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上的“聲東擊西”策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7 09:38:59
來源:中國航空報

俄烏戰場上的“聲東擊西”策略

字體:

  引言

  兵者,詭道也——2500多年前《孫子兵法》揭示的戰爭本質,在俄烏衝突中再次得以驗證。俄烏戰場上,雙方不僅沿襲傳統的偽裝技藝,更將欺騙藝術融入數字化戰爭。電子戰、虛假信息等現代欺瞞手段層出不窮,如俄軍通過GPS干擾使烏軍導彈偏離目標,烏軍借助星鏈系統構建虛擬通信以迷惑對手。另外,社交媒體也成為新的戰場,偽造的視頻和圖片層出不窮,引導輿論持續發酵。當衛星和無人機的偵察精度達厘米級、AI算法日益強大之時,欺騙與反欺騙的博弈正推動戰爭形態向隱匿化方向演變,戰場真相愈發成為稀缺的戰略資源。

  何謂軍事欺騙縱觀歷史,無論戰爭形式如何,欺騙策略幾乎在每一場對抗中都始終存在。眾所周知,最古老的實例就是古希臘的特洛伊木馬計謀了。在戰爭中智勝敵人,才是取勝之道。即使到了今天,俄烏戰場上也隨處可以看到欺騙的影子。欺騙行動既能使實力較弱的一方創造有利場景或條件來對抗實力更強的敵人,也能使軍事強國優化其作戰方式,用以節省資源和生命。

  (一)定義與類型常見的戰場欺騙包括:反復示敵、以假亂真、故意失誤、信息過載、增強/抑制信號特徵、主動迎合敵人等行為。由於軍事欺騙在戰場上的重要性,“欺騙”也被寫入歐美軍隊的TTP(Tactic、Technique and Procedure,戰術、技術和程序)條令中。那到底什麼是軍事欺騙呢?

  欺騙被定義為:故意採取措施誤導敵方決策者,使其相信不實信息,並做出有悖自身最佳利益的行為,從而支持欺騙者的目標。欺騙的目的是誤導對手,通過製造混亂和不確定性,使其對作戰態勢産生錯誤判斷。此外,欺騙行動應有明確的目標,即擁有適當權力以促使敵方行為改變的敵方決策機構。這種改變的結果應有利於欺騙者,形成戰場上有利於己方的作戰優勢。

  欺騙能否成功取決於是否操控信息和感知,從而誘導目標受眾産生預期的反應。欺騙行動還應以利用敵方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過程的方式來規劃和執行。如果運用得當,欺騙手段在軍事戰略中會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它可用於影響敵方的“觀察—定向—決策—行動”(OODA)循環,從而減緩敵方行動速度,擾亂其決策過程,最終創造可加以利用的機會。

  欺騙方式一般分為兩種,即模擬和掩飾,前者是向敵方展示主要特徵,後者則是隱藏特定元素。通常情況下,一次欺騙行動往往同時包含兩種方法,即通過物理實體(如1:1飛機模型)、技術(如電子戰)或行政(如調動命令)等方式實現。欺騙實施又可分為:模擬的主動措施(展示、佯攻、演練、散佈虛假信息)和掩飾的被動措施(偽裝、否認)等類型。

  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既然欺騙屬於其關鍵特徵,那麼基於不確定性,就有兩種類別的欺騙區分,即A型(Ambiguity-type,模糊性欺騙)和M型(Misleadingtype,誤導性欺騙)。模糊性和誤導性是與作戰時間線相關的兩種主要欺騙形式,所謂作戰時間表是指部隊在作戰行動中按時間和空間順序安排的活動計劃。模糊性欺騙增加了蒙蔽性,試圖將對手引離真相,製造懷疑,並擴大對手必須考慮的錯誤選項範圍;而誤導性欺騙是故意講述一個故事,以減少對手的不確定性,並誘使對手採取特定行動或朝着預想的方向行動。

  (二)欺騙流程的融合將欺騙納入整體作戰概念,首先要明確其潛在的目標,也就是為支持軍事行動所能達成的預期作戰效果,包括分散敵方注意力、隱藏真實意圖、達成突襲效果、確保行動自由或通過在敵軍中製造混亂,誘使敵方對己方部隊做出錯誤判斷。不論欺騙行動的目標如何,其欺騙目的始終是以某種方式支持己方行動。

  欺騙帶來的益處主要包括: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提高任務成功概率;使對手在人員、物資等資源分配上出現失誤;迫使敵人暴露其弱點、意圖和部署;誘使對手在不重要作戰區域浪費資源而降低戰鬥力。英國空軍手冊(2018年版)將其大致劃分為出其不意、保障安全、行動自由和節省資源等四個類別。需要注意的是,欺騙是一種微妙的策略,過度或不恰當使用有可能産生負面後果。

  軍事行動的組織、實施和評估,離不開作戰規劃。通過對作戰環境進行詳細分析、預判和資源的合理調配,並在考慮潛在風險和意外情況下,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確保各軍種之間的有效協調和同步行動,避免混亂或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其中,欺騙作為作戰元素,應融入到作戰規劃流程中。基於不同作戰時序,欺騙行動就可以在結構化作戰規劃框架下得到有效監測或及時採用備案應對,縮短決策與行動之間不可避免的時滯。

  圖1 欺騙的典型流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對手的想法是實施欺騙行動的“必要條件”。鋻於欺騙需要與敵人進行某種形式的交流,它遵循一個邏輯流程,即通過選定的渠道向目標發送欺騙性信息,以使對手形成某種認知,從而促使其決定部隊採取某種行動,進而給欺騙者帶來作戰優勢(圖1)。於是,研究並利用欺騙對象的認知局限性和脆弱性,就成為提高欺騙效率的關鍵環節。

  一旦決定對敵人實施欺騙計劃,就要精心挑選恰當的欺騙類型、技術和手段,用以達成預期目標。為此,必須構建一個包含多個事件的特定欺騙故事,以向敵方情報收集機構傳遞欺騙性信息,且在執行過程中要極其謹慎,注重細節。此外,還需要深入了解敵方的認知偏差和當前態勢感知,以及掌握敵方的思維模式。

  (三)欺騙要素説明欺騙者:基於作戰環境和形式,根據參謀人員的評估意見,有權決定是否將欺騙納入整體作戰過程。在考慮作戰任務分析的同時應明確兩點:適合的欺騙對象以及期望的敵人行動,這兩點是評估欺騙行動是否有效的出發點。

  被騙者:指的是欺騙者的潛在對手。針對特定的欺騙場景,被騙者的思維認知或回應行為模式已落入欺騙者的預期設定。欺騙手段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奏效,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利用了人類心理層面的弱點。隨着現代戰爭日益複雜,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欺騙手段就有施展的空間。

  圖2 烏軍的充氣F-16模型。

  編碼:編碼指的是將虛假信息傳遞給敵人的方式,也就是採取的具體行動,以保證對手接收到的欺騙性行為等信息,諸如突襲、伏擊、佯攻等戰術;或營造出小股部隊為大部隊假象、假裝與(不存在的)增援部隊聯絡的無線電通信;再如設置假飛機(圖2)、假車輛,以及搭建假的軍營或彈藥庫等手段。

  解碼:意味着敵方解讀欺騙方所發送信息的過程。首先,來自單源情報的信息被分析處理,然後在送達指揮官前將其整合為多源分析。基於所接收情報形成的認知,指揮官快速為部隊做出決策。理想情況下,所啟動的軍事行動就是欺騙者所期望的預期行動,從而使戰鬥達到欺騙者期望的最終狀態。

  渠道:是欺騙信息傳遞給敵人的途徑,如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互聯網和新興的社交&&等。在保證渠道暢通外,欺騙者應確信欺騙信息能夠“正確”被解讀。為了提高成功率,應在多個渠道上同步實施欺騙行動,形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敘述內容。此外,傳遞信息也應注意發布時機和風險,因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受到諸如噪聲和其他潛在危害因素的影響。

  噪聲:任何降低欺騙效率的內外部信息或其他干擾因素,可以出現在欺騙進程的任何階段。噪聲源頭可能各不相同,包括無意的信息洩露、多源情報彼此衝突等。為確保對手被有效誤導,欺騙者需要追蹤和反饋對手的回應,隨時能夠判斷欺騙是否朝着預期目標推進以及是否將敵人引向既定目標。

  除以上主要欺騙要素外,還要靠講好一個故事把它們&&起來。實施欺騙就是向對手傳遞一個有助於其形成戰場態勢感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必須合情合理,符合己方(對敵人認知和行為)的評估。此外,它還應強化對手在預期行動中的願望。一旦構建出好的故事情節,就可以通過對手的情報收集渠道和評估流程向其傳遞,且不會引起懷疑。

  哈爾科夫戰役解讀

  表1 烏軍的欺騙目標

  (一)欺騙行動儘管一些軍事觀點認為在當代軍事行動中,戰場高度透明且有眾多用於監視和情報收集的無人機,軍事欺騙無法實施,但俄烏衝突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最引人注目的欺騙案例發生在2022年秋季。哈爾科夫戰役過程中,烏軍通過精心策劃的、擬在赫爾松地區發動反攻的虛假信號,成功誘使俄軍指揮部將大部分優勢兵力調往南部赫爾松前線(表1)。這一欺騙行動使烏軍在隨後一週時間內,得以恢復哈爾科夫約3000平方千米的控制權。

  圖3 俄烏衝突地域。

  哈爾科夫戰役前,烏軍已經實施了數月的欺騙計劃。這個欺騙故事很簡單,就是讓俄軍指揮部相信烏軍將於2022年秋季在赫爾松地區發動攻擊,以切斷俄軍通往克裏米亞的咽喉要道;而真實目的卻是出其不意打擊駐防薄弱的俄軍部隊,奪回哈爾科夫地區控制權。從所呈現的欺騙行動來看,很明顯烏軍佈置了一個M型騙局,目的是誤導俄軍相信秋季反攻會在赫爾松地區展開(圖3)。在整個欺騙計劃實施過程中,烏軍同時運用了以下欺騙方法:

  展示。烏軍在赫爾松地區頻繁調動人員和裝備,以期分散俄軍注意力,使其減少關注哈爾科夫方向的軍力部署。

  佯攻。烏軍在赫爾松地區發動多次小股部隊攻擊,以給俄軍造成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假象。

  偽裝。烏軍在哈爾科夫地區集結兵力時,一直保持低調,目的是讓俄軍相信該地區近期不會有烏軍行動。

  虛假信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真真假假信息或數據,用來強化俄軍對烏軍在赫爾松虛假進攻的認知。

  否認。烏方高層公開否認俄軍通過反偵察手段獲取的烏軍真實作戰意圖的情報或消息。

  (二)開源情報的助力隨着社交媒體與移動設備的普及,海量信息大量涌現。借助於智能算法和大數據分析,情報機構可以從這些信息或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見解,預判某一事件發展趨勢;同時也使得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開源情報)逐步進化為具備預測能力的輔助工具。

  北約在《盟軍情報、反情報與安全聯合條令(2020年版)》界定了6種即聲學、人力、圖像、測量與特徵、開源和信號情報等類別,這些情報都可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從而誤導敵人。由於開源情報來自於公開渠道,作戰雙方都可以利用,於是開源情報的可信度在上述6種情報類別中是最低的。開源情報真假與否,需要與來自機密渠道的相應內容交叉驗證。

  學術研究發現,反復陳述某些內容就會增加其被認為的真實性程度。基於此,欺騙者就可以利用開源情報傳

  播虛假信息,進行有目的的欺騙。考慮到開源情報為公開信息,所以需要在其他渠道同步投放一致的虛假信息,才能營造出強大的虛假效果。

  圖4 欺騙行動的媒體報道次數。

  為了説明開源情報是否具有預警或預測功能,羅馬尼亞學者設定了簡單的關鍵詞(赫爾松+反攻)、在開源網絡&&(數據來源 於Reddit、Twitter和Facebook等三類社交媒體)上,運用MegaScrape抓取軟體,提取了自2022年4月到8月的(與關鍵詞高度相關性報道)信息數據,結果發現下面有意義的結論(圖4):

  圖中的橫坐標為2022年月份,縱坐標為社交媒體重復報道次數。該圖給出了英語(虛線)、俄語(實線)等兩類媒體對烏軍在4月~8月進行欺騙相關行動的重復報道次數。由圖可見,這一時期虛假信息的傳播強度和影響不斷擴大。自6月到7月出現了顯著增長,並在9月初烏發起哈爾科夫反攻前幾天達到頂峰,而且圖表趨勢走向説明相關戰事爆發概率越來越大。

  隨着時間推移,欺騙性故事情節傳播的強度在加強。通過烏軍有意反復傳播特定的故事,這些社交&&在開源情報領域加強了虛假真相效應。這項研究説明了社交媒體業已成為信息戰、宣傳傳播和公眾參與的&&,作戰雙方都可以利用它來影響公眾認知、動員支持以及散播虛假信息。

  結束語

  哈爾科夫戰役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認知操控戰,進而為現代戰爭增添了新的欺騙戰例。烏軍用虛假的赫爾松攻勢成功轉移俄軍注意力,將古老的“聲東擊西”策略應用得得心應手。在衛星和無人機偵察覆蓋戰場無死角的今天,戰術欺騙不僅未被淘汰,反而借助社交媒體、戰場偽裝等手段獲得新的作戰優勢。烏軍通過操控信息傳播、構建多層佯動,實現了欺騙行動的軍事目的。哈爾科夫戰役經驗表明:誰能更精準地操控對手認知,誰就能在物理戰場獲得不對稱優勢。《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也”的千年智慧,也會在未來較量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王立群)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