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川陜革命老區:紅色故事在延續

2022-06-07 23:44: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5月的蜀中,細雨綿綿。記者乘車從成都出發,東行約4個小時,到達四川省巴中市。

  這裡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鼎盛時期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

永葆紅色根基

  “今年是紅軍入川的第90年。90年過去了,我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不要忘記那段歷史。”捧着父親的勳章,年過七旬的肖冀川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來到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先後解放通江縣、巴中縣、南江縣(現均屬巴中市)及周邊大部分地區,開闢了川陜革命根據地。

  肖冀川的父親肖盛文1933年加入紅四方面軍,在征戰中曾獲得抗美援朝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八一勳章等數枚獎章。2001年,肖盛文去世後安葬於川陜蘇區將帥碑林。肖冀川説:“每一枚勳章的背後都是一場血戰。我們把它們捐給國家,讓它們替父親講述戰場上的故事。”

  “紅軍家屬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至關重要。”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館長周璇一邊將收藏證書鄭重地遞到肖冀川及其兄弟姐妹手中,一邊介紹道,“像肖老這樣戰後回老區參加工作,最終安葬在碑林的老紅軍有很多。”

  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巴中地區曾有12萬人參加紅軍,其中4萬餘人犧牲在戰場上。

  除了位於巴州區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巴中市還擁有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一大批紅色旅游、教育資源。

  巴中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周曉東説:“保護好、展示好、利用好這些革命文物,講好紅軍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革命老區人民的職責使命。”

助跑經濟“接力賽”

  入夏的通江縣雨水充沛,伴隨通江銀耳、羅山茶等經濟作物的繁茂生長,武警四川總隊巴中支隊官兵們的心卻懸了起來。

  “每年雨季都是通江縣洪水易發的時段。”支隊政治工作處主任宋鑫説,為防止當地群眾因洪致貧、因洪返貧,支隊連年來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捐資修路、建“愛民堤”“連心橋”等。

  “我們駐守巴中這片紅色革命老區,就要發揚光榮傳統,視人民為親人,把駐地當故鄉,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宋鑫説。

  在支隊結對幫扶的通江縣陳河鎮陳家壩村,村內陳河河堤兩旁遍佈着用於種植銀耳的黑色低溫棚。3米多高的低溫棚裏,24小時監測儀器實時調控溫度和濕度;不遠處的加工廠裏,村民們在流水線上將新採摘的銀耳加工成速食湯羹、罐頭、飲品等。這些産品將被發往世界各地。

  “這片低溫棚就是官兵們幫我們搭建的,後來他們又請技術員來現場指導種植,幫我們&&工廠收購,還幫我們建立了線上銷售渠道。”陳家壩村黨支部書記賈禹説,“現在村內銀耳種植園區每年産量穩定在10萬斤左右,年産值約6000萬元。”

  這是巴中支隊官兵在武警四川總隊“一村一品”支柱産業建設思想指導下的集智攻關。“下一步,我們將統籌整合各方資源,助力地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隊政委李才儒説。

致敬傳統向“戰”行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裏,靜靜躺着半截烙着“長征記”字樣的皮帶。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274團八連第三次過草地,陷入斷糧困境,14歲戰士周廣才忍饑挨餓留下半截皮帶,帶着它“去延安見毛主席”……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在野外駐訓路上,陸軍第75集團軍紅軍旅“堅守英雄連”連長夏慶凱再次講起該連“傳家寶”半截皮帶的故事。

  “我們是‘半截皮帶’故事主人翁曾經戰鬥過的連隊,紅色是我們的底色,不怕困難、團結一致跟黨走是我們不竭的力量泉源。”夏慶凱説。

  近期,因野外駐訓,這支部隊又回到了紅四方面軍戰鬥過的地方。他身旁,腿傷復發卻仍咬牙堅持的該連上等兵張福明説:“當年紅軍戰士曾在這裡爬雪山、過草地,取得了一次次勝利,我相信,我們也能。”

  該旅“洛陽英雄連”連長方明偉説:“每一次任務,都檢驗着我們的訓練水平。今年這次野外駐訓環境更苦、任務更難,但作為紅軍傳人,我們上下一心,有敢打必勝的信心和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這是我們的紅色傳統,更是我們新時代革命軍人用實際行動向革命先輩們的致敬。”

 (記者盧東方)新華社成都電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