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南浦大橋:“而立”成網紅

2021-12-02 15:24:0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12月1日拍攝的上海南浦大橋(無人機全景照片)。

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辰陽

  1991年11月18日,新華社發布的一則通稿《我國最大斜拉索橋在上海建成》引發廣泛關注。稿件的開頭寫道:“隨著最後一盞橋燈的安裝、最後一道橋面行車線的漆就,我國最大斜拉索橋——南浦大橋,在上海黃浦江正式建成。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南浦大橋’手跡,鑲嵌在巍巍橋塔之上。”

  當年12月1日,南浦大橋正式通車,結束了上海市區居民只能依靠輪渡和隧道過江的歷史。

  一轉眼,三十年過去了。2021年12月1日,南浦大橋“三十而立”,浦江兩岸高樓林立,已有13座跨江大橋方便居民出行。

  南浦大橋,這座上海市區第一座橫跨黃浦江的橋梁,也是當年我國跨度最大的橋梁,今年又因為網友的特效視頻,在TikTok上被點讚近百萬次……打開新華社的稿庫,與南浦大橋有關的稿件超過3000條。跨越30年,這座大橋究竟有哪些故事?

一跨423米過江,曾經的“中國第一橋”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這句當年老百姓的俗語,客觀上反映了早年間上海黃浦江兩岸的交通不便。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20世紀80年代迎來發力期,在市區建設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被提上日程。

  在新華社1990年的稿件中,建造南浦大橋被稱為“上海的百年大計”。如今的南浦大橋與許多大國工程比起來似乎並不顯眼,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它創造了許多記錄。南浦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雙索面、迭合梁斜拉橋。

  當年,在黃浦江上造橋並非易事。南浦大橋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曾説:“數萬噸級的巨輪要進出黃浦江,要求橋必須一跨過江,而上海又屬軟地基。要在黃浦江上造一座特大型橋梁,難題如山啊!”一年半的時間裏,林元培和同事們一筆一畫畫出來的設計圖紙,可以塞滿一間小屋。

  最終,大橋選址在南碼頭——黃浦江市區段江面最窄處,航道距離為350米,又是建造上海內環道路的過江咽喉處。而為了保證駁岸的安全,大橋主塔往兩岸延伸,主橋長846米,以一跨423米過江,跨度之大為彼時的全國之最,在世界上也位列前三。

  南浦大橋的工程建設熱火朝天,8000多名建設者高效完成了任務。與此同時,南浦大橋的建設品質也很高,大橋的主塔垂直度要求不超過1/3000,最後達到了1/12500,精度提高了四倍。

  橋塔之上,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南浦大橋”筆力遒勁。1991年2月,鄧小平來到南浦大橋工地考察。時隔一年多之後,1992年2月,鄧小平再次來到這裏,冒著冷冽的寒風,站在橋上欣然留影。

  這座總投資8.2億元人民幣的大橋,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車。大橋開通之後,汽車從橋上過黃浦江,由過去排隊輪渡耗費2小時以上,縮短為7分鐘。當年新華社報道寫道:“南浦大橋將是開發、開放浦東,振興上海的一條寬闊跑道。”

三十年後,南浦大橋已經有12位“兄弟”

  很多老上海人應該還記得,最早駕車走南浦大橋是要收費的,而且大橋還開放了遊覽項目,供遊客參觀。據南浦大橋的管理方介紹,當年南浦大橋是上海市政府通過貸款和外資建設的,為了償還貸款和利息,大橋通車後設置了越江費,貨車則根據噸位收取不同的費用。

  “南浦大橋通車後,運營方式幾經變化,每一次都與上海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工作人員説。

  新華社2000年5月1日播發消息:為進一步改善上海的投資環境,推進浦東新一輪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發揮,當天起,上海黃浦江所有大橋隧道取消收費。不再收費,加上浦東開發建設提速,南浦大橋的車流量迅速增長,乘著2001年上海舉行APEC會議的東風,南浦大橋規劃6車道改為7車道,提升了通行能力,沿用至今。

  多次修繕,南浦大橋舊貌換新顏,隨著內環改造新接段工程完工,橋梁全長從建成之初的8346米到突破萬米,達到10288米,當真像是黃浦江上一條飛龍。

  在新華社1990年的稿件中,上海規劃的黃浦江交通體係,最終要形成2至3座大橋、5至6條隧道、5條車渡和16條客渡。

  2020年5月28日,上海昆陽路越江大橋主橋合龍,黃浦江上第13座橋貫通。該橋建成後,附近居民往來浦江兩岸的上海閔行、奉賢兩區,路程時長將由原來的約40分鐘縮短至約5分鐘。一座座新橋倣佛重復著南浦大橋往昔的故事,實際解決了新的民生問題。

  距離南浦大橋通車30年過去了,如今黃浦江兩岸已經有13座大橋、17條隧道、近10條地鐵線連接,過江不再是出行難事,而是老百姓通勤的日常。

2021年,它成了火遍全網的“魔力”橋

  今年,南浦大橋“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火了!

  起初是網友將拍攝的南浦大橋螺旋形引橋,用特效做成了短視頻,重重疊疊的螺旋形引橋,與不息的車流、炫目的燈光,形成了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在海外社交媒體TikTok上,這些視頻中單條最高播放量超過1300萬次,有近百萬個點讚。相關視頻在抖音、微博上也引發了熱議和點讚,網友笑稱從中看到了魔都的“魔力”,南浦大橋成了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優美的造型源自設計師的巧思。南浦大橋在浦西的引橋呈曲線螺旋形,上下三環分岔,銜接內環線高架路、中山南路和陸家浜路。這種設計,一方面可以減少佔地面積,另一方面也很美觀。

  南浦大橋設計建造團隊的實力毋庸置疑,近年來大橋養護體現的數字化治理水準也在不斷提升。隧道股份城市運營南浦大橋項目部負責人胡彩旭説:“南浦大橋的養護工作,不僅僅是人工向機械化方向轉變,同時也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轉變。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

  整個南浦大橋鋪設了200多個感測器,全方位對大橋所處的環境、橋面上的交通荷載、橋梁主要結構等實時監測,“大橋橋梁結構健康監測係統”為日常維護和長期監測提供依據,甚至能根據車流量,合理安排大橋清掃保潔的工作。

  橋上風景獨好,橋下兩岸風光也不斷更新。

  早在2002年,上海就規劃把南浦大橋附近的黃浦江兩岸打造成融休閒、娛樂、購物、親水為一體的濱水景觀。上海要舉辦2010年世博會,南浦大橋附近的濱江區域被劃為世博園區。這片區域是昔日的上海老工業區、舊城區和港口,在城市更新後,使展館、工業建築、居民樓等相得益彰。近年來,隨著上海“一江一河”民心工程的推進,打通的黃浦江45公里岸線上,南浦大橋位置居中,夜間流光溢彩,倣佛是浦江“珠鏈”上最耀眼的“寶石”。

  鬥轉星移,30年如白駒過隙。設計日通車能力約5萬輛的南浦大橋,如今的日均通車量超過12萬輛,數字的變化在無聲中濃縮了浦江兩岸發展的故事。浩浩湯湯的黃浦江水,奔流向前、一刻不息;巋然矗立的南浦大橋,見證時光、日新月異。

 

責任編輯: 李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