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8月1日就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諮詢文件刊發諮詢總結,於今日生效。其中,“A+H”發行人初始公眾持股量門檻調至10%,或達30億港元市值。
市場人士&&,此舉將進一步降低“A+H”發行人門檻,提升制度靈活性,從政策層面釋放出支持“A+H”模式發行上市的積極信號。在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的A股企業有望選擇赴港上市,並成為2025年港股IPO的中堅力量。
“A+H”案例頻出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來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行業龍頭企業位列其中,這些企業分別在科技、醫藥、消費等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A+H’案例頻出,得益於靈活寬鬆的政策環境以及企業質量的提升。”迅實國際金融控股董事長應偉平認為,近期不少A股上市公司選擇赴港上市,核心邏輯在於為其出海布局提供支撐,進而提升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A+H”上市陣營不斷壯大。8月2日,晶合集成發布公告稱,為深化公司國際化戰略布局,加快海外業務發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及國際品牌形象,同時充分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資源與機制優勢,優化資本結構,拓寬多元融資渠道,公司正在籌劃發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並在港上市。7月31日,芯海科技、華恒生物分別發布關於籌劃公司在港上市的提示性公告。
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分析稱,擬“A+H”上市的企業多為細分領域龍頭,具備較強稀缺性,將吸引國際資本持續流入,形成市場良性循環。未來,預計將有更多大型企業及産業鏈領軍企業登陸港股,新消費和硬科技企業IPO佔比將進一步提升。
完善監管協作機制
“A+H”熱度升溫的背後,是監管協作機制的持續完善。
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資本市場主管王亞軍&&,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A+H”持續活躍,一方面,隨着中國經濟發展,企業有出海發展需求,在港股上市能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外幣融資渠道;另一方面,監管備案提速,監管部門對先A後H的備案審核速度加快。此外,對於市值超百億港元的A股公司,香港交易所也承諾30天內完成審核。
應偉平稱,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推出的“科企專線”進一步便利了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請。這項舉措允許相關企業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大幅提升了審批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A+H”熱度升溫。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也為A股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撐。中金公司分析,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的“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在2023年頒佈的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基礎之上,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規範發展。港交所2024年12月發布有關諮詢文件,降低H股最低發行門檻,境內企業赴港股融資渠道進一步疏通。
政策支持加力
市場人士預期,未來,有關部門有望加大對企業境外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隨着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市場有望迎來更多“A+H”案例。
8月1日,港交所就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諮詢文件刊發諮詢總結,並就持續公眾持股量的建議展開進一步諮詢。其中提出,將“A+H”發行人初始公眾持股量門檻調至10%,或達30億港元市值。
摩根大通香港上市及企業融資部門主管白思佳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目前,越來越多較大型A股公司計劃赴港上市。此前,港交所對“A+H”股設定的發行比例過高,且單一的比例門檻欠缺靈活性。新規調整後,若公司市值較小,可按10%比例標準發行;若發行規模達到30億港元,即便比例低於10%也可以照此標準發行。這既降低了門檻,也使IPO機制更具靈活性。
央行、外匯局近期聯合發布《關於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優化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資金管理政策,也將為A股公司境外上市營造更加友好和便利的政策環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徵求意見稿從資金管理的各個環節為企業境外上市提供了便利,將進一步推動A股公司赴港上市熱潮。企業在資金調回、使用和管理方面更加靈活,能夠更好地規劃上市後的資金安排,提高上市的積極性。
中國證監會日前召開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強調,穩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專家認為,這釋放出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積極信號。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在雙向開放穩步推進預期下,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質效將進一步提升,為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預期的監管環境。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A+H”模式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