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帶刀侍衛”駛向何方
從外媒披露的消息看,近年來,不少國家加快了水面作戰力量建設,其中護衛艦的研製與列裝,成為他們推進的重點。
僅以去年各國海軍在這方面的發展為例,與新型護衛艦相關的研製與列裝稱得上是“動作頻頻”:美國星座級護衛艦開工建造;俄羅斯AK Bars造船公司宣布,將推出新一代版本的11661型護衛艦;英國皇家海軍26型護衛艦首艦格拉斯哥號下水;法國海軍防禦和干預護衛艦首艦羅納爾克海軍上將號下水;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最上級護衛艦三號艦能代號服役、六號艦阿賀野號下水……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各國海軍為何還如此青睞護衛艦?其突出特點是什麼?今後會朝哪個方向發展?請看今日解讀。
俄羅斯11661型護衛艦。
“花錢少、辦事多”,長期以來備受各國海軍青睞
在世界各國海軍裝備序列中,長期以來,護衛艦一直扮演着“帶刀侍衛”的角色。
相對而言,這些“帶刀侍衛”總體上花費不大,但能勝任平時和戰時多種海上任務,是典型的“多面手”,如護漁護航、偵察監視、反艦、防空、反潛、巡邏等。
“花錢少、辦事多”,這一特點使它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各國海軍的青睞。
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家根據自身需求,紛紛對護衛艦的一些能力進行強化,使其在某些方面的長處更長,無論是單艦出動還是配屬編隊,均能發揮更大的作戰效能。
提及護衛艦,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同為海軍主要作戰裝備,各國的驅逐艦也在迅速發展,兩者區別是什麼?
回溯二戰前後海軍艦艇發展史,我們約略可以找到答案。
二戰前的各國海軍艦艇,各艦種各司其職,驅逐艦與護衛艦之間的界限涇渭分明。二戰後,隨着導彈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艦載設備的通用性、兼容性大幅提升,這使得當時研製的一些新型水面艦艇開始朝着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各艦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産生了交叉重疊,進而導致人們産生“護衛艦和驅逐艦功能越來越相似”的錯覺。
從當前來看,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造價與性能方面,驅逐艦更注重“大”“多”“全”,即噸位大、載彈多、功能全,是海戰的中流砥柱。因此,驅逐艦通常造價較高,能在一些海戰中獨當一面。護衛艦突出的則是“性價比”,即根據本國戰略需要,在經濟適用的原則下,推出一些噸位、火力有所精簡的艦船,既滿足日常戰備需求,又能在戰時融入編隊,在一定領域發揮“戰力補充器”的作用。
德國F125型護衛艦。
用其所長,大、中、小型發展齊頭並進
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經濟性與多功能是護衛艦發展的立足之本。由此帶來的適用性,則使它成為海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放眼全球,各國海軍護衛艦的發展正呈現出越造越大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隨着作戰需求的牽引,護衛艦需要搭載更多的艦載設備才能勝任本職,如直升機、導彈和電子設備等,而科技的發展與工藝水平的提升,更在提高效能和降低成本兩個方面為之助力。由此,導致了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幾乎所有艦艇噸位的相對增加。
二戰時期,一艘英國花級護衛艦的標準排水量為900噸左右。如今,一些小型護衛艦的噸位也在2000噸左右。挪威的南森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5000余噸,荷蘭的七省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為6000余噸,德國的F125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約7000噸,甚至超過了不少驅逐艦。
但這種護衛艦越造越大的趨勢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舍小取大”,具體到一個國家,其研製、列裝的護衛艦仍然有大有小。原因很顯然——“大有大的長處,小有小的優點”。
大型護衛艦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噸以上,如英國的26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近7000噸。該艦在建造之初被定義為“全球戰鬥艦”項目,凸顯了英國皇家海軍“全球抵達”的戰略目標。該艦較大的噸位既能滿足長期遠航的物資儲備需求,又能裝載反潛、反艦和中近程防空裝備。這使它既可融入航母編隊,也能獨立應對低烈度威脅。
中型護衛艦的排水量常在3000噸至6000噸之間。這一級別的護衛艦能遂行多樣化海上任務,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因而受到不少國家重視。如日本的最上級護衛艦,標準排水量3900噸,計劃建造22艘,用於承擔日本週邊近海防務任務。
不少中型護衛艦具有鮮明的“用其所長”特點。例如,挪威南森級護衛艦以反潛見長;英國31型護衛艦和意大利新一代多用途護衛艦採用模塊化設計,屬於多功能護衛艦;俄羅斯22350型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護衛艦集防空、反艦和對陸攻擊功能於一體,被一些媒體稱作“全能艦”。
小型護衛艦的排水量常在500噸至3000噸之間。他們雖然“體格”小,但功能設計更加“集火”,在一些方面的功能不容小覷。俄海軍為一些小型護衛艦配備了垂直髮射系統,可發射多型導彈,擁有對陸縱深目標打擊的能力。比如11661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1500余噸,卻能夠攜帶24枚巡航導彈,可攻擊最遠600千米處的目標。
挪威南森級護衛艦。
科技賦能,裏裏外外不斷發生新變化
進入21世紀以來,軍用艦船建造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動護衛艦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武器操作系統和作戰指揮&&逐步融為一體,雷達精度、可靠性以及電子對抗能力大幅提升,諸多方面的進步使護衛艦裏裏外外發生了不少新變化。
首先,一體化桅桿設計成為新潮流。新一代護衛艦大多采用一體化艦身設計,將雷達、光電、通信、電子戰等系統整合在封閉式桅桿系統中,簡化上層建築、節約艦體空間,並有效提升其隱身性能。與一體化桅桿共同“走俏”的還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它能使新型護衛艦具備更加強大的搜索能力和對多目標的跟蹤能力。據悉,法國防禦和干預護衛艦裝備的“海火500”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500千米,能同時跟蹤數百個水面和空中目標。
其次,戰鬥管理系統日趨扁平化。隨着網絡信息體系成為支撐戰爭實踐的主要手段,面對信息龐雜、複雜多變的未來海戰場,運用先進的作戰指揮體系有效整合己方力量,充分發揮出體系優勢,已成為必然選項。實現指揮系統扁平化、直觀化,同樣體現在各國研製的護衛艦上。英國的26型護衛艦所採用的戰鬥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艦艇指揮系統、火控系統的互聯互通。法國防禦和干預護衛艦上的作戰指揮中心,引入了增強現實技術(AR),能夠將雷達、光電和聲吶探測到的各類目標,有效整合到一套大型圓形環繞式顯示設備上,從而實現全景覆蓋式作戰指揮。
再次,探索“有人+無人”作戰模式逐漸成為護衛艦發展的新實踐。無論是在平時還是戰時,海軍無人裝備都可發揮出有人裝備無法代替的一些作用。配備無人裝備的護衛艦,不僅能夠減少艦員編制,緩解一些國家存在的兵員不足等問題,還能實現作戰能力的延伸,大幅拓展護衛艦對空中、海面和水下空間的感知與控制能力。今後,隨着無人裝備在態勢感知、電子壓制、進攻作戰等方面探索的深入,護衛艦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26型格拉斯哥號護衛艦。
法國羅納爾克海軍上將號防禦和干預護衛艦。
水漲船高, “帶刀侍衛”刀鋒更加銳利
科技的托舉作用同樣體現在護衛艦搭載的武器裝備上。在這方面,護衛艦的相關變化堪稱“全面”。
艦炮系統火力更加強勁。艦炮,是裝備在艦船上用於射擊水面、空中和岸上目標的火炮,具有發射率高、抗干擾能力強、射擊準備時間短、作戰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二戰以來,戰機和導彈迅速發展,大口徑艦炮的作用有所降低,但中小口徑艦炮憑藉反應快速、發射率高的特點,“地位”不降反升,常與導彈配合,遂行對空防禦、對水面艦艇作戰、攔截掠海導彈和對岸火力支援等多種任務。較有代表性的艦炮是美國星座級護衛艦計劃使用的MK-110型艦炮和北約各國艦艇大量使用的“密集陣”系統。後者是一種能夠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有威脅目標的近防系統,能有效打擊其他防空系統漏攔的反艦導彈。隨着科技發展,護衛艦艦炮在自動化水平、射擊精度、目標毀傷效果方面進步明顯。未來,不排除電磁炮、激光武器等新概念武器上艦的可能。
垂發系統走向通用兼容。早期的護衛艦噸位小,能搭載的導彈數量較少,持續作戰能力不強。但隨着噸位提升,以及垂直髮射技術和多彈共架技術的成熟,如今的護衛艦多樣化作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當前,垂發系統已成為不少護衛艦的標配。該系統可有效提升反應速度,消除發射盲區,提高作戰整體效能。如英國26型護衛艦使用的美制MK41垂直髮射系統,可兼容“標準”艦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等多種導彈。法國防禦和干預護衛艦使用的“席爾瓦”垂直髮射系統,可兼容“紫菀”-15/30兩種艦空導彈,在增強“自保”能力同時,進一步發揮其在編隊防空、對海打擊行動中的作用。
反潛系統重點得到發展。作為反潛作戰的主力,各國海軍大都很重視現代化反潛護衛艦的研發和升級。不少國家的護衛艦除裝備了艦艏聲吶外,還裝備着低頻主動拖曳陣列聲吶,有的探測距離達上百千米。此外,反潛直升機已成為一些現代護衛艦的標配,利用空中優勢,它能大幅提升反潛探測距離和精度。在攻潛方面,憑藉所裝備的多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及多管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裝置等,護衛艦能夠有效對敵方潛艇實施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