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團軍某旅:戰鬥堡壘強固 留守後方穩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1 09:16:05
來源:解放軍報

第74集團軍某旅:戰鬥堡壘強固 留守後方穩固

字體:

  課題一 如何凝聚兵心士氣

  強化“留守分隊也是戰鬥隊”觀念

  熄燈號聲響起,第74集團軍某旅某留守分隊會議室依然燈光明亮。臨時黨支部成員與黨員骨幹圍坐在一起,為如何完成好上級佈置的一項競賽任務進行討論。

  “給任務就是給機會。支部成員帶大家一起幹,決不做旁觀者!”面對個別“任務重、骨幹少”的犯難聲音,臨時黨支部書記、某營張副教導員的態度鮮明。

  後來,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在眾多參賽單位裏表現優異,奪得一等獎。不少官兵自豪之餘,也頗為感慨:“原來咱們留守的,也能創佳績。”

  這種感觸並非一開始就有。部隊剛轉場,臨時黨組織雖按要求建了起來,但張副教導員很快發現了一些“松勁”的苗頭:個別黨員抱有“臨時觀念”,感到留營就是“守攤子”;少數即將滿服役期的老兵想著“熬”到退伍,訓練積極性不高;個別沒能去駐訓場的“傷病號”覺得“幹着沒勁”……營區裏的勁兒就像沒擰緊的繩,一度松松垮垮。

  “留守不是‘歇腳’,守好營區也是戰鬥!”要把兵心士氣凝成“一塊整鋼”,得先讓大家認清楚“留守的分量”。臨時黨支部及時開展談心談話:班子成員找黨員聊,黨員跟身邊戰友嘮,不談空道理,只説實在話——“你守着彈藥庫,前線的槍才有底氣響”“營區水電通,前方保障才不慌”。話聊透了,不少人紅了臉:“原來我這崗位,連着前線的勝負。”

  光説還不夠,得讓“付出被看見”。他們深入開展“互讚會”, 讓官兵在互學互讚中增進情感認同,也讓留守崗位的價值被重新認識。

  “謝班長主動修營具,庫房的門再沒卡過”“小王給營區畫主題墻,讓營區煥然一新”……某留守分隊“互讚會”現場,&上官兵説的是身邊人身邊事,台下聽的人心中滿是感動。被戰友點讚時,留守黨員小鄒説:“以前覺得沒去駐訓場是遺憾,現在才明白,守好這院子,也是在為打贏助力。”

  該旅各級黨組織因勢利導,引導黨員骨幹和普通官兵給留守工作定“小目標”:訓練上想突破什麼、學習中要讀幾本書、日常裏能幫戰友做些啥,把目標寫在紙條上、貼在公示欄,成了人人看得見的“軍令狀”。

  如今,老兵帶着新兵修營具,沒人喊“臨時”;“傷病號”主動到炊事班幫廚,都説“有意義”;訓練場上你追我趕,學習室裏座無虛席。一名負責留守工作的旅領導説:“留守不能‘失守’,守的是另一個戰場。當官兵知道自己的堅守能給大家托底,奉獻被看見、付出有迴響,這凝聚力、戰鬥力自然就強了——這正是給每一份堅守最好的認可。”

  課題二 破解人員集中難題

  將教育管理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

  “黨員幹部必須牢記黨員身份、強化黨性觀念……”不久前,該旅野外駐訓地的黨課教育現場,旅黨委書記按計劃授課,而數百公里外留守營區各點位的黨員幹部骨幹,也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同步參與學習討論。這是該旅針對部隊動散實際,創新組織生活形式的生動一幕。

  “人員分散但組織生活不能挂空擋,任務繁重更要紮緊組織‘籬笆’。”該旅臨時黨委書記告訴記者。野外駐訓期間,留守分隊負責物資看管、營建監工等保障任務,點多線長面廣,黨員骨幹大多分散在多個點位。如何確保黨組織生活制度不落空、黨員教育管理不斷線、一線戰鬥堡壘作用不減弱,是一道現實課題。

  “制度是根,落實為要,關鍵在靈活創新。”該旅黨委深刻認識到,破解“集中難”既要守牢制度底線,又要因地制宜創新方法。

  他們一方面建強臨時黨組織,依據任務需求和點位分佈,科學組建臨時黨支部,明確責任分工,規範制度運行,讓每個分散點位都有堅強的組織依託;一方面創新活動模式,針對留守分隊任務重、人員動散的特點,採取“線上+線下”互補、“小塊集中+個別補課”結合的模式。必須全員參與的大課教育、重要會議,依託遠程視頻會議系統,鼓勵黨支部或黨小組利用飯前飯後、訓練間隙等“三五分鐘”,開展“微黨課”“微講評”,將黨員教育融入日常。

  某點位營房改建項目中,一級上士王武林和幾名戰士因常駐工地,白天無法返回營區參加組織生活。臨時黨委按“就近挂靠、依託管理”原則,將他們編入鄰近留守分隊臨時黨組織。黨小組組長利用施工間隙、晚點名等時機,主動與他們談心談話,傳達上級精神,讓黨員真切感受到“組織就在身邊”。

  “黨員在哪,組織生活就延伸到哪。”一名負責留守工作的旅領導介紹,部隊機動後,他們遴選過硬黨員擔任臨時黨支部成員,明確臨時黨支部不僅要管思想、管學習,更要動態掌握黨員履職表現,定期向原單位反饋實績、提出建議。

  這一舉措讓後方官兵的付出也能被看見、被認可。留守分隊炊事班班長范雄,曾擔心留守難出彩,當得知自己在第二季度“雙爭”評比中獲評“好”時,幹勁更足了:“我的努力組織都看在眼裏,幹活更有勁頭了!”

  組織觸角延伸,凝聚士氣強堡壘。近日,某營留守分隊臨時黨支部利用飯後時間召開按綱抓建形勢分析會,支部成員圍繞官兵思想、訓練執勤、應急處突等展開討論,黨員骨幹踴躍建言。會後,支部成員立即深入各任務點位組織黨小組會,推動工作落地。支部一線戰鬥堡壘作用顯著增強,為各項任務完成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課題三 解決動態管理難題

  壓實責任鏈條立起制度規矩

  “組織功能強勁、制度落地規範、黨員帶頭突出、管理成效顯著……”前不久,在該旅野外駐訓總結表彰會上,某留守分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馮副營長所在單位被評為“留守工作先進單位”。接過錦旗,他深有感觸:“這份榮譽,是我們針對留守分隊動散特點,壓實責任鏈條、提升管理效能的最好見證。”

  “留守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頭緒繁多,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紕漏。”馮副營長坦言,留守官兵來自不同連隊,彼此不熟悉,加上任務繁重多樣,給安全管理、訓練執勤、後裝保障等工作帶來不少挑戰。臨時黨支部成立之初,支部成員就圍繞“如何建強堡壘”“怎樣壓實責任”展開深入討論,最終達成共識:必須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讓留守工作從“雜亂散”走向“嚴細實”。

  “臨時黨支部雖然‘臨時’,但作用發揮不能‘臨時’。”該旅以制度建設為抓手,為留守管理立起制度規矩——

  清單明責。他們依據機關制訂的相關方案,結合分隊實際,將思想引導、安全管控、應急備勤等工作細化為具體責任清單,明確崗位權責、規範工作流程,實現“任務到崗、責任到人”。

  &賬督責。建立工作推進&賬,對各項任務進展實時跟蹤,完成一項銷號一項,確保每個環節有人抓、有人管、有回音。

  閉環反饋。在一次專題組織生活會上,官兵們一針見血指出訓練流程不規範、資料歸檔不及時等問題。支部隨即逐項制訂整改措施,明確責任人和時限,着力把“問題清單”變成了“成效清單”。

  黨員帶頭衝鋒,是強化管理成效的關鍵。該旅各級黨組織鼓勵引導黨員把“看我的、跟我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中:高溫天清點物資,黨員主動扛最重的箱子;家屬區排污管道維修,黨員骨幹率先跳進泥濘污水;節假日值班,黨員幹部主動替戰士站崗……這些看得見的先鋒行動,讓官兵學有榜樣、做有標杆,形成“黨員帶頭幹、大家跟着上”的濃厚氛圍。

  既要劃好責任田,更要守好責任區。近日,針對營區發現的幾處風險點,他們完善多套應急處置預案,明確黨員骨幹在預案中的角色定位,堅持每週組織1至2次全員全裝演練,模擬多種突發情況展開針對性訓練,錘煉應急處置能力。一次火情演練,應急分隊官兵從午休中迅速響應,臨時黨支部副書記、某連陳副連長沉着指揮,帶領大家有效處置,很快化解險情。

  擰成“一股繩”,形成“一盤棋”。 如今,該旅留守分隊通過壓實責任鏈條,實現了“散而有序、急而不亂”:官兵關係更融洽,分隊氛圍更和諧,練兵備戰熱情持續高漲。臨時黨支部真正成為凝聚兵心、攻堅克難的主心骨。一名留守黨員骨幹感言,只要責任到崗到人、黨員帶頭示範,“臨時”的崗位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業績。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