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15 10:32:27
來源:解放軍報

問天之路丨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攻關任重道遠

字體:

    踏上更高更遠的“長征路”

    ——寫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00次發射之際

    提起“長征”,人們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兩條路:一條,是80多年前紅軍將士用自己的雙腳走出的勝利之路;還有一條,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開闢出的問天之路。

    在我國運載火箭設計之初,第一代中國航天人受毛澤東同志《七律·長征》的 啟發,提出了“長征”這個名字。他們希望,我國火箭事業能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艱難險阻,到達勝利彼岸。從此,“長征”成為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的標誌性名稱,一代代航天人也前赴後繼踏上了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長征”。

    在2023年接近尾聲之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迎來了第500次發射。

    12月10日清晨,西昌發射場內,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沐浴在冬日暖陽中,靜靜等待發射。

    發射場區某測發大廳裏,01號指揮員何雷正和同事們備戰即將到來的任務。17年前,他作為一名年輕的科技人員,見證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00次發射;4年前,他作為技術負責人,見證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如今,已經成長為01號指揮員的他,又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

    12月10日9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00次飛行。許立豪攝

    從0到1

    13年“長征”奏響太空《東方紅》

    12月10日9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00次發射,標誌着中國航天迎來新的里程碑。

    今年,可以説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又一個豐收年。不久前,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剛剛將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送上太空;2024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又要護送“天舟”再踏蒼穹。此外,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長征七號甲等新一代運載火箭也將奔赴新的征程。

    2023年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超過40次,總次數突破500次。“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已經變成了大國重器列陣飛天的現實。

    時間回溯到1957年。那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的航天歷史,從這一天正式拉開帷幕。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了人造衛星的意義,並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

    對於當時的中國,想要將自己的衛星發射升空,其難度無異於登天。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而從0到1這段距離,中國人走了13年。

    1970年4月24日,這是一個銘刻在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特殊日子。這一天,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噴吐着橘紅色火焰,托舉着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奔向茫茫太空。當《東方紅》的動人旋律,在遙遠的太空響起,世界莫不為之震驚。

    中國,究竟是靠什麼“放飛”衛星的?

    現在的我們,依稀可以從珍貴的史料中,窺見當初的不易:試驗場是科技人員自己搬磚抬石建起的;關鍵部件沒有生産設備,只能靠科技人員手工打磨;火箭加注推進劑沒有相關設備,只能用自行車打氣筒加壓……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中國航天人靠着心中的一股氣,默默無聞地拼搏攻關,才有了今天蓬勃的航天事業。

    半個世紀以來,一發又一發長征火箭接續上天,創造着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從長征一號到長征十一號,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神舟”“北斗”“嫦娥”“天宮”“天舟”……這些熟悉的名字經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托舉,進入了浩瀚的太空。可以説,一代代長征火箭,為中國人奔向月球、探索深空鋪平了道路。

    “長征火箭的發射史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100次,更高更遠200次,脫胎換骨300次,大國重器400次和更快更好500次。”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道路,是一段中國航天人的偉大奮鬥史,也是一段克服艱難險阻走向成功的遠征史。長征火箭誕生以來的50多年間,中國航天人將圓夢之筆揮灑於星河之中,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樹立起一個又一個里程碑。

    長征復遠征,奮力向蒼穹。“進入新時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瞄準了火星探測、月球探測和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中國一位航天專家説。近年來,以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相繼完成研製並成功首飛,極大提升了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的系列型譜基本構架。

    從1到500

    用加速度搭建“天梯”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展覽館中,一張“星光閃閃”的成績單格外引人注目——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場拔地而起,將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送入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軌道。西昌航天人築夢太空的長征之路就此展開,一顆閃閃的五角星也標記在了這面墻壁上。

    隨後,幾年1發、1年1發、1年9發、1年20發……越來越多的長征火箭從西昌起飛,越來越多的五角星被張貼。這張“星光閃閃”的成績單,見證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騰飛之路。

    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中國航天用53年的歷程,完成了從0到500的突破。其中,長征運載火箭第1個100次發射用了37年,第2個100次發射用了5年6個月,第3個100次發射用了4年4個月,第4個100次發射用了2年9個月,第5個100次發射只用了2年。從37年到2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不斷創造並刷新着中國速度。

    “通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升,特別是多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並日益走向發射舞&&央,將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撐。”中國一位航天專家説。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不斷提升的能力和發射頻次,也推動着中國人探索太空的“長征”——

    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以百分之百成功率,提前半年實現北斗全球組網;圓滿完成天和、問天、夢天和天舟等任務,助力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以“零窗口”發射嫦娥四號、五號月球探測器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推動我國深空探測由地月繫向行星際跨越……

    跨越半個世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風雨兼程、砥礪奮進,一路完成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飛船再到發射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向上生長史,也生動地呈現出中國從航天大國向着航天強國目標闊步前進的昂揚姿態。

    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各型火箭各顯身手,推動着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其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躋身全球最“強壯”火箭行列;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成為我國首型新一代中型高軌運載火箭,對高軌衛星發射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成為宇航發射和商業航天市場的主力軍……

    “能夠親自參與並見證中國航天的一個個重要歷史時刻,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南海之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發射場的一名科技人員自豪地告訴記者。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建設規劃新一代載人登月火箭發射工位,明年將迎來天舟七號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而就在不久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還將迎來第200次發射任務,有望成為我國用時最短突破200次發射大關的航天發射場。

    從500到未來

    “長征”依然在路上

    製造一枚火箭需要多少個零件?

    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不同型號功能的火箭所需零部件數量不一,但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為例,使用的零部件達到十幾萬個。

    也許有人會質疑,問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嗎?

    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前,周恩來總理也問了年輕的孫家棟類似的問題。“衛星上總共有多少根電纜?”“衛星上有多少個插頭呢?”這兩個問題,孫家棟並沒能完全回答出來。周恩來卻和藹地説,“這些數字對我來説沒有什麼用處,但對你們來説應該是重要的。你們搞衛星工作首先要仔細認真,應該像外科醫生那樣,對病人的每一根神經、每一根血管都很熟悉,才能保證衛星的萬無一失。”

    事實上,不只是衛星、火箭,對於中國航天事業來説,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成敗。“質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經由失敗銘刻下的教訓。

    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啟程”之初,曾因為一個重量僅為0.15毫克的鋁質多餘物導致發射失敗。中國航天人在逆境中奮起,在科研實踐中追求卓越,不斷挑戰技術極限,最終贏回了信任。

    “把成功作為信仰。”這是運載火箭系統科技人員常説的一句話。然而,取得成功從來不易。尤其是在空間站任務不斷推進、火箭發射頻次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中國航天人始終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確保光榮完成使命。

    2021年,程堂明被任命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彼時,中國空間站工程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任務即將實施,舉世矚目。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托舉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中國空間站任務重要的一環。

    2021年5月20日,在發射窗口剛剛確定後不久,突然“跳出”一個異常數據。程堂明立刻帶領團隊頂住壓力,在發射現場連續奮戰,持續開展故障排查和定位。經過各方不懈努力,他們終於在進入第二個發射窗口之前約兩小時,查出了導致故障的“真兇”。

    “斗轉星換,十年終鑄成巨箭。甘苦暑寒,波折歷罷捷報傳。”

    半個多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工程、探月工程、高分專項工程的背後都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有力托舉。

    半個多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不斷壯大,從當年長征一號“一枝獨秀”,到現在十余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飛,可以滿足不同載荷、不同軌道的需求。

    半個多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邁過500次發射大關,高密度發射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的新常態。

    然而,成功不是光環,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務的起點。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攻關任重道遠”。如今,中國空間站已經建成,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在九天之上與星辰為伴。浩瀚宇宙,其路漫漫;再鑄輝煌,“長征”依然在路上。(解放軍報記者 王凌碩 通訊員 崔婉瑩 張 艷)

    相關鏈結

    盤點長征火箭之“最”

    “個頭最高”的長征火箭

    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是我國研製的新一代三級液體捆綁式中型高軌運載火箭,全箭總長約等於20層樓高,當仁不讓地成為長征火箭家族中最高的一位。去年,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星1E衛星。目前,該型火箭不斷進行優化改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大縮短了發射技術流程,減少了殘骸落點數量,能更加精準控制火箭殘骸落區,提升航區安全性。據研發人員介紹,未來還將研製新構型的整流罩,進一步提高該型火箭的任務適應性。

    “最能搭載”的長征火箭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一箭發射41顆衛星,再次刷新了我國一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該型火箭是我國研製的常溫液體兩級運載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經濟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支持多種形式的發射需求。據了解,該研發團隊創新採取“38顆衛星壁挂+3顆衛星側壁”的布局方式,成功給41顆衛星找到了安全適宜的位置。今年6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我國使用該型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站得最久”的長征火箭

    2022年6月,伴隨火焰噴薄而出,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騰空而起,成功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在此之前,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擔任了神舟十三號任務的應急救援火箭,早已完成了基礎級總裝測試,並以豎立狀態封存;直到183天后,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太空圓滿完成任務時,該型火箭才完成了長達半年的應急值班“站崗”任務,轉入正常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從“起立就位”到“交接換崗”,“站崗”時間長達6個多月,再加上發射準備時間,該火箭豎立狀態超過8個月,“站崗”時長創中國載人火箭之最。

    “最可靠”的長征火箭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立項最早,在長征火箭家族中肩負着特殊的使命。在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上,長征二號F系列運載火箭執行了從神舟一號至今的所有載人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達到100%,被譽為“中國神箭”。當火箭的安全可靠性越來越接近100%時,小數點後數字的每一個微小增長都飽含着更多的艱辛,經過研發人員的不懈努力,火箭研發團隊最終將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從指標要求的97%提升到98.94%,靠逃逸系統保障的航天員安全性評估值已達99.996%,使該型火箭成為“最可靠”的長征火箭。(王翰陽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