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簡稱“助貸新規”)實施近兩個月,助貸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加減法”重塑。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從多家平台獲悉,監管將進一步推動網貸息費披露規範,在息費披露上做“加法”:擬強制披露的息費分為“確定性息費”和“或有息費”兩大類別,目前已有螞蟻、美團等7家頭部平台率先試點,以堵住隱性息費漏洞。
與此同時,自助貸新規實施以來,資金端的合作“減法”同步顯現,龍江銀行、烏魯木齊銀行等中小銀行密集收縮助貸合作,行業風險防控導向愈發清晰。這場雙向調整,正推動助貸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轉型。
息費披露做“加法”:多維度、更透明
記者從多家平台獲悉,近期監管擬進一步推動網貸息費披露規範,擬強制披露的息費分為“確定性息費”和“或有息費”兩大類別,目前已有包括螞蟻、美團、京東在內的7家平台開啟息費改造試點。
“申請10萬元貸款,不僅能看到明確的利息和擔保費,連逾期、提前還款等或有息費都要標注清晰。”某頭部助貸平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監管的多輪調研推動下,經過前期多個平台的溝通和試點,互聯網個人貸款業務綜合融資成本的公開披露即將有章可循。
此次新規的核心突破在於,構建了“確定性息費+或有息費”的多維度披露體系,平台需明確息費項目、收取標準、年化利率以及收取主體,並對綜合年化成本和每期應還款額度等關鍵指標進行披露。其中,“或有息費”針對逾期違約和提前還款兩大場景,平台需提前明示收費標準,改變了此前這類潛在成本常隱匿於合同細則中的狀況。
“過去借款人常因不知情而陷入‘隱性成本’陷阱,息費展示進一步透明化、規範化,能夠在防範‘李鬼’App的同時,從源頭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能夠助力金融消費者後續進一步降低財務負擔。”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告訴上證報記者。
某試點平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早在今年7月,監管部門已經召集各平台展開息費披露的摸底調研。目前,包括螞蟻、美團等在內的7家頭部平台已率先啟動息費披露改造,但最終確定的披露形式可能會根據各家平台特色進行微調,而目前的息費披露樣本未將會員費納入披露範圍。
所謂“會員費”模式,是指不少消費金融公司、助貸平台提供的“會員權益”,有的提供生活類權益等增值服務,比如咖啡券、視頻會員折扣券等;有的挂鉤借款額度等金融權益,比如買了會員才能借款,或者會員費定價隨貸款金額浮動,業內常稱其為“大權益”類會員,此前主要發生在利率24%至36%的平台。
記者從多位受訪人士處獲悉,為規範會員業務,監管已明確會員費模式的三條“紅線”:一是遵循物價對等原則,即會員權益價值需與售價匹配;二是禁止強制綁定,不得將會員購買作為貸款前提條件;三是流程隔離,會員權益購買通道需與貸款申請流程分離。
目前行業共識是:定價隨貸款金額浮動的“大權益”類會員,實質是平台通過會員費補充息費,以實現超額收益的變相操作,屬於助貸新規明令禁止的“通過‘會員權益’‘增值權益’等方式變相提高綜合融資成本”範疇。
從監管脈絡看,此次推動息費透明化被認為是行業規範的升級,也延續了助貸新規的監管導向。“這一規範從制度上堵住了通過拆分費用變相抬高利率的漏洞,讓利率紅線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將引導會員業務回歸增值服務本質,與貸款息費徹底剝離,避免淪為變相收費的載體。”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上證報記者&&。
助貸合作做“減法”:調節奏、避風險
自助貸新規10月1日實施以來,在“名單制管理”的要求下,監管收緊的連鎖反應已傳導至資金端,多家中小銀行開始收縮助貸合作。
11月5日,龍江銀行在官網披露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僅存的合作機構“深圳首付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已停止合作”狀態。11月6日,烏魯木齊銀行公告稱停止開展合作類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並披露目前存量業務涉及的9家合作機構,集中於微眾銀行、馬上消金、奇富科技等頭部機構;同日,贛州銀行在官網披露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三家機構合作狀態均為“已停止合作”。此外,吉林億聯銀行等大幅縮減合作助貸機構數量。由此可見,資金端在維持存量業務的基礎上,在合作模式上普遍選擇“做減法”。
對此,蘇筱芮&&,新規之下助貸業務的增信餘額納入統一授信管理,中小銀行在資本管理等方面面臨更大挑戰,背後反映出銀行從追求貸款業務“規模擴張”轉向“風險規避”的邏輯變化。
但由此帶來的短期貸款供給收緊值得警惕,王蓬博認為,部分依賴中小銀行與中小助貸機構合作的高風險客群融資渠道收窄,可能出現短期的還款波動。
這意味着,面臨運營邏輯和增長挑戰的還有助貸平台。雖然第三季度還處於助貸新規落地過渡期,但助貸平台已經開始主動調整運營節奏,收緊風控標準。從剛剛公布的三季報數據來看,奇富科技、信也科技第三季度凈利潤都出現了罕見的環比下滑,降幅分別達到18%和15%。
奇富科技首席風險官鄭彥在三季報中&&,隨着公司在9月和10月進一步收緊風控標準,新發放貸款的風險表現逐步企穩並出現邊際改善,但由於存量貸款的風險表現對新增貸款風險的改善産生了抵消作用,預計未來幾個月整體風險水平將繼續波動,直至貸款結構出現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