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郵報》網站4月17日報道,美國太空軍周四發布了名為《太空作戰:設計者框架》的手冊。這套詳細行動方案闡述了這支軍隊在未來最關鍵的作戰領域——太空——與對手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和戰略。
在這份供軍事領域專家使用的手冊中,美國太空軍描述了捍衛美國太空能力並維持聯合部隊“遠程殺傷鏈和全球力量投射”的計劃,從而實現短期、中期和長期“太空優勢”。
太空軍對“太空優勢”的定義是: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讓部隊能夠在不受太空威脅或反太空威脅的過度干擾的情況下,自主選擇時間和地點開展行動,同時阻止對手獲得同等能力”。
作戰手冊寫道:“太空優勢可能需要借助旨在最大限度削弱敵方武器系統效能的措施,發現並摧毀敵方航天器、系統及網絡,或反擊敵方在其他作戰領域(陸海空以及網絡空間)的行動。”
文件指出:“在我們選定的時間和地點建立太空優勢,這種能力有助於實現所有作戰領域的協同殺傷力。”
太空軍副作戰部長肖恩·布拉頓中將告訴記者:“這份文件的真正意圖是……引入我們可以在培訓和教育計劃中使用的通用框架與通用術語。”
為了實現這個完全控製作戰領域的目標,太空軍制定了三個作戰領域(軌道戰、電磁戰和網絡空間戰)的攻防戰術和戰略計劃。
進攻性反太空作戰包括軌道打擊、地面打擊和空間鏈路封鎖,其中包括用於“破壞、阻斷或削弱敵方關鍵空間鏈路”的電磁和網絡攻擊。
防禦性反太空作戰包括被動戰術,如威脅預警、軍事欺騙、“加固”、疏散、分解、機動性和冗余等。主動防禦包括反擊和壓制對手的反太空武器瞄準。
文件指出,“同級別和近似同級別對手”被定義為雙方都能夠、或都不能掌握某些太空能力。
在太空自由行動的同級別或近似同級別的對手,被歸為聯合部隊作戰行動中的“極高風險”類別。
文件闡述了何謂實現其所描述的核心功能:“當敵方無法再對友方太空通信線路採取任何有效或危險行動時,即已實現太空總體優勢。它也意味着敵方無法充分防禦或控制其自身資産,也無法令其資産發揮太空作戰效能,用於支持自身行動。”
鋻於太空領域的“高速、遠距和擁擠的軌道機制”,太空軍制定的框架考慮了減少對人為決策的依賴,而是主要依靠“高度自動化系統”。
同樣,文件反復強調了在戰略通信的關鍵領域中,太空領域與網絡空間領域之間存在“相互依存”關係。文件稱,太空“幾乎完全依賴網絡層面”。
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長錢斯·薩爾茨曼在文件中寫道:“太空優勢不僅是聯合部隊取得成功的必要先決條件,也是我們必須為之奮戰的目標。”(編譯/鄭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