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0/ 20 15:09:23
來源:解放軍報

衝鋒槍的進化之路

字體:

德國MP5衝鋒槍。

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美國M3衝鋒槍。

    提起衝鋒槍,不少軍迷會聯想到波波沙衝鋒槍、MP5衝鋒槍、烏茲衝鋒槍等世界名槍,它的問世彌補了一戰期間近距離作戰火力不足的問題,改變了步兵戰術,一度成為戰場上制勝利器。

    自衝鋒槍誕生以來,各國從未停止過對它的研發改進,因其射速快、火力猛、輕巧便於攜帶,逐漸成為現代步兵最重要的單兵武器之一,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廣泛應用,還在之後的反恐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走過百年進化之路,衝鋒槍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體現出了什麼樣的設計理念?本期,讓我們一探究竟。

    改變傳統設計,戰場攻防較量催生單兵利器

    衝鋒槍通常是指雙手持握、發射手槍子彈的單兵連發槍械,曾被稱作“手提機關槍”。它介於手槍和機槍之間,射速快、火力猛,適用於近戰或衝鋒,因而得名衝鋒槍。

    衝鋒槍的出現,與戰場需求及科技進步密切相關。一戰時期的主流作戰樣式是塹壕戰,各國軍隊普遍列裝了射程遠、火力大的機槍,可以對集群衝鋒的步兵造成傷亡。一戰索姆河戰役,展現出塹壕戰的殘酷性——英軍一天內有6萬人倒在機槍槍口下,這不僅是一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也打破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單日傷亡紀錄。

    殘酷的塹壕戰讓交戰雙方意識到:軍隊迫切需要一種既能像機槍一樣進行快速連發射擊、高密集火力覆蓋,又像步槍一樣可輕便攜帶的輕武器。在戰爭的推動下,衝鋒槍應運而生。德國槍械師雨果·施邁瑟研製出MP18衝鋒槍,它採用自由式反衝為基礎組合側向開膛裝彈和拋殼的設計,構建了以追求高射速為核心的設計理念。

    最早將衝鋒槍用於實戰的也是德國。自MP18誕生後,德軍一改過去火炮打擊後步兵集群衝鋒的戰術,而是採用突擊隊滲透戰術,悄悄匍匐到對方陣地前,利用衝鋒槍的火力優勢發動突襲。可以説,衝鋒槍改變了步兵的戰術,既減少了己方人員傷亡,又提高了對敵突擊效率。

    20世紀40年代是衝鋒槍發展的鼎盛時期。MP38衝鋒槍、蘇聯波波沙衝鋒槍和英國司登衝鋒槍等,都是當時的名槍,累計生産達1000萬支以上。

    然而好景不長,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的發展令衝鋒槍漸漸“失寵”。二戰後,自動步槍與衝鋒槍的功能越來越相似,特別是兼具衝鋒槍和自動步槍優點的突擊步槍出現後,衝鋒槍的戰術地位逐步下降,發展陷入停滯。

    轉機來自一場教科書式的營救行動——1980年,6名恐怖分子襲擊了伊朗駐英國大使館,英國特別空勤團以1名隊員輕傷的代價,成功解救大使館被劫持人質。此次行動,英國特別空勤團突擊隊員使用的MP5衝鋒槍一戰成名。憑藉其槍身短小、便攜易用、射速快、威力大等特點,衝鋒槍成為各國競相研發的近戰突擊武器。這時候,捷克VZ61、比利時P-90、意大利M4等一系列衝鋒槍相繼問世。

    回溯二戰前後衝鋒槍發展史,可以發現衝鋒槍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二戰前,衝鋒槍突出特點是性價比高,生産遵循戰時模式,能夠實現快速量産,但精度都不高。二戰後,為滿足特種部隊和警察部隊的需要,衝鋒槍開始向着高精度和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從輕武器發展勢頭看,除了微型衝鋒槍、輕型衝鋒槍、微聲衝鋒槍仍有生命力外,普通衝鋒槍逐漸被小口徑突擊步槍取代已是大勢所趨。

    戰場是武器發展的“磨刀石”,也是武器質量的“檢驗場”

    二戰中,衝鋒槍風靡全球,幾乎所有交戰國的軍隊都為步兵裝備了衝鋒槍。奇怪的是,日軍步兵卻始終沒有裝備任何一種型號衝鋒槍。注重單兵射擊訓練和步槍精準射擊的日軍認為,步槍要好於命中率低的衝鋒槍。直到在太平洋戰場上,成千上萬的日軍倒在美軍衝鋒槍的密集彈雨中,日軍才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但為時已晚。

    二戰前,戰術思想守舊的參戰國認為,衝鋒槍製造工藝複雜、戰場作用發揮有限。但是二戰時期的地面戰呈現出與一戰截然不同的特徵:步兵分隊開始與火炮、坦克一同投入戰鬥,較遠距離目標可以通過火力支援解決,輕武器則應用於近戰;戰場上雙方機動能力增強,遭遇戰的幾率增加。這些特徵要求步兵分隊必須提升近戰火力強度,其手段之一就是裝備更多連發武器。

    當時,自動步槍技術並不成熟,比較可靠的方案是將採用自由槍機原理、可隨時開膛射擊、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繼續發展下去。步兵分隊裝備衝鋒槍,可以與栓動步槍形成遠近互補。

    隨後,各國採用衝壓、點焊、鉚接等工藝製造出波波沙、MP38、司登等新式衝鋒槍。雖然衝鋒槍好用管用,但其性價比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只有大幅減少生産成本和工時,才是衝鋒槍量産並列裝軍隊的先決條件。以蘇聯為例,PPD衝鋒槍因大量使用銑削零件,成本高達900盧布,而改良後的波波沙衝鋒槍的成本約為142盧布;工時方面,單支PPD衝鋒槍生産需13.7個工時,而波波沙衝鋒槍壓縮到7.3個工時。顯而易見的高性價比,讓波波沙衝鋒槍成為蘇軍的標配。

    二戰結束後,隨着突擊步槍問世,傳統衝鋒槍失去用武之地,漸漸從各國陸軍中退役。不過,個人防衛武器概念的提出,給各武器廠商打開了新思路,改良後的衝鋒槍憑着短小輕便、火力兇猛的優勢,成為近戰利器,並誕生出德國MP7、意大利M12S等衝鋒槍。

    隨着現代單兵裝備走向多樣化和專業化,“一桿步槍打天下”的時代一去不返,在近距離交戰中,改良後的新型衝鋒槍要比短突擊步槍更加實用,其射速高、操控性好,適合軍人單手持槍執行特殊任務。新型衝鋒槍一般都採用短槍管、無槍托和模塊化設計,這些設計的好處是槍身更短、攜帶時更加方便和隱蔽,能在城市環境等狹小空間快速靈活地改變槍口指向,也可以根據需要加裝各種戰術附件,進一步提高其作戰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國家對衝鋒槍的定義也不同。突擊步槍因適合單兵衝鋒時使用,我國習慣上稱之為衝鋒槍。例如,我軍曾大量列裝部隊的56式衝鋒槍,其實是屬於突擊步槍。

    要使某些事情變得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但要使它變得簡單卻非常複雜

    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説過這樣一句話:“要使某些事情變得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但要使它變得簡單卻非常複雜。”斯帕金的成功正是將之前複雜的衝鋒槍變得簡單起來,他設計的波波沙衝鋒槍創新簡化了槍械結構、零部件和加工工藝,並從中可以看到德國、芬蘭衝鋒槍的身影。

    作為二戰中大規模使用的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配備的槍械構件可用“極簡”二字形容,在量産階段發揮出巨大優勢。看似簡單工藝結構的背後,暗藏着設計師的聰明才智。

    1939年,蘇芬戰爭爆發,芬蘭軍隊使用索米M1931衝鋒槍,充分發揮近戰火力優勢,讓蘇聯損失慘重。對此,斯大林要求加快新式衝鋒槍的研製工作——打造性能接近索米M1931衝鋒槍,又便於量産。

    斯帕金受領研發任務。僅1年時間,波波沙衝鋒槍誕生並裝備蘇軍。如果説索米M1931衝鋒槍憑藉的是芬蘭人精益求精的製造工藝,那麼波波沙衝鋒槍只有兩個字——簡單。簡單的設計理念,使得波波沙衝鋒槍只有87個零件。這些零件均採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製成,大幅縮短了槍械生産周期。

    波波沙衝鋒槍裝備蘇軍後,受到官兵的青睞。他們評價説:“在惡劣環境中,波波沙衝鋒槍極其耐用。”

    二戰時,蘇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是波波沙衝鋒槍。但還有一種波波斯衝鋒槍,比波波沙衝鋒槍設計得更為簡單。當時,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蘇聯守軍急需一種可立即使用的衝鋒槍。一名蘇聯槍械設計師臨危受命,僅利用在列寧格勒裏所能找到的材料,在波波沙衝鋒槍基礎上設計出了波波斯衝鋒槍。

    簡單歸簡單,波波斯衝鋒槍更具創新性。如果説波波沙衝鋒槍還存留不少過去衝鋒槍的設計缺陷,那麼波波斯衝鋒槍代表着一種徹底顛覆的設計。它不僅衝壓化程度比波波沙衝鋒槍高,還一物多用,許多零件都承擔幾個功能,設計集成化更高——僅用一塊特殊形狀的鐵片和一根銷釘,就讓波波斯衝鋒槍的槍管節套與機匣實現前後、左右、上下、旋轉多個方向固定,還沒有用到任何切削加工件,足見設計師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強大的想象力。

    槍械性能提升靠的是設計師的創新智慧。隨着科技進步,設計師仍在不斷開掘着新的衝鋒槍研製思路:德國MP7衝鋒槍憑藉小口徑、高初速的優點,做到了破甲於轉瞬之間;俄羅斯PPK-20衝鋒槍的槍身雖短,卻對其他附件“兼容並蓄”——槍口裝有快速拆裝接口,方便安裝消音器,護木上有皮卡汀尼導軌,兩側有短導軌,可以用來固定瞄準鏡等裝具;APC9K衝鋒槍在機匣尾部安裝了液壓緩衝器,進一步減小槍機後坐力,使該槍的最高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上千發。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斯帕金的那句話,就不難理解其深刻內涵:一款槍外觀上的“簡單”,以及性能上的先進性,恰恰源於設計師的高超設計。槍械設計的最優解不是最複雜的,發現最優解卻往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閃耀着設計師智慧的光芒。(石峰 謝潤昌 賈浩藍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