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首家“官媒”婚介所:見證甜蜜40年
▲“青年婚戀服務研究中心”懸挂的牌匾(4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新華社廣州5月5日電(記者陸浩)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有一家“青年婚戀服務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由政府主辦的婚姻介紹所。40年來,這份“甜蜜”的事業折射出中國幾代人相親方式的時代變遷。
改革開放之初,大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陸續返城,解決這群大齡未婚青年的婚姻問題是當時社會的共識。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籌劃下,1982年11月15日,中國第一家“官媒”——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掛牌成立。
“以往相親依賴熟人搭線或通過單位聯誼,擇偶範圍較窄。婚介所的成立為廣大青年相親交友提供了專業化&&,讓他們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時任婚介所所長的馮均松説。
他介紹,婚介所分男、女兩個登記室,有相親需求的青年在登記室可領取一張卡片。卡片的上面填寫本人基本情況,包括姓名、籍貫、文化程度和職業等,然後附上照片。下面則需寫明對相親對象的要求,例如文化程度、職業和薪資等。涉及個人隱私的電話、住址和單位名稱等信息則是嚴格保密。
“青年們按照卡片編號翻閱着異性的資料,如果遇到感興趣的或看對眼的,記錄下編號,婚介所便會幫忙溝通雙方見面。”馮均松説,“如果聊到最後,都沒有要到對方的電話或地址,這段相親基本宣告結束。”
據了解,成立後的一年時間內,婚介所共撮合了1400多對青年。成功率較高的人群主要從事公務員、教師和醫生等職業。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婚介所的相親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卡片相親,到後來的電話相親和錄像帶相親,再到如今流行的線上&&相親。
作為青年婚戀服務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胡展鴻2007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婚介行業。這一時期,各類相親網站逐漸興起,隨後幾年,中國的手機覆蓋率大幅提高,相親約會App成為青年人愈加青睞的交友方式。各大相親網站和社交軟體為青年提供了更便捷的交友渠道,玩劇本殺、跳莎莎舞、養綠植……青年相親的方式更加多元,也更重視體驗式互動。
市場研究機構比達諮詢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逾70億元,同比增長11.6%。2022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80.5億元。
“作為政府解決青年婚戀需求的重要窗口,婚介所也在不斷改革,以更貼近當今青年的相親需求。”胡展鴻説。
2014年,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整合為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的業務部門——青年婚戀研究服務中心,不僅打造了線上婚戀服務&&,還在線下引入了一系列與婚戀相關的心理諮詢、教育輔導等公益項目,幫助青年人正確處理和經營戀愛關係。
許多男生經常疑惑找不到對像是因為醜還是窮,交往好好的情侶因為一句話或一件小事導致感情破滅,網戀好幾年感情卻遲遲得不到升溫……這是胡展鴻從業十幾年反復遇到的問題。
“現在青年人不缺乏相親的渠道,關鍵是缺乏社交能力和技巧,例如相親應該聊什麼,怎麼聊,聊完之後如何鋪排下一次約會等。”胡展鴻説。
40年前,婚姻被認為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只要雙方不反感對方,身邊人也覺得合適,結為夫妻便順理成章。如今,婚戀觀念的轉變促使青年人對婚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人相親,總懷揣着對‘完美’另一半的幻想,或帶着嚴苛的條條框框,抱着‘下一個更好’的心態,這只會讓找到對象的概率越來越低。”胡展鴻建議,相親切忌眼高手低,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