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內,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汪江波 攝
10月19日,東風航天城內,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計劃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發射場區某測控大廳裏,一名年輕的科技人員正和同事們聚精會神備戰即將到來的任務。20年前,還是小學生的他,站在問天閣圓夢園廣場,揮舞着手中的鮮花和國旗,為航天英雄楊利偉飛天壯行。見證和親歷這一歷史時刻,成為這位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投身載人航天事業的巨大動力。
偉大的奮鬥,創造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
“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這是中國航天人真實的內心寫照。就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寫的那樣:“縱然這世上永遠沒有哪一紙獎狀,能寫滿所有功勳的名字,但這並不妨礙那光輝的豐碑矗立在記憶長河之中。當中國空間站在蔚藍星球外劃出最優雅的弧線,我們應該為自己感動。”
今年,是航天員楊利偉執行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浩瀚太空,見證了航天英雄的使命與忠誠。
“根據規劃,我們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楊利偉説,隨着中國“天宮”的全面建成,中國航天人的目光已經投向38萬公里外的神秘“月宮”,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夢想不再遙遠,中國堅定不移地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中國首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資料圖
從仰望星空到常駐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拾級而上
2023年10月18日,神舟十六號乘組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從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進駐中國空間站以來,中國航天員已經連續不間斷太空飛行500天。
此刻,距離地球約4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中國空間站平穩運行,神舟十六號乘組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忙碌着。不久後,他們即將迎來到“天宮”換班的新戰友——神舟十七號乘組。隨着中國空間站全面轉入應用和發展階段,一批批航天員有序進駐空間站,中國航天員連續太空飛行的時間將繼續一天天累積。
如今,中國航天員已經常駐太空家園,開啟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征途。回望飛天路,逐夢新征程。乘神舟,上九天,攬明月。航天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曾出現在偉人毛澤東的詩詞中——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1965年夏天,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寫下這闋《水調歌頭》。此時,中國航天只是一紙藍圖。飛上九天,似乎只是詩詞中一個浪漫的夢想。
也是這一年夏天,長城外一個依山傍海的小鎮,一個名叫楊利偉的男孩呱呱墜地。誰也沒有想到,又一個38年過去後,2003年10月,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返回祖國懷抱。那是中華兒女第一次切身感到“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並不遙遠。
10年後的2013年,習主席為即將出征的神舟十號航天員壯行時説,你們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承載着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
時間,如星河流轉。如今,飛天已經不是夢想。20年間,在一發又一發長征火箭的穩穩托舉下,“神舟”往返天地,“天宮”遨游宇宙,“天舟”橫渡星河,“天和”“問天”“夢天”相繼揚帆太空,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開始運行,為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提供在軌支持,也為將來中國人奔向月球、探索深空鋪平道路。
從“可上九天”到“敢上九天”,從1天到500天,從進入太空到進駐太空,這是一段中國載人航天的偉大奮鬥史,也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偉大遠征。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拾級而上,登上一個又一個&階,最終積量變為質變,實現巨大飛躍。
從來沒有一項工程,像載人航天這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凝聚着全國人民的智慧。如今,中國空間站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太空家園”和精神坐標,更成為中國航天員夢想的宿營地。
從仰望星空到常駐太空,中國航天員見證和親歷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從2003年到2023年,這20年裏,中國航天事業經歷了飛速的發展和變化,在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空探測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告訴記者。
從1天到10年
中國載人航天開啟加速度
東風航天城問天閣圓夢園廣場上航天員巨幅海報。圖片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東風航天城,問天閣,圓夢園廣場,一張巨幅海報格外醒目——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從這裡出發,踏上首次飛天圓夢的征程,第一次在浩瀚太空留下屬於中國人的足跡,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一位國際同行評價:“中國已成為第三個獨自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這表明它的太空技術已經非常可靠。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功將開啟國際太空合作的新時代。”正如他所言,中國人的太空生活從此開始了。
從“神五”到“神十六”,已經有18名航天員從問天閣出發,踏上飛天之路。如今,這張印着每名出征太空航天員頭像的海報,每半年就要更新一次。這幅特殊的海報,見證了中國第一批航天員的首飛,見證了第二批航天員接過接力棒,也見證了第三批航天員閃亮登場。
從“神五”的1人1天,到“神九”的3人13天;從“神十一”的2人33天中期駐留,到“神十三”的3人183天長期駐留;從“神十四”開始,中國航天員告別了飛行乘組輪換的空置期,開啟了無間斷長期有人駐留新階段;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員連續飛行時間已經超過1年零4個月;未來,中國空間站將持續運行10年以上,通過航天員的維修、維護、延壽,還要在軌運行更長時間……
飛行時間,對於中國載人航天而言,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坐標,也是衡量中國飛天步伐的“標尺”。從1天到10年,這組不斷上升的數字,將一名名航天員的飛天軌跡連綴起來,見證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步步跨越。
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檢修維護航天器等都需要航天員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7日,“神七”乘組航天員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邁出了中國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2021年7月4日,“神十二”乘組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完成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出艙任務。2次出艙活動之間,時隔13年。
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後,“神十二”乘組、“神十三”乘組先後各執行了2次出艙任務。“神十四”乘組更加忙碌,一共完成3次出艙任務,空間站快速“長大”。值得一提的是,“神十四”乘組第一次出艙與第二次出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間隔最短紀錄——時隔僅16天。
15年間,13次出艙活動,從間隔13年到間隔16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説:從小心翼翼地邁出太空行走第一步,到越來越從容地完成多次出艙任務,每一次邁入無垠太空,都是中國航天員加速奔跑、接續前行的見證。
隨着中國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逐步走向常態化,出艙時間越來越長,出艙人數更多,出艙任務也更重。“神十五”乘組親歷和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建成的歷史性時刻,任務期間共計實施4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2023年7月20日,“神十六”乘組圓滿完成中國航天員第13次太空出艙任務,朱楊柱成為我國首位太空漫步的航天飛行工程師。
金秋十月,東風航天城,發射場指揮大廳內,工作人員緊鑼密鼓地為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做著準備。讓我們期待着,又一次激動人心的發射倒計時讀秒,奏響中國航天接力傳承的華彩樂章,見證中國載人航天的加速度,更見證中華民族在新長征路上邁向全面復興的加速度。
從“返回艙座椅”到“太空實驗室”
中國人的“太空家園”不斷升級
2023年10月24日,“神十六”乘組指令長景海鵬在中國空間站,迎來第二個“太空生日”。
航天員景海鵬是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從2008年至2023年,他先後執行了“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六”共4次飛天任務。
四巡太空,景海鵬是唯一一位在太空過了兩次生日的中國航天員。期間,他親歷並見證了中國人的“天宮”不斷擴容升級的“三級跳”——
“神七”的返回艙和軌道艙算是太空中的“兩居室”;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的“神九”、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的“神十一”升級為“套房”,達到“小康水平”,他在天宮二號裏度過了自己第一個太空生日;執行“神十六”任務進駐“天宮”中國空間站,工作居住環境更安全舒適、便捷智能。
20年間,中國航天員太空出差的環境顯著提升——
2003年楊利偉首次飛天時,“神五”返回艙只有幾立方米,他坐在座椅上繞地球飛行了14圈;到了“神九”任務,天宮一號的有效活動空間達到15立方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現在,中國空間站建成,總空間達到110多立方米,僅核心艙的工作生活空間就有大約50立方米,區分為工作區、睡眠區、衞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及鍛煉區。
“硬體”不斷升級的同時,“軟體”水平也不斷突破。景海鵬曾説:“第一次上太空叫實現夢想;第二次叫超越夢想;第三次叫昇華夢想;第四次叫創新夢想。”
第一次飛天執行“神七”任務時,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人默契配合完成了我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第二次飛天執行“神九”任務時,景海鵬、劉旺、劉洋完成了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首次入駐天宮一號。
景海鵬第三次飛天執行“神十一”任務時,他和陳冬兩人常常壓縮休息和吃飯時間,緊鑼密鼓完成實(試)驗任務。地面科研人員多次提醒乘組按時休息,他們卻説:“上一次太空不容易,我們不是上來睡覺的,試驗任務再多,我們也要把它完成好。”
景海鵬執行的第四次飛天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更加忙碌,越來越多的科學載荷進入國家太空實驗室,等待“博士乘組”維護和照料。“神十六”任務期間,他帶領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和載荷專家桂海潮,開展了包括微重力物理、生命生態等領域多項科學實(試)驗,並圓滿完成了出艙任務。3位航天員充分運用自身的飛行體會、感受和經驗,增強乘組的相容性、互補性,最大程度提高在軌工作效率。9月21日,他們還在“天宮課堂”為廣大青少年進行了太空科普授課。
景海鵬的一次次“夢想升級”,伴隨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空間技術水平、航天器性能、航天員素質與能力方面取得的顯著進步。這背後,是工程各系統成千上萬條指令有條不紊地推進,是載人航天科技工作者緊鑼密鼓地創新突破,是一批批航天員叩問蒼穹的接力出征,更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
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托舉中國載人航天的強勁動力
作為系統最複雜、科技最密集、創新最活躍的科技工程之一,載人航天工程涵蓋了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等眾多科學領域,涉及系統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航天動力、通信、遙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工程技術,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科技成果“集大成者”。
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有7大系統。到空間站階段時,工程已增加至14大系統、上百個分系統,參與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正如錢學森所説:“航天是系統工程,要靠一大堆人。”
戚發軔院士今年90歲,在航天隊伍已經奮戰了66年。曾經親手在發射任務書上簽字確認並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送上太空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雖然聽力大不如前,但有個聲音始終在他記憶中,無比清晰。那是20年前楊利偉下飛船後説的一句話:“中國的飛船真棒!”
戚發軔深情地説:“雖然我獲得過無數獎項,但是目送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和返回,是我獲得的最高褒獎!”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的首任總設計師時,他已經59歲,距離退休只有1年,可他還是毅然領受了任務。他名字中“發軔”二字的意思,是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業的開始。戚老常説:“既然我是一輛車,就得拼命往前奔。”
“神十二”發射任務時,白髮蒼蒼的戚發軔來到東風航天城,現場觀看飛船發射。他的眼眶一度濕潤,面對記者,他卻退到一邊,把接受採訪的機會留給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年輕的總設計師容易,還笑着説:“看見她,就容易了!”
然而,世上沒有容易的事,何況是載人航天這樣“天大的事”!
托舉“天宮”的運載火箭,以長征為名並非巧合。起步較晚,受到種種制約,中國航天事業的初創分外艱難。於是,中國航天人把長征這個標誌性文化圖騰,寫在火箭上,寫在太空中——中國的航天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一代代航天人,就此踏上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太空新長征。
2003年10月15日,托舉楊利偉飛上太空的便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當年,為了解決火箭上升段的低頻振動問題,航天人整整花了5年時間。
火箭系統龐大而複雜,運用的技術小眾而高端。他們像一個個手工匠人,窮盡所有時間和氣力,打磨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前任總設計師張智告訴記者,在不斷攻關和持續改進下,作為航天員“專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安全性評估值已經從0.997提升到0.99996,如今航天員乘坐載人火箭,更加舒適可靠、安全精準。
如果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一艘飛船的話,托舉中國航天“夢之隊”的無數推進器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一代代航天人,無疑是最強勁的動力。
空間為宇,時間為宙。一代代航天前輩們用漸染霜華的鬢髮和始終不改的初心,詮釋着時間的流轉;新時代的航天人用科技創新之力在太空營造新家園,詮釋着空間的廣袤。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王凌碩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