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在美英澳“奧庫斯”聯盟核潛艇合作項目(即奧庫斯級核潛艇項目)前景不明的背景下,澳大利亞近期從武器&&與保障體系兩方面入手,加緊推進海軍作戰能力建設,以強化戰略威懾能力。
擴充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列裝方面,澳大利亞近期重點圍繞無人和有人作戰&&推進相關建設。
一方面,尋求打造無人艦隊。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該國計劃投入17億澳元(約合11億美元),打造“幽靈鯊”水下無人攻擊艦隊,核心裝備為“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馬爾斯&&,“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將補充澳海軍水面艦隊與潛艇力量,增強海軍作戰能力。
據悉,澳大利亞政府已與安杜裏爾澳大利亞公司簽署為期5年的合同,由該公司在澳境內進行“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的研發、建造與維護工作。馬爾斯&&,“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具備較長的續航能力與較強的隱身性能,可執行情報收集、監視、偵察及打擊任務。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透露,澳大利亞計劃建造數十艘“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且不排除向盟國出口的可能。首批“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預計於2026年初開始服役。
另一方面,補充新型有人艦艇。據報道,近日,澳大利亞海軍接收第9艘改進型海角級巡邏艇。根據澳大利亞國防部與國內軍工企業達成的協議,澳大利亞海軍計劃列裝10艘改進型海角級巡邏艇,目前第10艘正在建造中,預計於2026年7月前交付。相較於老款型號,改進型海角級巡邏艇配備智能化操作系統,可搭載至多32名艇員,執行海洋執法與海上監視任務。
澳大利亞還明確,將於2026年與日本三菱重工簽署新型護衛艦採購合同。該批護衛艦以日本最上級護衛艦為基礎研發,總計11艘,項目總金額約100億澳元。值得注意的是,合同將包含模塊化建造技術轉讓條款,明確澳大利亞本土企業在該項目中的參與率將達到40%。澳大利亞意圖在擴大裝備規模的同時,同步提升本土軍工製造能力。
強化訓練保障能力
綜合訓練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澳大利亞近期同樣採取多項措施。
建設潛艇維保中心,強化裝備保障能力。近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將投入120億澳元升級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亨德森造船廠,計劃用20年時間將該造船廠打造為奧庫斯級核潛艇的維保中心。據稱,澳大利亞對該造船廠核潛艇維護設施的總投入,後期或追加至250億澳元。此外,澳大利亞還將加快核動力潛艇相關人才培養,為後續核潛艇維保與使用提供支撐。
馬爾斯透露,除澳大利亞的核潛艇外,亨德森核潛艇維保中心還可用於美國海軍核潛艇的維護。借助該中心及配套保障支持,美國海軍核潛艇部隊可延長在印太地區的部署時間。外界分析認為,澳大利亞推進維保中心建設、培養相關人才並向美方開放維保資源的一系列舉措,意在向美國展現自身已具備核潛艇維護能力與人才儲備,進而推動美國向其轉讓核潛艇技術。
購置反潛訓練系統,提供作戰訓練支撐。近日,澳大利亞海軍與瑞典薩博公司簽署AUV62-AT反潛訓練系統採購合同。薩博公司介紹,該系統採用鋁合金框架,長7米、重800千克,最大潛航深度300米,最高航速12節,外殼直徑533毫米,可模擬潛艇突襲、魚雷攻擊等不同場景,用於支持海軍反潛作戰訓練。該系統配備通信軟體與任務評估系統,支持從艦船發射回收,可生成聲紋信號對反潛系統形成干擾。
澳大利亞國防部&&,AUV62-AT反潛訓練系統具備倣真度與經濟性,可支持長時間、高強度訓練,使澳海軍在控製成本的同時達到訓練效果。
戰力生成説易行難
在較長一段時間裏,澳大利亞海軍戰略定位以區域防禦為主,聚焦守衛本國周邊海域及海上貿易航線。近年來,隨着“奧庫斯”聯盟成立,澳大利亞海軍參與印太海洋事務的力度加大,戰略導向發生明顯變化。在新版《國防戰略評估》報告中,澳大利亞將國防政策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介入”,並明確海軍在國防事務中承擔關鍵角色。
從近期動作來看,無論是擴充武器裝備&&,還是強化訓練保障能力,均為澳大利亞海軍落實“主動介入”戰略的具體措施。不過,要將這些舉措轉化為實質性戰力,仍面臨諸多挑戰。
從內部來看,資金供給難度較大。武器裝備採購需鉅額資金支撐,僅奧庫斯級核潛艇項目,澳大利亞在未來數十年內的投入就將高達3680億澳元,其中包括向美英支付技術分攤費、本土造船廠升級費用及核廢料處理相關投入。而近期推進的其他裝備採購項目,將進一步加劇其經費壓力。
從外部來看,國際合作推進存在困難。無論是推進“幽靈鯊”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列裝,還是採購AUV62-AT反潛訓練系統,澳大利亞均希望通過技術引進逐步實現自主研發,最終打造世界領先的自主水下軍事能力。然而,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可預見的未來,外界普遍認為澳大利亞在軍備研發生産領域,仍難以擺脫“核心技術依賴方”與“核心設備採購方”的定位。
至於通過投入鉅資建設核潛艇維保中心,推動美國轉讓核潛艇技術的做法,大概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美國看來,核潛艇技術既是其在政治、軍事層面牽制澳大利亞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國國內軍工企業從澳大利亞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途徑,向澳大利亞轉讓相關技術,顯然與“美國優先”戰略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