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墜機事故影響,多國空軍停飛F-35戰機,美國洛馬公司宣布暫停新機驗收和交付——
F-35為何墜機事故頻發
F-35戰機。 資料照片
前段時間,美國沃斯堡海軍航空站聯合儲備基地,一架F-35B戰機在垂直降落時失控墜毀。這次墜機事故將F-35戰機的生産商洛馬公司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美國空軍下令,暫時停飛所有F-35戰機,並在後續一段時間內限制了其飛行包線。
這不是F-35戰機第一次發生事故。去年1月,美國一架F-35C戰機在與航母甲板撞擊後墜海;9個月後,一架F-35A戰機又墜毀在跑道上。一年多的時間裏,美軍F-35戰機的3種型號都發生了重大墜機事故。
有數據顯示,近5年F-35墜機事故頻頻發生,僅美軍就發生了至少8起,戰機停飛已屢見不鮮。受此次F-35B墜機事故影響,洛馬公司也宣布暫停新機驗收和交付。
問題頻出,F-35任務能力率年年不達標
作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五代機之一,F-35戰機不但是美軍重要的空中力量,更是美國當下軍火出口的“熱賣品”。截至2022年底,洛馬公司已向用戶交付了800多架F-35戰機。
然而,受制於多種問題與缺陷,F-35戰機生産線一直存在各種返工、生産節點延期等現象,直接導致了戰機交付延誤、戰備狀態下降等問題。根據美國國防部公布資料,F-35戰機存在800多項設計缺陷。其中,發動機、彈射座椅和機身材料等方面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戰機維修保養高效與否,直接關係到空軍戰鬥力建設。2020年,美軍F-35戰機機隊平均完成任務能力率僅為39%,遠低於預期目標。近年來,F-35戰機平均完成任務能力率很少達標,嚴重影響了美國空軍戰備狀態。
誰來為F-35戰機低任務能力率埋單?
洛馬公司與美軍相互推諉。洛馬公司解釋,F-35戰機狀況百齣並不是質量問題,而是後期維修保養不當導致。換句話説,是美軍不夠愛惜戰機。美軍則&&,洛馬公司交付的F-35戰機存在安全隱患,在一次例行檢修過程中,美軍地勤人員發現部分F-35戰機彈射座椅的爆炸藥筒是空的,一旦戰機出現故障,飛行員將無法彈射逃生。
此外,洛馬公司對F-35戰機零部件的供應和返修也不夠及時。2018年,美國白宮發布一則報告,全球F-35戰機只有一半可以順利起飛,其餘戰機大多停飛等待零部件。
目前,F-35戰機備件不足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發動機問題又成為洛馬公司的“頭疼事”——發動機故障和供應短缺經常導致F-35戰機維修進度滯後。2021年,52架F-35戰機因發動機故障被迫停飛。航空發動機是戰機的“心臟”,是最為核心的部件。由於洛馬公司發動機儲備數量不足,F-35戰機停飛數量一度超出美軍預期。
對此,洛馬公司也直倒苦水:F-35作為一款多國投資開發的戰機,零部件來自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國。過去3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F-35戰機零部件的國內外供應商生産乏力,供應緩慢。此外,F-35戰機需要經常改裝升級,以往儲備的零部件可能無法正常使用,美國海軍曾發生44%的庫存零部件與升級後F-35戰機不匹配的尷尬事。
面對F-35戰機新增的採購訂單和維修任務,洛馬公司&&無能為力。由於改裝升級成本大漲,美軍公布的F-35戰機機隊Block4升級計劃也被推遲到2029年。可以看出,在供應線斷鏈和F-35戰機改裝升級的雙重壓力下,F-35戰機機隊低任務能力率的窘境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坐地起價,美國趁火打劫增加“霸王條款”
儘管美軍尚未公布F-35B墜機事故結果,以色列空軍卻在第一時間停飛了10余架F-35A戰機,防止發生類似重大事故。去年7月,以色列空軍曾停飛過F-35A戰機,原因是部分彈射座椅無法正常工作,而這些彈射座椅與美軍此次墜毀的F-35B戰機上的型號相同。
該型號彈射座椅,由英國馬丁·貝克公司研發生産。實際上,出於降低成本考慮,F-35戰機由多國聯合研製,每個國家分別供應戰機一部分零部件:在F-35戰機全球供應鏈中,意大利負責生産鈦合金機身框架,英國羅羅公司負責製造機腹的升力風扇……雖然這種合作模式發揮了各國航空産業優勢,降低了F-35戰機研製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但也缺乏統一的生産標準,對戰機零部件把控不嚴,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儘管美國提供了技術和資金支持,卻也壓榨着其他合作夥伴。在洛馬公司與美軍簽訂的F-35戰機採購合同中,F-35單機售價僅為8000萬美元。但向其他國家空軍出售戰機時,洛馬公司坐地起價:即便是“團購”,F-35單機價格也達到1億美元。此外,美國在出售F-35戰機時還增加了“霸王條款”,要求這些國家放棄購買俄制裝備。
在幫助本國軍工企業獲得大額軍售訂單的同時,美國政府還涉嫌以數據分享為幌子竊取他國重要軍事機密。很多F-35戰機的國際用戶在完成採購後發現,F-35戰機的電子設備有一項特殊功能——將使用者數據自動回傳美國。對此,美國&&,此舉是為提升和改進戰機性能提供的必要數據支持。但一些國家並不買賬,認為F-35戰機預留“後門”將嚴重威脅國家安全。
從時間維度看,美國始終控制着歐洲航空工業發展。2022年7月,美國一家公司以31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百年老店“超級電子”;僅13天后,美國又一家公司豪擲72億美元將英國美捷特公司收入囊中……這些年,美國收購了很多國外知名企業。有關人士分析認為,這一做法勢必造成相關國家核心技術流失,長此以往,這些國家的國防工業將喪失自主權。
F-35遇冷,多國抱團取暖尋求防務自主
F-35戰機存在的諸多技術問題和設計缺陷,長期受到全球用戶詬病。然而,當今世界上能夠自主研製五代機的國家很少,哪怕明知道要面臨美國的惡意壓榨,一些國家也不得不以高價去購買F-35戰機。
實際上,在五代機的總費用中,採購價格只佔其中一小部分。日常維修保養、部件設備消耗、相關設施運轉費用……這些加起來遠超過戰機採購價格。據統計,一架F-35戰機的全壽命期成本高達6億多美元。其中,運營和維護費用佔到總成本的70%。高昂的維修保養開支常常讓一些國家軍隊飽受困擾。英國原計劃購買138架F-35戰機,但考慮到經濟問題,將採購數量削減一半;挪威曾以2億美元單價購買了52架F-35戰機,收到第一批交付戰機後,挪威高層&&,犯了一個“史詩級”錯誤,一度想要取消還未交付的戰機。
此外,受世界各地不同氣候環境因素影響,F-35戰機常常“水土不服”——出現涂層頻頻脫落、電池低溫損壞等問題,洛馬公司&&正不斷改進相關問題。不過,再多的承諾,也無法抵消事故頻發帶來的“心理陰影”,致使印度等有意採購F-35戰機的國家權衡利弊,選擇繼續觀望。
一直以來,美國所謂的“技術支持”往往口是心非,更多考慮的是自身利益,維護其在世界軍貿市場的霸主地位。21世紀初,日本原計劃自主研製F-3戰機,但迫於美國壓力,選擇擱淺F-3戰機項目,向美國採購F-35戰機。無獨有偶。以色列“獅”式戰機試飛成功後,美國擔心該戰機一旦量産,將會影響F-16戰機外銷,當即停止向以色列提供任何資金和技術援助,最終以色列不得不宣布項目“夭折”。
“不掌握核心技術,必然會受制於人。”明白這一道理後,越來越多國家抱團取暖,合作研發下一代戰機,擺脫美國的商業敲詐,努力實現防務自主。2018年,法德兩國另起爐灶,宣布共同開發六代機,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去年年底,日本決定:不與美國合作開發新戰機,轉而選擇與英國聯手研製六代機。
向全世界出口F-35戰機,洛馬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面對戰機暴露出的大量技術問題和設計缺陷,洛馬公司處置效率卻十分低下。長此以往,停飛事件不僅是丟了面子,還可能影響F-35戰機的未來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