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健康丨“多兵種協同”!我國腫瘤治療向精準醫學邁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0 19:07:19
來源:新華社

科學與健康丨“多兵種協同”!我國腫瘤治療向精準醫學邁進

字體:

  殺傷腫瘤細胞卻也可能誤傷免疫系統。在腫瘤治療中,“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是一道全球難題。

  納米藥物遞送、人工智能自適應調整、光纖定位腦腫瘤……今年以來,我國臨床醫療一線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讓腫瘤患者有更小的治療痛苦、更低的毒副損傷、更高的生存質量,這是醫學創新的希望與力量。

  “人工細胞快遞員”: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協同作戰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三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在我國呈現上升態勢。

  如何精準命中癌細胞、保護正常組織,為患者爭取更多生存希望?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發表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建六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肖海華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黃帆團隊的研究成果:基於合成高密度脂蛋白的納米盤載體。

  這些納米盤載體,好比一群直徑僅10納米、形似“圓盤”的“特種兵”悄然潛入腫瘤組織,不僅攜帶化療“彈藥”精準打擊癌細胞,更能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協同作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婦産科疾病研究所所長王建六介紹,三大團隊聯合,選用能誘導DNA損傷並激活免疫的四價鉑前藥作為核心“彈藥”,通過倣生設計,將其與磷脂等自組裝成“人工細胞快遞員”。

  這項技術破解了傳統化療的治療困境,在子宮內膜癌等腫瘤治療中獲得較高的抑制率。

納米盤載體(sHDL@Pt)科研示意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人工智能通信兵”:實時更新放療方案

  除了化療領域的藥物突破,放療領域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也擦出新“火花”。

  宮頸癌防治,是守護廣大女性健康的“必答題”。針對局部晚期宮頸癌放療中靶區易變化的臨床難題,北京協和醫院率先引入基於迭代錐形束CT的人工智能在線自適應放療&&。通過錐形束CT快速高清成像,結合AI算法實時更新放療方案,在線自適應調整不到20分鐘。

  專家&&,這如同為放療計劃更新派去了“人工智能通信兵”,用它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建立起四通八達的“通信神經網”。

  “這項技術能更加精準地照射腫瘤靶區,實現動態個體化調整,更好地保護正常組織和器官。”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系主任張福泉説,應用這項技術治療腹部和盆腔腫瘤,急性胃腸反應、泌尿系統反應發生率下降。

  “高級別偵察兵”:不開顱實現腦腫瘤靶向消融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生長迅速、治療難度大,被稱為大腦“癌中之王”。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單永治團隊近期發表了國産激光間質熱療治療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研究結果:通過機器人精準定位並輔助置入導向釘、套管和光纖,磁共振確認光纖位置和消融範圍,通過3mm的小孔即可實現膠質瘤的不開顱精準消融與破壞。

  這就相當於設置了“高級別偵察兵”,提升靶向消融的精準度。結果顯示,32例病人完成相關治療後經一年時間隨訪,平均生存期和單純保守治療相比延長。

  據悉,激光間質熱療技術最早産生於北美,對高端醫療設備的要求較高。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單永治&&,團隊正努力探索使用普通核磁進行操作的方法,推動技術進一步普及。

  “狙擊手”:提升治療效果

  今年以來,我國腫瘤靶向藥也捷報頻傳。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團隊牽頭對我國首創同時靶向EGFR和HER3的抗體偶聯藥物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有望對解決晚期食管癌鱗癌患者的耐藥性等問題産生積極效用。

  5月,中國自主研發抗體偶聯藥物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單抗獲批上市;6月,治療組織細胞腫瘤及神經纖維瘤雙適應症的國産靶向藥物蘆沃美替尼片開出首批處方……這些創新藥恰似“狙擊手”,為難治和易復髮型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數據顯示,過去10年,我國抗腫瘤新藥獲批增幅明顯,累計已達200余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認為,要持續推動癌症科研攻關,加快關鍵技術創新,惠及更多患者。

  從納米遞送技術,到智慧閃耀的AI放療&&;從直搗黃龍的光纖消融,到不斷涌現的靶向新藥——中國腫瘤治療的科研工作者聚焦臨床“真問題”,在精準醫學的征途上不懈努力和奔跑。

  策劃:陳芳

  記者:顧天成、徐鵬航、彭韻佳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