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題:“外灘17號”續百年之緣 友邦保險深耕中國迎又一里程碑
新華網記者何凡
“轉眼就是30年,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盡我們一份力量,傳承延續下去,讓這裡一直做友邦中國的總部。這次續約,是我們深耕中國的鄭重承諾,也是友邦共創未來的重要一步。”
這是友邦保險集團董事會主席謝仕榮近日在上海外灘17號友邦大廈租約續簽慶典現場作出的表述。
當日,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人壽”)宣布完成上述租約續簽。謝仕榮與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源祥,友邦保險區域首席執行官、友邦人壽董事長張曉宇,友邦保險集團首席財務總監鍾家富,友邦人壽執行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余宏等友邦保險集團和友邦人壽的管理層代表出席發布會現場,共同見證這一里程碑時刻。
友邦保險集團和友邦人壽管理層代表在慶典現場合影
此次友邦人壽將繼續長期並全部承租友邦大廈,延續友邦與這座百年建築的深厚淵源,彰顯了友邦作為中國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杆,持續扎根故里、堅定投資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謝仕榮&&:“1998年,我曾主持友邦大廈的啟動儀式,當時的熱烈場景與激動心情,至今仍歷歷在目。根深方能葉茂,安居才能樂業。友邦大廈將繼續陪伴我們新的征程,見證友邦在中國金融業高水平開放背景下持續蓬勃發展,為中國保險業創造更多非凡成就。”
友邦保險集團董事會主席謝仕榮在慶典現場致辭
門廊煥新顏 經典地標承載友邦獨家記憶
外灘17號,地處上海金融核心區域,外灘萬國建築群中一座具有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的地標,友邦大廈坐落於此。
這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於1921年始建,於1924年竣工,由德和洋行設計,建成時曾是上海最高建築。
大廈底層立面是花崗石,正門兩側落地羅馬拱券長窗,飾以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浮雕,將近現代派的簡潔明快與新古典主義的典雅有力相結合。新舊融匯的格調,仿佛講述着時代故事的起承轉合。這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建築,不僅見證了友邦百年發展歷程,更是友邦在中國內地的根基所在。
1919年,友邦保險起源於上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友邦保險的創始人史帶就將友邦保險的辦公地設在外灘17號。1992年,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金融領域開放的關鍵進程,友邦秉持着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正式“回老家”,並以外資獨資身份設立上海分公司,成為最早一批獲發個人人身保險業務營業執照的非本土保險機構之一。
1992年9月,友邦保險重返上海。圖為時任友邦保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謝仕榮先生在1992年10月8日的開業典禮上
“友邦回來,對我來講是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友邦是從中國開始的,上海是我們的發源地。”謝仕榮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
1992年,友邦重返上海“老家”,然而,對於時任友邦保險總裁謝仕榮而言,真正的“回老家”還差一步,當時的友邦人迫切希望能回歸外灘17號。經歷多輪溝通,在他全力推動下,友邦回到了它的發源地。這一決策不僅延續了友邦與外灘17號的歷史淵源,更成為友邦深耕中國市場的又一強心劑。
友邦保險於1993年向上海市政府申請置換外灘17號大樓,並於1996年成功實行整樓長期租賃作為中國內地總部,將大樓更名為“友邦大廈”。在國際建築修繕專家的指導下,經過18個月的重新裝修,不僅嚴格完成了市級優秀建築的保護要求,而且增加了智能化的現代設施。舊貌換新顏,友邦大廈重新矗立在浦江之濱,於1998年5月正式啟用,至此,重回故里的故事才真正完整,友邦保險的百年基業於此重煥新生。
位於外灘17號的友邦大廈
重見百壽圖 以人為本推動行業迭代進化
在友邦大廈內部,大理石地坪、墻面與金色馬賽克穹廬頂,組成穩健持重的整體風格。一幅百壽圖浮雕,在大堂格外醒目,“老物件”時隔多年後重回公眾視線。這幅百壽圖是30年前啟用友邦大廈時特別定制,由100個不同形態的篆書“壽”字組成,形態各異,古樸沉穩,象徵着“長壽百態、生生不息”,既反映了中國人最為樸素也最為崇高的願望——福壽綿長,安康永續,也呼應了友邦所從事的人壽保險事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壽險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回老家”的友邦保險,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將先進的保險理念與管理技術引入中國內地保險市場,培養出大量專業人才。
“差不多每一次都有新的挑戰。”謝仕榮回憶起推動建立營銷員制度歷程時説,“我們到中國拓展壽險業,考慮發展團隊,並提出三個要點:一是人員要具備高水準,二是鼓勵多勞多得,三要專心聚焦業務,不能兼職。在此基礎上,對營銷員隊伍展開全面培訓,了解客戶需求,做好産品匹配,逐漸積累他們的經驗與信心,同時一步步把制度建立起來。”
李源祥對新華網&&,友邦把人才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運營的關鍵,多年來始終秉持營銷員制度的相關要求,並持續推動制度設計與升級更新,發展出一整套包括招聘、培訓、輔導的賦能支持體系。
在他看來,接受友邦企業文化十分重要。“友邦的經營理念是做對事、用對人、行對路,好結果自會到來。我們在18個市場的每個營銷員,每天都是堅持按照這個理念來工作。”
而面對近年來外部環境變化尤其是科技高速發展,友邦重視與時俱進,投入大量資源,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協助營銷團隊能夠更有效服務客戶,接觸到更多潛在客群,提高銷售成功率。
“無論科技發展多麼快速,我們相信在銷售保險方面依然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這也是我們堅持把卓越營銷員隊伍作為最重要核心競爭力的原因。”李源祥&&。
對於AI等新科技應用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可以用來提升營銷員隊伍整體産能。“我一直有一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想好我們要做什麼,然後利用科技手段,或者是利用其他的創新方法來達到我們的目標,而不是有一個很好的科技,然後再找問題來解決。這是我一向的觀點。”
故里展新途 看好最重要戰略市場前景
百年風貌依舊,外灘17號見證了友邦深耕中國的決心歷久彌堅、投資中國的舉措步履不停。
友邦大廈的天&花園
2020年,在中國加快金融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友邦順利完成“分改子”,友邦人壽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如今友邦人壽的業務經營區域已從此前的5個拓展至14個,可觸達約3.4億潛在客戶。
秉持着長期主義投資理念,友邦人壽充分發揮險資“耐心資本”的特性,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2023年1月,上海北外灘“友邦金融中心”正式揭牌,這是友邦人壽自成立以來進行的最大一次資産收購;2024年初,友邦人壽又完成收購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中央商務區(CBD)的辦公樓項目控股權;2025年6月,“友邦保險資管”獲批籌建,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扎根故里、投資中國”的堅定承諾。
“感謝國家的金融開放,感謝上海市政府對友邦大廈續約的大力支持。”李源祥&&,“中國內地市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壽險市場,也是友邦保險集團最重要的戰略市場,沒有‘之一’。長期來看,這裡的保險市場一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這是我們一直深信的。內地市場已經不能用新興市場來形容,從産品到營銷機制再到科技應用,可以説已經趕上或者超越很多發達市場的成熟度。”
他認為,未來市場需求非常巨大,需求會更加多元,希望可以盡快把友邦優質的服務和産品帶到更廣闊的市場。同時近年來,友邦保險注重人才雙向流動,一方面招聘越來越多的內地保險人才,另一方從內地調派前往集團其他市場履職。
“站在友邦百年基業的發源地,我們的初心始終未變,友邦將充分把握中國壽險的長期發展機遇,秉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持續踐行我們對客戶、對中國的長期承諾。”
友邦保險與“外灘17號”的故事,自此翻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