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政策持續引導與市場環境優化的雙重推動下,各類中長期資金加速進入資本市場,成為維護市場穩定、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公募基金、保險資金、養老金等“長錢”的積極入場,不僅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更在投資理念、考核機制與生態建設方面帶來深遠影響。
這一趨勢在近期機構研究中得到進一步印證。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達2.99萬億元,股票倉位升至85.62%,創2005年以來歷史高位。
除了公募基金的持續加倉,保險資金作為中長期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A股市場的布局同樣活躍。中泰證券研究顯示,三季度末險資共出現在63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合計持股市值達6510億元。
險資的積極布局不僅體現在持股廣度與規模上,其投資收益的顯著增長更印證了中長期資金的專業配置能力與抗風險韌性。東吳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險企總投資收益平均增長超過35%,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增長近67%。
中長期資金之所以能實現加速入市、穩健增值的良好局面,核心得益於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與制度環境的不斷優化。2025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將保險、社保、年金、公募等資金作為重點引導對象。隨後,中國證監會連續&&多項行動方案,推動指數化投資與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強調長周期考核、優化産品結構,並強化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綁定。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等部門也相繼發文,上調保險資金權益資産配置比例,完善長周期考核機制,推動保險資金“長期持有”。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正逐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落地成效,北京與上海的實踐便是典型例證。目前,在京公募基金已完成838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産品費率調降,銷售費率改革也已正式落地,預計每年合計可為投資者節約100億元的費用。同時,權益投資比例明顯提升,截至9月底,北京轄區基金公司管理權益類基金規模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25.56%。
上海在中長期資金集聚與配置方面表現亮眼。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當地公募旗下社保、年金、養老金等“三支柱”産品規模達1.5萬億元,同比上升28%,理財公司和信託公司産品投向公募基金規模分別增長超過300%和200%。
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要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構建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市場環境,推動建立健全對各類中長期資金的長周期考核機制,進一步提高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這一表述與此前召開的 “十五五”資本市場規劃專家學者座談會精神一脈相承,與會人士一致認為,要加快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
隨着資金入市節奏加快,市場生態悄然生變。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對資本市場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不僅能夠平抑短期投機帶來的市場波動,增強市場韌性,更能推動市場生態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轉型,通過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等戰略領域,為實體經濟注入穩定資金支持。
對此,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建議,提升對中長期資金權益投資的監管包容性,優化産品註冊流程,推動指數化産品創新。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則認為,應開發更多權益類、ESG主題産品,滿足長期資金配置需求。
展望未來,隨着公募基金改革深入推進、“募投管退”循環更加暢通,中長期資金的角色定位正從單純的資金供給者,進一步升級為與投資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財富管理夥伴,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