就別下田了。他卻風趣地説:“要真像一頭牛才好,‘俯首甘為孺子牛’嘛。”

  胡堅曾記錄下這樣的故事:周立波在翻糞時,發現田裏的肥料不平衡,便組織十多人砍青積肥,改良了“落後田”。“立波同志這種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胡堅回憶道。

  當時,周立波還兼任了清溪村所屬桃花侖鄉的黨委副書記。鄉親們不叫“周書記”,而是直接喚他“老周”。老周和村民十分親熱,大家都喜歡拉着他到家裏閒聊,小孩子看到他,會直接往他身上爬。這樣真摯熱情的交往中,他收集了不少俗語方言,産生了創作靈感,積累了豐富素材。

  如今,清溪村的清溪廣場上,有一座長29.98米、高9.98米的“喜慶豐收”群雕,由13位人物組成。面帶微笑的周立波坐在中間,抱着一個孩童,村民們環在他身邊。

  故居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片梨園。20世紀60年代,為改變家鄉貧窮面貌,周立波拿出稿費和獎金,設法買來梨樹苗、蜜橘樹苗,請來農技員做指導。栽樹時,他和村裏的幹部群眾一起挖坑、培土、澆水。果樹成林後,增加了集體收入。

  如今,漫步在清溪村裏,仍能尋見周立波留下的足跡。村裏的老人們説,他一直心繫家鄉人民,多年堅持寄回稿費資助村裏的孤寡老人,還多次自掏腰包支援建設林場、畜牧場、文化室等,卻從不求回報。

回望,價值超越時空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他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今年3月,中國作家協會發布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面向全社會徵稿,邀請全國廣大作家和文學寫作者共同書寫新山鄉,以原創長篇小説形式講述山鄉故事,不到一個月即收稿300余篇、近6000萬字。

  周立波曾説:“文學的園土是在人民生活裏。作家必須長期扎根在生活的肥土裏邊,才會有出息。”

  彼時,不僅是周立波,還有柳青、趙樹理等一大批作家,在思想和創作上高度認同和踐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走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

  跨越半個多世紀,他們的文學道路,給今天的文藝創作帶來怎樣的啟示?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周立波評傳》作者胡光凡説,周立波的文學道路和文學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畢生扎根人民中,為人民寫作。

  “周立波的小説不只是真實地反映了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進程本身,而且生動揭示了農民群眾作為創造歷史、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和動力,在這場社會大變革中的心路歷程和偉大力量。”胡光凡説,這啟示當今文藝工作者,要關注、關心、關愛人民群眾,深入生活,與時代同行。

  如今,清溪村正在新山鄉巨變中演繹新的故事。益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鐵華介紹,清溪村正在大力推進“當代作家書屋”等文化項目建設,“我們希望吸引更多文藝人士來村裏創作,共同續寫‘山鄉巨變’的新時代篇章。”

  今年,長篇報告文學《新山鄉巨變》出版,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接力——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余艷走進清溪村,以鄉村振興為坐標,再現了這個深具文學內涵的“新農村”。

  為了完成這部作品,她從清溪村出發,踏訪七個縣市區,在周立波當年走過的村鎮與農民交朋友、話家常、同吃一鍋飯,採訪了208位典型人物。“這是一部以時代為導向、以人民為主角的作品。”余艷説,《新山鄉巨變》的採訪創作,其實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