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險企凈利潤大增 利差損壓力仍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08:58:5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險企凈利潤大增 利差損壓力仍存

字體:

  隨着保險公司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完畢,2025年上半年,國內非上市人身險企業交出亮眼成績單:在已披露數據的險企中,行業合計實現凈利潤約290億元,同比大增超200%,保險業務收入突破7600億元。泰康人壽、中郵人壽兩家頭部機構組成“千億營收”陣營,佔行業總量超三成。不過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低利率環境下的利差損壓力依然嚴峻,疊加業務增速分化、投資收益率承壓、合規管理挑戰等因素,險企精細化管理能力與戰略轉型成效受到考驗。

  兩家業務收入超千億 中小險企表現分化

  記者梳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信息及行業數據發現,2025年上半年,國內已披露數據的59家非上市人身險企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總計已超7600億元,同比增長約4.7%。凈利潤端,已披露數據的57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凈利潤共計286.47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83.79億元大增241.89%。

  從全行業情況來看,金融監管總局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保險業(含上市險企)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74萬億元,2024年上半年為3.55萬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2.77萬億元,同比增長5.4%。具體到非上市人身險企上,38家險企呈現盈利狀態,總額達336.17億元;剩餘21家則陷入虧損,虧損總額為42.7億元。

  從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來看,兩家險企收入躋身“千億級”,分別為泰康人壽的1309.73億元和中郵人壽的1180.72億元。兩家頭部險企保險業務收入佔非上市人身險企總量的超三成。

  另一方面,險企間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分化明顯。以兩家“千億級”人身險企為例,泰康人壽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同比下滑5.84%,而中郵人壽則實現增長,同比增幅為12.07%。

  在22家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人身險企中,有8家收入同比下滑,14家同比增長。除泰康人壽外,長城人壽同比下滑8.45%,幸福人壽、泰康養老也分別同比下滑超6%。同比增長的險企中,“外資係”險企大都會人壽以超50%的同比增幅“拔得頭籌”。建信人壽、農銀人壽等“銀行係”人身險企同比增幅超20%。

  中小險企表現分化更為明顯。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不足百億元的人身險企中,北京人壽、國富人壽等7家同比增幅超20%,此外橫琴人壽、中華聯合人壽、國民養老、長生人壽等6家同比下滑超20%。

  凈利潤方面,行業盈利情況整體有所改善。泰康人壽成為唯一一家上半年凈利潤超百億元的險企,緊隨其後的中郵人壽凈利潤為51.77億元。工銀安盛、中意人壽、中信保誠三家人身險企凈利潤超10億元,工銀安盛、中意人壽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超50%和30%,中信保誠則扭轉2024年同期34.41億元的凈虧損。總體來看,30家人身險企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14家為扭虧為盈,5家虧損收窄。26家人身險企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5家由盈轉虧,9家虧損擴大。此外,尾部中小公司虧損仍明顯,如長生人壽等虧損進一步擴大。

  利差損壓力仍存 險企管理能力受考驗

  “2014年以來壽險業負債資金成本率快速下降,目前在3.5%左右;但同期國債收益率也快速下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穩定在1.5%左右。保險業主要的大類資産配置就是利率産品和股票,當前的低利率環境對保險資金運用産生巨大壓力,相應壽險業的利差損風險化解需要更長時間。”某保險行業專家對記者&&。

  有行業分析認為,一方面,傳統依賴的國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固定收益資産收益率持續下行,難以覆蓋壽險産品剛性負債成本,易引發“利差損”風險;另一方面,“資産荒”加劇,優質長久期資産供給稀缺,加劇了長期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

  資負錯配也對一些險企形成影響。例如,已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人身險企中,一家風險綜合評級為B類、不達標。華匯人壽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由於公司治理相關問題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監管部門於2022年第一季度將該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由B類調整為C類。此外,包括華貴人壽、東吳人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有所下降。

  險企也面臨着多重考驗,成功“守擂”的泰康人壽同時面臨保險業務收入同比下滑和行業其他險企的競爭。從披露的經營數據來看,泰康人壽2025年二季度綜合退保率由上季度的0.78%上升0.65個百分點至1.43%。投資端,今年上半年,泰康人壽綜合投資收益率為2.72%,低於近三年總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6.09%。另一方面,公司合規管理也面臨壓力。泰康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全系統各級機構累計受到金融監管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7家次,其中,中支公司受到行政處罰5家次,支公司及營銷服務部受到行政處罰2家次,各級機構累計受到罰款金額合計61.1萬元。

  分紅險助力緩解利差損壓力

  近期頗受市場關注的分紅險或將推動緩解壽險業利差損壓力。據業內人士介紹,分紅險是指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將上一會計年度該類分紅保險的可分配盈餘,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客戶的一種人壽保險。因其“低保底+高浮動”的特點,險企與客戶共擔收益風險,有效降低險企的剛性兌付成本,使險企在低利率環境中獲得更大緩衝空間,因此在利率下行時期分紅險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此前公布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險産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為1.99%,已連續兩個季度低於預定利率實際水平25個基點以上,根據相關監管規則,保險行業正式進入預定利率調降、産品切換期。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等頭部險企發布的調整保險産品預定利率公告顯示,普通型人身險産品預定利率最高值調整為2.0%,投資型産品中,分紅險産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為1.75%,萬能險産品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為1.0%。

  “從美國及中國香港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分紅險繁榮是低利率環境、監管創新與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升級共振的結果。”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指出,在長端利率快速下行及權益市場收益承壓等背景下,我國保險行業正處於從“剛兌型儲蓄”向“風險共擔型保障”轉型的關鍵階段,“參照海外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經驗,我們認為唯有在産品設計靈活性、投資能力專業性及銷售人員專業性上實現突破,我國壽險行業方能在分紅險的新周期中構建可持續競爭力。”

  國信證券研報進一步指出,分紅險將成為保險行業應對利率下行周期的關鍵産品。機構指出,本輪分紅險發展本質是保險業在低利率環境中構建“負債結構優化-投資能力提升-資本市場穩定”的正向循環,在産品價值轉型背景下,具有一定産品銷售壁壘及資産收益相對穩健的頭部險企或將受益。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