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陳曾吉:青春停留在20歲
▲翻拍的陳曾吉烈士生前照片(資料片)。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2019年9月29日,陳曾吉烈士弟弟家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名墻上尋找陳曾吉名字。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烈士檔案】陳曾吉,1930年5月出生,吉林延吉人。1950年在朝鮮戰場犧牲。2014年3月,首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陳曾吉就在其中。2019年9月29日,退役軍人事務部舉行認親儀式,陳曾吉烈士與親人終於“相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宇佳
清明前夕,萬物生長。
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裏,蒼松勁柏環繞,空氣仍顯清寒。犧牲時年僅20歲的志願軍烈士陳曾吉,就長眠於此。
作為2014年首批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022”號棺槨中烈士陳曾吉的身份和親屬關係,3年前得以確認。
在異國他鄉漂泊近70載後,英雄的故事也漸漸清晰。
那張黑白照片上,一個面容俊朗的青年,手握鋼槍,英姿颯爽。
那是青春的樣子。
“五爺爺親手埋葬了大伯”
今年56歲的陳美善自打記事起,就知道自己有一個素未謀面的大伯叫陳曾吉,是一位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烈士。
“我是在鄭州長大的,小時候放假總是會去延吉的奶奶家。”陳美善説,奶奶家裏有一張大伯青年時期的照片,穿着軍裝端着槍很是英武。“每次看到照片,奶奶都會告訴我,説這是我大伯,他抗美援朝犧牲了。”
慢慢地,陳美善也從父親口中,知道了大伯陳曾吉更多的故事。
1947年,時年17歲的陳曾吉離開家鄉參軍入伍。“我父親説,大伯作戰很勇敢,參加過解放戰爭很多大的戰役,一直打到了海南島。”陳美善回憶説,那張軍裝照,也是大伯在部隊合影中特意摳出自己的部分,捎回了家中。
陳曾吉二弟媳金春今回憶説,當年陳家孩子多,家裏很窮,衣食不週。“大伯哥小時候在村裏很仁義,處處讓着比他小的夥伴們。他長得英俊,是村裏數一數二的好青年。”
然而,自從1949年收到陳曾吉從前線寄回來的最後一封信後,家裏人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
“當時我奶奶、父親他們都不知道我大伯在哪,什麼時候能回來。最後是我五爺爺帶回了我大伯的消息。”陳美善説。
陳美善的五爺爺,也就是大伯陳曾吉和父親陳虎山的五叔,當時也同樣作為志願軍戰士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負傷回國療養時把消息捎了回來。
“當時大伯是偵察排的一個班長,在一次偵察中深入敵軍控制區遭遇埋伏,整個小隊都沒了。跟着後續部隊前進的五爺爺,在死人堆裏看到了大伯的屍體,親手把大伯掩埋了。”陳美善説。
在父親幾度哽咽的回憶中,陳美善把大伯犧牲的經過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裏,“我父親還告訴我,當時我五爺爺掩埋大伯的時候,墓地裏除了屍骨和軍裝,還有一個我大伯的印章,可以證明他的身份。”
然而,這枚證明身份的印章,直至近70年後,才出現在世人面前。陳家人,也足足等了近70年。
是兄弟也是戰友
2014年3月,第一批載有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飛機降落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定居在鄭州的陳虎山從新聞上聽説了烈士歸國的消息,心裏“咯噔”了一下,泛起了漣漪。
事實上,陳曾吉烈士的遺骸就入殮在編號“022”的棺槨中,但由於信息不全,遺骸的身份一時間難以辨認。
陳美善不敢想,這麼多年尋覓無果,她怕萬一希望落空,只會給父親徒增傷感。
陳虎山想過,也去找過。
得知陳曾吉犧牲後的一段時間裏,入伍參軍、找回兄長的遺骸,成了陳家餘下三兄弟最大的心願。
據陳美善回憶,當時她的父親、叔伯都報名入伍,但二伯因為要照顧家裏,最後只有父親陳虎山和叔叔陳虎吉如願參軍。
既是兄弟,也是戰友。陳虎山追隨着陳曾吉的腳步,踏上了朝鮮戰場。“但我父親説,直到他跟着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撤離時,也沒找到掩埋大伯的地方,”陳美善説,“還有那枚五爺爺所説的印章。”
戰爭是殘酷的,但陳虎山無疑是幸運的。“那個時候,我們陳家有7個人參加了抗美援朝,但只有我父親和我五爺爺活着回來了。”陳美善説。
直至2019年清明節前夕,有關部門才從連續六批歸國的數百位烈士遺骸、上千件烈士遺物中,找出24枚刻有個人名字的印章,併發動社會力量為魂歸故里的烈士們尋親。
陳曾吉的印章就在其中。隨着印章一同出現的,還有這樣一條烈士線索:陳曾吉,男,吉林延吉人,1930年5月出生,1950年犧牲,生前部隊不詳。
希望的火苗一下子旺了起來。在陳美善和父親還沒有看到這則信息的時候,一通來自吉林老家的電話,傳來了大伯陳曾吉的遺骸已經回國的消息。
為了更準確地確認烈士的身份,當年8月,在鄭州市金水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陪同下,陳美善和父親在鄭州做了DNA信息採集。
沒多久,對比分析的結果就出來了,確認22號棺槨裏的遺骸和他們存在生物學親緣關係。“那就是我的大伯陳曾吉。”陳美善説。
得知陳曾吉烈士遺骸歸國,還能當面“認親”,陳虎山激動不已。“我父親當時都80多歲了,説什麼都要親自去。”陳美善説,父親要把他的兄長、他的戰友接回家。
夙願已了 “青春”永在
2019年9月29日,陳美善陪着父親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與其他5位烈士的遺屬,在社會各界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參加了認親儀式。
在刻有19萬抗美援朝烈士姓名的英名墻上,陳美善和父親終於找到了陳曾吉的名字。
相別七十載,兄弟二人終於有機會以這種方式“再見”。身着志願軍軍裝的陳虎山挺起胸膛,向着英名墻立正敬禮,將一束花擺在墻下。
除了鮮花,陳虎山還特意帶了一個綢緞包裹,裏麵包的是那張陳曾吉留給家人的唯一相片。
在兄長面前,穿上那件珍藏多年的志願軍軍裝,那一刻,淚水在陳虎山的眼眶裏打轉。
每思祖國金湯固,便憶英雄鐵甲寒。正是無數像陳曾吉一樣的志願軍戰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祖國的安定與和平。
實際上,得知陳曾吉遺骸葬在瀋陽,陳虎山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來看看。沒等到DNA驗證,2019年7月1日,陳美善就提前陪同父親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大伯陳曾吉。
“因為那天是大伯犧牲的日子,對於我大伯、我父親以及我們家人來説,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陳美善説。
時隔一年,2020年7月1日,陳美善再次陪着父親前來祭掃。而此時的陳虎山已然罹患癌症,是想見兄長最後一面的願望,支撐着他年邁又病重的軀體。
“回去後大概兩個多月,我父親就去世了。”陳美善説,“我父親説過,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大伯回國,他的心願已了。”
在陳美善這一輩中,有6人像他們父輩一樣參軍入伍。“我常跟自己的孩子講我大伯的故事,就是希望能在潛移默化中,把這種精神傳下去。”陳美善説。
如今,每逢清明或者7月1日前夕,陳美善都會從鄭州前往瀋陽祭掃大伯陳曾吉。“這麼多年,終於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親、我奶奶他們,看看他,守好他。”
而在距此數百公里外的吉林省延邊的老屋裏,烈士陳曾吉的照片一直挂在墻上,幾十年來一塵不染。那張木框的黑白照片上,年輕的戰士眼神堅定。
那年,他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