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nvest網站7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太空雄心重塑全球航空航天及衛星市場
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快速發展並非僅僅是科學上的里程碑,更是具有地緣政治意義的戰略行動,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航空航天和衛星産業的格局。從月球採樣返回到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北京的戰略投資既在挑戰美國主導的太空秩序,也在重塑全球資本市場投資態勢。隨着軌道主導權競爭愈加激烈,投資者必須在技術革新、地緣政治競爭和商業機遇相互交織的複雜環境中進行抉擇。
中國航天巨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ASC)的預算猛增,反映出北京將太空視為一項戰略資産的優先考量。其“長征”系列火箭並不僅僅是為發射衛星,而是旨在構建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相媲美的發射基礎設施。對投資者而言,CASC 在國家主導項目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其不斷壯大的商業部門(包括民營企業)帶來雙重機遇:政府背書帶來的穩定性與新興市場增長潛力。
軌道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星座、空間站和導航網絡——不容小覷。中國的“國網星座”和“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網絡是與SpaceX的“星鏈”競爭的項目,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成本衛星互聯網服務。中國通過將太空基礎設施與發展援助相結合,正與合作夥伴國構建長期依存關係,並將其技術標準和數據協議嵌入全球系統中。
SpaceX這樣的美企面臨雙重挑戰:既要達到中國的成本效益水平,又要抗衡其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國國企仍是那些看好中國長期太空主導地位的投資者的核心持股對象。它們在月球基地、火星探索和衛星製造方面的角色確保了穩定的資金支持。而像藍箭航天這樣的民企,若能成功擴大規模,可能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與巴西、尼日利亞等國建立的衛星合作關係,則為區域內的電信和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間接投資機會。
中國航天的進步絕非曇花一現,而是全球權力格局的一次戰略調整。對投資者而言,關鍵在於識別那些能夠利用這一轉變的企業。隨着軌道基礎設施成為新的競爭之地,那些能及早抓住中國崛起及其連鎖反應的企業,將最有可能抓住太空經濟下一階段的機遇。(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