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鏈是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並評估效果的一系列緊密銜接的作戰環節,主要包括目標發現、定位、跟蹤、瞄準、交戰、評估。較之於傳統殺傷鏈,現代殺傷鏈演化的主要目的在於構建一個更加精準、高效的“決策—行動”閉環系統,其規律性寓於鏈路結構、殺傷模塊、指揮控制、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革之中。深入研究現代殺傷鏈構建與演化,特別是高度關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通信技術對實現殺傷鏈高效閉合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有助於人們進一步把握未來作戰模式的發展趨勢,為指控系統、武器裝備的研發提供可靠依據。
鏈路結構由單一線性向多元網絡轉變。傳統殺傷鏈結構是順序執行的脆弱線性鏈條,一旦某個環節被阻斷,整個殺傷鏈就會中斷。隨着作戰環境日益複雜,現代殺傷鏈正演變為網狀、多路徑、可重構的彈性結構。通過構建分佈式作戰網絡,使各作戰節點具備更強的互聯互通能力和自主作戰能力。單一環節中斷時,信息流和任務能自動尋找替代路徑,保證了作戰行動的連續性,提高了殺傷鏈的抗毀性和適應性。在外軍相關演習中,一架無人機發現目標後,其通信鏈路突然受干擾失效,由於目標信息已通過戰術邊緣網絡實時共享,地面偵察車能夠自動接力跟蹤目標,並將信息直接傳遞給附近待命攻擊的直升機,繞開原失效節點,確保了打擊行動的連續性。
殺傷模塊由集中獨立向分散協同轉變。傳統殺傷鏈以大型武器&&為中心,集態勢感知、火力打擊於一體,作戰能力生成依賴武器&&自身性能。現代殺傷鏈將傳感器從作戰&&中分離出來,借助信息技術形成廣泛互聯的傳感器和效應器網絡,實現戰場監視的實時化與打擊&&的隱身化。傳感器獲取信息後通過高速網絡實時傳輸給射手,射手不再拘泥於傳統武器&&,而是結合任務需要選擇合適的火力打擊單元,包括無人作戰&&、遠程火力打擊&&等,對目標實施精準打擊。既保證了火力毀傷效率,又隱匿了己方武器&&的具體位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作用。
指揮控制由人工決策向智能賦能轉變。在早期殺傷鏈中,各環節主要依靠人工決策和操作,決策速度慢、易受人為因素影響。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代殺傷鏈開始向AI賦能與半自主控制轉變。智能技術應用於目標識別、威脅評估、作戰方案制定等環節,能夠快速處理海量戰場信息,為指揮員提供決策建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決策與控製作戰行動。AI與機器學習深度融入殺傷鏈各環節,以及半自動武器的出現,加快了數據處理、目標識別、決策建議等效率,並賦予系統在嚴格規則下的半自主行動能力,為獲取戰場主動權提供了支撐。人工智能系統的出現,賦予了武器&&在人工制定規則和目標範圍內自主完成部分作戰任務的能力,如自主偵搜、識別、打擊目標,極大提高了反應速度和作戰效率。在外軍反無人機演習中,智能火控系統在獲得授權後,能夠自動指揮激光或微波武器對已識別的、符合預設交戰規則的“低慢小”目標實施半自主攔截,將傳統需數分鐘的“決策—行動”周期壓縮至秒級。
作用方式由物理摧毀向心理震懾轉變。隨着戰爭形態向智能化演進,認知空間成為軍事對抗博弈的新戰場,這使得殺傷鏈不再局限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摧毀敵主戰裝備等物理層面打擊,而是更加注重製造焦慮恐慌、干預指揮決策、瓦解敵軍意志等心理層面“殺傷”。一方面,可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算法推演,精準捕捉對手決策層思維模式與心理弱點,以信息操控、心理威懾等非接觸手段實施心理打擊,直接影響對手作戰意志與民眾支持度。另一方面,可通過智能化武器系統實現“發現即摧毀”的快節奏火力打擊,配合信息欺騙與心理震懾,瓦解敵方抵抗信念。近期的局部戰爭中,敵對雙方都採取戰場打擊與網絡輿論戰相結合的方式,試圖通過高頻次實戰威懾行動和網絡心理攻防破壞對手作戰節奏、作戰心理,充分發揮心戰製品、信息彈藥的作用,使對手陷入決策混亂,而後瓦解戰鬥意志,從根源上削弱對手戰爭潛力,奪取戰場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