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閉幕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楊志勇&&,此次化債組合拳力度符合預期,而且力度的選擇是科學的,將明顯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地方將從隱性債還本付息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將更加聚精會神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楊志勇認為,化債工作思路的轉變體現了財政的主動作為和擔當,這種主動作為、系統應對問題的思路不會轉變,未來肯定還要繼續保留這種工作思路,不一定僅僅針對化債問題。
11月8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正在積極謀劃下一步的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他提出,結合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一是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二是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拓寬投向領域,提高用作資本金的比例;三是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五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強對科技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保障力度。
對於這五個方向,楊志勇認為,這些方向都值得期待,特別是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這意味着財政赤字率將更加優化,有從而更好地滿足財政資金保障的需求,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
此外,針對如何看待化債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楊志勇&&,總額上看,12萬億元的化債,規模已經不小。
“任何政策都是有代價的。政策力度因時因勢而變,夠的、合適的政策力度,就是好的刺激力度。不必過分追求強刺激政策。現實中,要更多地關心化債對經濟的刺激機制。”楊志勇説,理性看待化債的經濟刺激作用,不僅要看化債的規模力度,還要多關注化債作用的傳遞機制,更要關注化債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帶來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