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鳴”:那些譯成英文的清明詩詞
新華社天津4月5日電(記者李鯤、孫凡越、宋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翻看中國翻譯家許淵衝翻譯的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意大利籍教師樂小悅直言:“我想起了一首關於萬靈節的意大利詩,意大利人也用雨來表達悲傷的感覺。”
樂小悅説,中意兩國的文化都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紀念,讀完這首詩她忽然感到有點難過,想回到意大利去祭拜她的祖先。
“萬靈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與清明節有相似之處,都有祭奠的意味,但西方的節日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而清明節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以及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世代傳承。”研究英美文學與文化的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馬濤説。
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多種屬性疊加和悠久的歷史傳承,讓中國清明節有了極為豐富的內涵。
這一點從古詩《清明》數不勝數的英文翻譯版本可見一斑。有人將其翻譯為“掃墓節”(Tomb-sweeping Day),也有人根據“節氣”的特點將其翻譯為“清朗的日子”(The Pure Brightness Day),還有人為了便於外國人理解將其譯為西方的“萬靈節”(All Souls’Day),許淵衝則將其翻譯為“悼念亡人的節日”(The Mourning Day)。
在馬濤看來,不同的翻譯展現了中國清明節的不同側面,不僅有掃墓、祭拜的憂鬱悲傷之情,還具有明媚的色彩,和春天、希望&&在一起。
25歲的也門籍留學生阿姆蘭·阿罕默德在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就讀,他對中國清明節的最初印象,也源自杜牧的《清明》。
“詩人描寫了一個陰雨的村莊,又捕捉到哀悼者的淒涼,但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卻通過放牛娃的出現轉而生動活潑,詩文整體很優美,這讓我感到震撼。”已在中國生活3年的阿姆蘭説。
因為一句詩,他對清明這個獨特的中國節日産生了興趣,閱讀了更多清明詩詞,特別是讀了程顥的“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It is a fine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You may enjoy yourself outside but do not forget to go back.),阿姆蘭了解到,在清明節,中國人還會去踏青,“現在我也常在這個時間和朋友一起享受戶外活動。”
中國有多個民族過清明節,不僅是掃墓,踏青、植樹、祭奠先人始終是這個節日的三大主題活動。
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就是過清明節的民族之一,在其傳統的“祭天”文化影響下,納西族人民在清明節也會舉行各種活動,致敬天地祖先,感恩親友,熱愛生活。
這一點也被西方詩詞記錄了下來。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在其代表作《詩章》中,運用景物、神話和儀式的多重意象,詳細描述了納西族的祭天儀式,讓中西方文明展開對話。
“受納西族文化影響,龐德在詩歌中表達他對親朋亡故的情緒反應時,不是陷入恐懼,而是尋求一種歡樂且莊重的形式向亡靈致敬。故人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樣看來,人們對逝去便不再恐懼哀傷,而是在莊重的緬懷中帶有一種對新生活的積極嚮往。”馬濤説。
中國清明節到底有多少重含義?仔細品讀中國清明詩歌,總能從不同的詞句中汲取不同的力量。
來自薩摩亞的天津大學留學生柯萬·卡梅倫剛到中國時並不理解清明節。“為什麼一個悼念故去親人的節日會有積極向上之感?”
讀了王禹偁《清明》中的“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I asked my neighbor for new-made fire last night. Lighting my lamp at dawn, I may read by its light.),柯萬決定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時光,抓緊學習。
讀了高翥《清明日對酒》裏的“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德國籍留學生阿拉裏克·索林格對生死有了更深入的看法:“生與死,我們並不需要刻意關注,但要讓自己生活的每一天都做到最好,向着自己內心的夢想奮鬥。”
馬濤認為,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着諸多中國文化,隨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更多的中國古詩詞需要被翻譯成西方文字。翻譯時不能只表達淺層含義,全面生動地再現中國元素,是中國人應有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