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劉睿祎)近年來,按照中央關於中小金融機構兼併重組、減量提質要求,四川農商銀行搶抓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窗口機遇,積極推動市級統一法人農商行改革。目前,四川省已組建市級統一法人農商行14家,數量佔四川省市州的三分之二,居全國農信系統首位。總體來看,市級統一法人改革有效解決了原農信機構“小、散、弱”帶來的商業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風險抵禦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可持續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為全國深化農信社改革形成了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
一是存量風險有效化解,風險抵禦能力明顯增強。已改革成功的14個市州農信機構借助本次改革契機,緊扣改革化險目標,集聚市縣各級黨委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等多方力量,突出不良貸款清收、抵債資産處置、涉政類歷史遺留問題、股份募集等重點工作,改革期間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46.73億元、處置抵債資産68.88億元,募集股份63.70億股、104.06億元,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較改革前明顯提升,轄內原有的縣級高風險機構全部清零,有力維護了地方金融安全。
二是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經營發展質效明顯提高。改革後,通過整合信貸資源、統籌調配資金、強化風險管控,補齊了原縣域法人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區域內信貸資源錯配以及風險防控能力不足的短板,經營發展質效明顯提升。截至2025年9月末,14家市級農商行各項存款13601億元、各項貸款7561億元,較年初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新投放貸款的不良率均控制在1%以內,風險防控能力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三是市場定位更加穩固,支農支小水平明顯提升。通過改革,市級農商行進一步強化支農支小考核引導,強化專門機構及服務團隊配置,創新“蜀信e貸”“商e貸”等72個産品,集聚資源加大支農支小信貸投放力度。同時,依託於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與小微經營主體高效對接,提升支農支小服務質效,有效解決了縣域法人機構因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服務“三農”、小微企業不充分問題,支農支小的金融主力軍作用不斷增強。
四是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整體發展活力明顯釋放。改革後,取消了市州辦事處和縣域法人機構,不斷推進扁平化、集約化、精細化管理,原省市縣三級“啞鈴狀”管理體制弊端得以破除,通過“市總行—縣區一級支行—鄉鎮二級支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同時釋放更多人力資源向一線業務傾斜,建立起了與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考核體系,改變了管理層級較多、基礎管理薄弱的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