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役最老航母“尼米茲”號的謝幕之旅成為一場災難。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26日通報稱,該航母搭載的兩架艦載機當天接連在南海墜毀。相關統計顯示,近年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重大事故接連不斷,這背後體現的是美軍疲於奔命的惡果。
兩次墜機間隔不到一小時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26日稱,根據太平洋艦隊的聲明,當地時間10月26日下午2時45分左右,一架隸屬於第73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MH-60R“海鷹”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母起飛執行“例行行動”時,在南海海域墜毀。該機的3名飛行員成功獲救。當天下午3時15分,同樣從該航母起飛的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在執行“例行行動”時也在南海海域墜毀。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並被安全救起。美國海軍&&,目前這兩起事件的原因正在調查中。

根據五角大樓的規定,飛行事故按照嚴重等級分為四大類,最嚴重的A級是指造成飛行員死亡、永久性完全殘疾或直接損失成本超過200萬美元(美國空軍標準)/250萬美元(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標準)。這次“尼米茲”號在南海損失的MH-60R“海鷹”直升機,美軍自用型號採購單價約4000萬美元;“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最新採購價格則高達7500萬美元。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250萬美元的標準,因此兩起事故都屬於A級事故。
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美國海軍的A級事故明顯偏高。2025財年(截至9月30日)美國海軍已經報告了12起A級事故,明顯高於2024財年的9起和2023財年的7起。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統計了今年美國海軍的幾次重大墜機事件:2月12日,美國海軍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在北島海軍航空站附近墜毀,機組人員成功彈射,只受了輕傷;4月28日,部署在紅海的“杜魯門”號航母為躲避也門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而緊急轉彎,導致艦上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墜海,並造成一人輕傷;5月6日,“杜魯門”號航母上另一架F/A-18在夜間着陸時因攔阻系統故障墜海,這是該航母在一週時間裏損失的第二架“超級大黃蜂”,也是美國海軍在與胡塞武裝交火不到一年時間內損失的第三架;7月30日,美國海軍一架F-35C隱形戰鬥機在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訓練飛行中墜毀,這是繼1月美國空軍一架F-35A戰鬥機在阿拉斯加墜毀後,2025年發生的第二起F-35墜毀事故;8月20日,美國海軍一架F/A-18E在弗吉尼亞州海岸進行例行訓練飛行時墜海。
軍事專家張軍社2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美國在南海一天內先後墜毀一架艦載戰鬥機和一架直升機,這一事件並非偶然。美軍長期在南海、亞太及全球範圍內維持高強度戰備狀態,不斷進行軍事部署以維持其霸權地位和“國際警察”角色。長期高壓運作使美軍兵力緊張、人員疲憊,事故發生的風險自然隨之上升。他認為,此次事故很可能與操作疏忽或過度疲勞等因素有關。另一位專家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飛行員訓練時間下降可能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五角大樓報告證實,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空軍,飛行員的相關訓練時間都在下降。例如2022年美軍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長只有130小時左右,遠低於200小時的標準。
“尼米茲”號的“最後之旅”
接連兩次墜機事故,也讓“尼米茲”號航母的謝幕之旅顯得極為尷尬。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稱,當前該航母正在執行服役期內最後一次部署,它於3月26日從美國西海岸出發,在完成長達7個月的部署之後,目前正在返回美國本土的途中,於10月17日進入南海。
據介紹,“尼米茲”號是當前美國海軍最老的一艘航母。它於1975年服役,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代表着美國海軍的戰力巔峰,但長期的高強度部署也造成該航母的設備損耗嚴重,近年曾多次爆出裝備老化、系統失靈的問題,例如2021年11月,“尼米茲”號剛完成維修後出海測試,就發現航母上的核動力裝置有“輕微的材料缺陷”,被迫於11月9日返回位於華盛頓州的母港;2022年該航母又因為飲用水系統被污染而中斷訓練緊急返港。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的審核報告顯示,由於該航母服役時間過久,很多戰鬥系統的相關備件已經沒有了供應商,迫使美國海軍維護人員四處尋找二手零件。“這些零件中許多都過於老舊,製造商不再生産,因此很難獲得。”但接替它的“福特”級航母“肯尼迪”號遲遲不能服役,美國海軍被迫一再推遲“尼米茲”號的退役時間。
據介紹,與常規動力航母不同,“尼米茲”號能夠服役多久,主要由其核反應堆的壽命決定。按照原始設計,該航母的核反應堆理論極限壽命只有50年,因此美國海軍每年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對它的核反應堆進行全面檢查。2024年11月,“尼米茲”號接受美國海軍審查後被認定為“符合適航和戰備標準”,允許它繼續服役,正式退役時間被推遲到2026年,但受限於核反應堆壽命,它的實際部署時間僅限於2025年。今年3月,五角大樓宣布將原本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派向紅海,與部署在當地的“杜魯門”號航母組成雙航母編隊,而本來在做退役準備的“尼米茲”號則“臨危受命”,前往西太平洋執行最後一次部署。
美國《星條旗報》稱,“尼米茲”此次返回美國後,將於2026年4月搬遷至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以拆卸可以重新利用的設備和材料,然後轉移到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為期30個月的移除核燃料和停用反應堆的過程。
折射美國海軍長期困境
無論是接連不斷的艦載機重大事故,還是“尼米茲”號的狼狽謝幕,都折射出美國海軍當前的困境。例如美國造船業積累的維護工作越來越多,導致美國海軍艦隊可用艦艇數量大打折扣。此前“華盛頓”號的維修期嚴重拖延,導致排隊等待更換核燃料的“斯坦尼斯”號在船廠白白等了兩年時間,至少要到2026年10月之後才能完成中期大修。而在今年年初撞船事故中受損的“杜魯門”號,也因為沒有合適船塢而至今沒有完成修理。

在新艦建造方面,情況同樣嚴重。由於接替“尼米茲”號的“肯尼迪”號航母最快也要在2027年交付,形成戰鬥力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因此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裏,美國海軍現役航母數量將從11艘減少到10艘,能夠出動的航母數量更少。同時美國海軍規劃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新一代攻擊核潛艇SSN(X)、下一代驅逐艦DDG(X)和下一代艦載戰鬥機F/A-XX項目也都存在不同程度推遲。
專家認為,當前美國海軍在規模上依然擁有存量優勢,特別是航母、“宙斯盾”驅逐艦、兩棲作戰艦艇以及核潛艇的數量依然獨步全球,但五角大樓無節制地使用,正在導致美國海軍陷入困境,近年接連不斷的各種事故反映了這種惡化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