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8月8日,美軍印太司令部空軍展開“太平洋堅定力量-2025”軍演,號稱“史上最大規模”。7月13日至8月4日,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主導的“護身軍刀-2025”軍演展開,多達19個國家的軍隊參與。此外,美國與地區盟友日、韓、菲等的例行軍演逐次展開。這一系列軍演,以美國為主導,以“印太戰略”為指針,嚴重擾亂地區安全局勢。
一
正在進行的“太平洋堅定力量-2025”演習規模龐大,據媒體報道,有300多架戰機,1.2萬名美國空軍及其他軍種人員,在美國夏威夷、關島和日本,以及眾多國際空域和海域展開演練。
此番演習主要驗證美國空軍“敏捷作戰”概念,強調在高強度對抗、作戰網絡受損及後勤保障中斷條件下,美國空軍的快速適應和持續作戰能力。演訓項目包括飛行線作業、彈藥裝載、熱坑加油、戰鬥搜救及分佈式後勤支持等。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施耐德上將&&:“空軍必須具備在惡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包括自給自足、機動靈活和快速適應戰場變化,以在受攻擊且遠離主要作戰基地的情況下,持續保持戰機活動的架次。”
美國空軍可以説是受到總統特朗普偏愛的軍種。上個總統任期內特朗普升格太空軍,其實撥款仍在空軍內,這等於為空軍分軍費“蛋糕”增加了籌碼。本屆任期上任伊始,特朗普確立的空軍第六代機F-47、防空系統“金穹”項目等,對美國空軍無疑也是極大的利好。美國空軍進行印太空軍史上超大規模軍演“太平洋堅定力量-2025”,應該有對特朗普投桃報李的成分。
“護身軍刀”是兩年一次的多國聯合軍演,名義上由澳大利亞主辦,實際上由美國主導。“護身軍刀-2025”也是規模龐大,參演人數多達3.5萬人,參演國家除美國、澳大利亞外,還有加拿大、斐濟、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荷蘭、新西蘭等19個國家。
“護身軍刀-2025”軍演覆蓋區域廣大,包括從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聖誕島,到南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涵蓋以澳大利亞為中心、縱橫6500公里的地區。這次軍演與往屆相比,演習內容除了防空、反潛、登島、登陸等課目外,新增了網電空間戰、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等新內容,同時聚焦“高對抗環境中的後勤和保障能力”等,軍演的實戰性、針對性很強。
此外,美軍與區域盟國武裝力量之間的例行聯合軍演也在逐次展開。5月19日,美菲年度“肩並肩”聯合軍演正式開始。演習期間,美菲還驗證了用高功率微波武器擊落無人機,此前美軍已經以軍演名義實現在菲律賓部署“堤豐”導彈系統,高功率微波武器此番也很可能以參演藉口進入,實現新裝備部署的常態化。7月11日,美、日、韓在韓國濟州島以南的海面上舉行了包括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參演的聯合軍演。
二
“印太戰略”是特朗普在上屆總統任上提出的。在他看來,針對包括盟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的貿易戰、關稅戰,與要求美國盟友從政治上、軍事上支持美國、維護美國利益,兩者並不矛盾。眼下,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上,一邊與包括盟國在內的國家打關稅戰,一邊拉幫結派推行“印太戰略”。作為美國的盟國,一方面承受關稅戰的苦痛,另一方面還要配合美國的戰略。
一是《美日安保條約》升級,美日韓三邊關係加強。2024年4月,美日對《美日安保條約》進行了“60餘年來最大規模的升級”。雙方確定將駐日美軍司令部升格為聯合作戰司令部,日本則新設“統合司令部”,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並與駐日美軍司令部對接。這實質上是完成駐日美軍與日本自衛隊戰時指揮機構、機制的建立,為戰時的聯合指揮奠定了基礎。
為加強日本軍事能力,充實作戰準備,2024年9月,日本向美國求購40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並得到美國同意。今年1月3日,美國批准向日本出售1200枚先進空空導彈及相關裝備,價值36億美元。4月,日本陸上自衛隊西部方面部隊宣布“第8岸艦導彈聯隊”建成。日本自衛隊一系列導彈的部署和導彈部隊的建成,標誌着其海峽封鎖能力和中遠程打擊能力的顯著提升。
韓國自尹錫悅政府以來,採取明顯的親美友日政策,主動淡化和化解日韓之間在歷史問題上的糾結,使得美國在東亞的盟友關係從美日、美韓轉變為美、日、韓三邊同盟。韓國新總統李在明上任後,在其就職演講中明確&&將繼續“加強與美國和日本的三邊夥伴關係”,這意味着李在明政府不會在美日韓三邊關係上改弦易轍。
二是菲律賓積極呼應“印太戰略”,成為在南海地區挑事的“馬前卒”。菲律賓自馬科斯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投身美國的“印太戰略”,加強與美國的軍事捆綁,增加美軍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引進部署“堤豐”導彈系統等美國先進武器。菲方的一系列作為,意在通過挑釁中國獲得域外大國青睞,以獲取經濟、貿易、軍援方面的好處,也是其轉移國內政治、經濟、民生問題的姦猾之舉。
三是美國及其盟國加強後勤準備,為實戰打基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太平洋堅定力量-2025”和“護身軍刀-2025”大型軍演,都包括後勤演練的內容。與此同時,美軍與區域國家的後勤聯動在加強。6月6日,美國運輸司令部司令蘭德爾·裏德上將&&,今年夏天將與菲律賓武裝部隊開展一系列演習,以測試美軍在菲律賓建立的後勤架構和基礎設施。7月11日,美、日、澳三國海軍首次達成並簽署三邊後勤保障協議,涉及內容包括:導彈補給、海上加油和後勤信息與技術共享等。
三
從“太平洋堅定力量-2025”和“護身軍刀-2025”軍演的演習區域、參與國家和演習內容來看,都基本涵蓋了美國“印太戰略”的範圍,堪稱區域廣大,參與國家眾多,演習內容豐富。但是,這一戰略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
一是“印”的一端比較乏力。作為“印太戰略”在印度洋的一端,印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印度作為全球大國,自建國以來就有“不結盟”的傳統。而且,印度與俄羅斯長期友好,放棄俄印關係與西方結盟不會成為印度的選擇。更加重要的是,近年來印度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産業轉移。與中國對抗還是睦鄰友好,利弊權衡並不困難。
7月上旬,在由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南亞安全與秩序”是熱點議題。在被問及“印度是否認同其在西方敘事中被視為‘對抗中國的潛在堡壘’的角色設定”時,印度辯喜國際基金會會長、前國家安全副顧問古普塔明確回應,“你引用的是西方的話”,“我們應該根據自身判斷,而不是依賴西方觀點”,“不要陷入西方敘事陷阱”,否則,“很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應該説,這表達了印度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二是菲律賓態度積極但力量微弱。菲律賓曾經是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的殖民地,二戰後獨立建國,但其社會精英深受美國影響。這應該是菲現任馬科斯政府積極追隨美國“印太戰略”的深層原因。但是,菲律賓國力羸弱,經濟發展水平低,至2024年,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年度軍費投入2025年為46.5億美元。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軍費投入,決定了它不足以成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盟友。
三是軍火商的貪婪侵蝕美國國家利益。不久前,美國國防部推出了2026財年預算,數額突破萬億美元,毫無疑問,這是美國軍方和軍火商們的“饕餮盛宴”。最近,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發表一篇題為《軍火商如何推動特朗普與伊朗開戰》的文章,披露美國一些軍火商推動特朗普下令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幕後動作。據報道,美國此次空襲伊朗核設施耗費5億美元。
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戰爭成本核算”項目負責人斯蒂芬妮·薩維爾説:“納稅人的財富被源源不斷地大規模轉移,為戰爭和武器製造提供資金。”美國政治受到“軍工複合體”綁架的事實廣為人知,這些人口頭上都是國家利益,腦子裏全是“生意”“利潤”。在他們享受萬億美元“饕餮盛宴”時,會考慮國家尤其是美國民眾和納稅人的利益嗎?(吳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