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的鄉村大地上,一場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正在輝縣這片熱土上演。輝縣珠江村鎮銀行,這家由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縣域金融機構,以“扎根鄉土、服務三農”的堅定初心,以“小額分散、穩健經營”的戰略定力,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經過十四年的不懈努力,該行從全國1600余家村鎮銀行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僅十五個“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資格之一,截至2024年年末,該行實現營業收入2.94億元,撥備前利潤2.08億元,股本回報率154.20%,成功打造了“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優”的“輝縣樣本”,成為縣域普惠金融的典範。
扎根鄉土:用腳步丈量出的信任之路
2011年初春,“輝縣珠江村鎮銀行”的招牌剛在輝縣挂起時,老百姓對這個新出現的金融機構充滿了疑慮和不解。“這家銀行是正規銀行嗎?會不會是私人開的?”作為首批創業者的業務發展部負責人荊芳芳説:“那時發出去的宣傳單被人隨手扔在路邊,上門走訪經常連院門都進不去。”
面對困境,輝縣珠江村鎮銀行沒有好高騖遠,而是定下了一個“笨辦法”——用腳步感知需求,用服務傳遞溫暖。這支隊伍年均跋涉數萬公里,發放銀行政策宣傳資料超過30萬份。無論是雲霧繚繞的高山村落,還是麥浪翻滾的平原糧倉,亦或是人聲鼎沸的市集工廠,總能看到他們風塵僕僕的身影。正是這樣日復一日的堅守,讓“最後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將服務觸角深入鄉鎮農村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第一代“拓荒者”,荊芳芳對創業初期的經歷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們就像新時代的金融貨郎,只不過扁擔裏挑的不是貨物,而是金融服務。”初期開拓市場的日子確實不容易,每天一上班就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巷尾、熱鬧的集市之中,一開始並沒有目標客戶,只是一遍遍地向過往的路人遞傳單、發傳單、耐心向行人介紹輝縣珠江村鎮銀行的優勢和服務業務、向商鋪老闆講解該行的存款利率和貸款政策。“我們的堅持終有回報。”荊芳芳説。她清楚地記得,經過連續幾個月的走訪宣傳,終於有客戶主動來到網點辦理業務。有位阿姨説,“那天在集市上收到你的宣傳單和名片,看你説話實在,不像那些花言巧語的推銷員,我就決定把錢存你們這兒。”農戶這句樸實的話,至今讓她倍感溫暖。
如今,輝縣珠江村鎮銀行將23個營業網點幾乎全部設在鄉鎮,有些甚至直接建在村裏,與綠油油的田野和蔬菜大棚為鄰。為了讓金融服務更接地氣,銀行將所有信貸客戶經理下沉到基層,採取分片包乾制,每個客戶經理負責固定鄉鎮區域。同時,選派業務骨幹到鄉鎮經濟發展辦公室挂職,建立起政府、銀行和村委的三方協作機制。客戶經理們的日常工作軌跡,勾勒出該行扎根“鄉土”的生動圖景:他們不是在調研農戶需求,就是在田間地頭現場辦公,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田間地頭的銀行”。
經過十餘年的紮實耕耘,從開業初期被鄉親們質疑為“私人銀行”,到如今成為深受鄉親信任的“百姓銀行”,從最初僅有一兩個網點的艱難起步,到如今23家營業網點遍佈輝縣、獲嘉、原陽城鄉;從零基礎的創業階段,到資産規模突破84億元,開業以來累計納稅3.6億元,為輝縣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縣域金融體系的中流砥柱。一路走來,輝縣珠江村鎮銀行不僅先後斬獲“全國百強村鎮銀行”“全國村鎮銀行綜合服務能力百強單位”“河南銀行業金融服務標杆銀行”等多項榮譽,更贏得了當地百姓“新鄉市百姓最滿意銀行”的口碑讚譽。
與農共生:金融活水滋養的産業之花
針對長期困擾農戶的“擔保難、抵押難”問題,輝縣珠江村鎮銀行2016年創新推出“珠江全家富”家庭聯保貸款産品(現“珠江一家親”),以先發優勢搶佔區域金融市場高地。這一金融服務方案通過“親情紐帶+金融杠桿”雙重機制,既強化還款意願又控制信貸風險。截至目前,該産品累計發放貸款143億元,惠及超8萬戶農戶家庭,切實解決了農戶融資難題。
在冀屯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自動噴灌系統正為菌棒噴灑水霧。理事長王林寧看著大棚裏菌棒的生長情況:“2015年剛開始起步時,多虧了在輝縣珠江村鎮銀行貸的10萬元,買來第一批菌包。”10年過去了,這個由5個大棚起家的小合作社,如今已發展成為年産2.5億公斤、産值10億元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而在憲錄村,收糧戶賀紀新則用“三天放貸”的10萬元啟動資金,完成了從小收糧戶到種植、收購、倉儲、加工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經營者的蛻變。
走進冀屯鎮生玉家庭農場,金黃的油菜籽在陽光下閃爍着豐收的光芒。農場主王生玉輕撫着飽滿的菜穗介紹道:“這些有機油菜籽榨出的菜籽油能賣到15元/斤,比市場價高出不少。”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面臨資金困境的傳統養豬場。當時,王生玉養殖的7000多頭豬每天要消耗大量飼料,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負責該區域的客戶經理苗婷婷在例行貸後走訪中發現了這一情況:“全流程跟蹤客戶金融需求是我們的日常工作重點。了解到王生玉農場的經營困境後,我們立即組織團隊為其量身制定授信方案,根據其養殖經驗、經營規模、上下游客戶渠道以及客戶日常銀行流水情況和資産情況等,為他增加授信支持,僅用72小時就完成100萬元貸款的審批發放。”
這筆資金猶如及時雨,不僅解決了飼料採購的燃眉之急,更讓王生玉有了轉型升級農場的底氣。他逐步將農場轉型為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用養殖場糞肥種植有機油菜、葡萄,通過抖音直播展示生産過程,打造出一條綠色産業鏈。如今,在如期償還全部貸款本息後,他主動深化與輝縣珠江村鎮銀行的業務合作,用行動詮釋着銀農魚水情。
這樣的“小而美”的故事比比皆是。十餘年來,輝縣珠江村鎮銀行始終堅守“與農共成長”的初心,通過創新金融服務産品,構建起銀農共贏新格局——從1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到100萬元轉型升級資金,以“雪中送炭”的誠意和“錦上添花”的智慧,譜寫出“伴農成長”的美好篇章。截至目前,該行已累計為15萬戶“三農小微”主體提供超過220億元信貸支持,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不僅展現了金融惠農的顯著成效,更見證了輝縣珠江村鎮銀行與區域鄉村經濟同頻共振、共生共榮的發展歷程。
戰略定力:小額度撬動大發展的經營智慧
在銀行業普遍追逐“壘大戶、擴規模”的浪潮中,輝縣珠江村鎮銀行以獨到的戰略定力,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該行將“小額分散”作為核心經營策略,將單筆貸款控制在30萬元以內,確保90%以上的信貸資金精準灌溉涉農和小微領域,用“小額度”金融支點撬動縣域經濟“大發展”的杠桿。
這一戰略抉擇源於對縣域經濟生態的深刻洞察。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該行展現出三大鮮明特徵:一是客戶基礎更廣泛,服務觸達縣域經濟“毛細血管”;二是服務對象更特殊,專注小微企業主、養殖戶、農場主等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足的群體;三是産品設計更普惠,通過標準化産品體系實現“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在這裡,“沒有VIP,每位客戶都是VIP”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服務準則。
為確保“小額分散”經營模式落地見效,輝縣珠江村鎮銀行將“小額分散”經營模式貫穿於業務發展全流程,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實施體系。該行首先從組織機制入手,成立深化改革工作小組,制定專項改革工作方案,開展深度市場調研,針對縣域市場的定位、特點與金融需求,先後研發推出“珠江微小貸”“珠江小額貸”“批量農戶貸款”“珠江一家親”等特色産品,並配套制定考核激勵方案, 強化“退大額、強小額”資産結構理念,促進貸款業務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在服務模式方面,該行始終將服務重心放在縣域小微企業和農戶群體上,充分發揮初創時期形成“背包銀行”上門服務經驗,以網點為輻射中心,開展常態化走訪調研。客戶經理深入“田間地頭”,對網點所在區域開展網格化、精細化營銷,逐戶採集農戶信息,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信貸營銷團隊精準對接小微三農企業主金融需求,量身定制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金融服務支持,助推當地普惠金融蓬勃發展。
除此之外,支撐其長期穩健發展的,還有其嚴格的風險管控體系和“陽光信貸”文化。從産品設計到業務流程,每個環節都強調前瞻風險把控。走進該行信貸部,墻上“三不鐵律”的標識格外醒目:不喝客戶一瓶水、不抽客戶一根煙、不吃客戶一頓飯。這不僅是廉潔文化的體現,更是其“陽光信貸”理念的生動寫照。在這裡,每一筆貸款都像在玻璃房裏辦理,從利率公示到流程審批全程透明。正是這種“清清白白”的信貸文化,讓該行創下了63%客戶為首次貸款者的記錄,“能貸款不借款,貸款到珠江”已成為當地農戶的口頭禪。
截至2025年6月,該行戶均貸款餘額11.19萬元,30萬元以下貸款餘額佔比超過90%,這一特色化市場定位不僅形成了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也構築起顯著的風險防控優勢,實現了不良率優於同類型銀行平均水平,資産質量保持穩健。
輝縣珠江村鎮銀行這種“專注小微、穩健經營”的經營策略,迸發出“小而優”的強大生命力,使其在複雜經濟形勢下展現出逆勢突圍的“穩”與“韌”,成功打造了“穩中求進、進中提質”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十四年光陰,足夠讓一棵樹苗長成棟樑;十四年歲月,見證了一家銀行與一方水土的血脈相連。
從被質疑的“外來戶”到百姓信賴的“自家人”,從5萬元的小額助農貸款到10億元的産業振興故事,從“小額分散”的經營智慧到差異化發展模式,輝縣珠江村鎮銀行用實踐詮釋了“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優”的經營哲學,證明了村鎮銀行不僅是農村金融的“補充力量”,也能成為服務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主力軍”。“輝縣樣本”也以其獨特的價值內涵,為村鎮銀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鮮活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