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美國空軍F-35A戰鬥機在關島機場停機坪列陣。資料圖片
“護身軍刀2025”多國聯合演習期間,美國航母“華盛頓”號(右上)與英國航母“威爾士親王”號(左下)在澳大利亞海域聯合行動。資料圖片
據外媒報道,美國空軍近日在西太平洋地區啟動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這場號稱“美空軍史上最大規模”的演習,是對“敏捷戰鬥部署”等作戰概念的實戰化檢驗,標誌着美所謂“印太戰略”的軍事部署進入實質性強化階段。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期拋出萬億美元新財年國防預算,相繼啟動多場大規模軍演,種種舉動嚴重衝擊地區安全格局,暴露出其固守軍事霸權主義的冷戰思維,以及加緊準備“高端戰爭”的危險傾向,值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驗證分佈式作戰體系實戰效能
“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由美空軍主導,其他軍種相關兵力配合共同實施。此次演習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其超常規的空間布局與兵力配置模式。據美太平洋空軍披露,參演的約350架戰機分散部署50多處地點,地理範圍涵蓋阿拉斯加、日本列島至澳大利亞北部的廣闊區域,創下冷戰結束以來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兵力集結紀錄。
分佈式部署構成演習核心架構。美軍打破傳統集中駐屯模式,將F-22、F-35等第五代戰機分散至天寧島、塞班島等地的二戰遺留機場,同時啟用位於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前進基地。這種廣域分散式布局,形成從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的梯次配置,使作戰單元間距擴大至1000至2000公里,大幅增加了對手偵察定位難度。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將擴建後的天寧島機場作為備用燃料樞紐,配合在關島安德森基地部署多層導彈防禦系統,已逐步構建起以關島為核心的“分散部署—集中打擊—梯次防禦”新型作戰體系。
兵力結構的模塊化組合體現現代戰爭特點。演習一方面着重檢驗模塊化部署方式中各作戰單元獨立生存與快速重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及同期舉行的“護身軍刀2025”多國聯合演習,測試盟友兵力模塊化嵌入能力,推動實現聯合作戰力量整合。這種兵力結構的模塊化組合,實質上是對“聯盟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概念的實戰化驗證,旨在打通陸、海、空、天、網各域作戰數據鏈,強化多域力量和聯盟間協同作戰能力。
破解所謂未來地區挑戰
美軍此次軍演針對性和指向性十分明確。從演習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不難看出,其命名邏輯與冷戰時期北約“部隊重返德國”演習高度相似,後者旨在應對華約集團的進攻。這種歷史鏡像的再現,充分暴露美軍將印太地區視為“新冷戰前線”的戰略認知,延續了冷戰思維的軍事實踐路徑。
作戰概念演練直指高強度衝突場景。演習重點測試“敏捷戰鬥部署”概念,要求小規模作戰單元在西太偏遠機場快速建立作戰支點,具體包括天寧島、塞班島等地的二戰遺留機場,關島與帕勞之間的廢棄島嶼機場,以及菲律賓的多處新升級基地。此外,演習還開展戰機從關島起飛赴天寧島臨時機場“熱加油”等戰術演練。這些演練課目充分展現分佈式作戰特點,試圖通過化整為零的部署模式破解所謂未來地區挑戰。
整合盟友力量服務於集體威懾戰略。與“部隊重返太平洋”同步展開的“護身軍刀2025”多國聯合演習,覆蓋澳大利亞北部至南海海域,共有19國參演。美軍通過整合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盟友力量,重點演練多國裝備互操作性等實戰化課目,從而構建“美+X”的聯盟作戰框架。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2024年美菲“肩並肩”聯合演習中,美軍對菲律賓巴拉望島等新啟用基地的戰略效能進行測試,此次演習再次強化相關部署,其戰略意圖不言自明。
意圖重構西太地區戰略平衡
“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具備高度實戰化特徵。美太平洋空軍官員聲稱:“我們正在模擬最嚴酷的戰爭環境,讓飛行員在類似實戰的壓力下檢驗戰術。”
演習中,美軍打破傳統演習腳本化設計,引入高強度自由對抗機制,將演習背景設定為應對“高端衝突”,模擬未來戰爭複雜場景。這種高強度對抗訓練實質上是對未來戰爭的預演,展現了美軍對備戰所謂“高端戰爭”的謀劃。
分析人士指出,“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深層意圖,還在於通過軍事存在的常態化、作戰體系的前沿化、聯盟網絡的實質化,系統性重構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平衡。這種以“威懾—實戰”雙軌並行的軍事戰略,無疑會對地區安全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從短期看,演習強化了美軍的前沿軍事存在,通過動態兵力部署增加了戰略不確定性,給地區國家帶來安全壓力。但從長遠看,美軍的過度擴張面臨戰略透支風險,在中東局勢持續動蕩、俄烏衝突延宕的背景下,軍力資源轉移可能導致美軍全球戰略布局失衡。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演習,美軍刻意展示的分佈式作戰能力仍存在顯著短板。例如,分散部署導致戰機完好率明顯下降,在“受威脅環境下”實施精準後勤補給面臨多重挑戰。這也説明,軍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進行戰略預置往往也意味着資源的巨量消耗,而美軍所謂“敏捷戰鬥部署”,則面臨後勤鏈條過長等諸多現實挑戰。(徐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