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劇場在星空下:一個西部文化工作者把山區故事推向世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7 18:00:35
來源:新華網

她的劇場在星空下:一個西部文化工作者把山區故事推向世界

字體:

  新華社成都11月17日電 題:她的劇場在星空下:一個西部文化工作者把山區故事推向世界

  新華社記者尹恒、盧宥伊、趙一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附近的“北斗村”,墻內是整齊的發射塔架,墻外幾米處,彝族村民正在剝包谷、喂豬。火箭升空時,震動山谷的巨響並未引起多少側耳——人們照樣忙着自家的活計。

  在戲劇人李亭看來,這種現代科技與山地生活同框的景象,就是涼山最鮮明的“底色”,也是她後來在星空下搭起大涼山戲劇節的最初靈感:反差,本身就是創作的最好土壤。

  立冬這天,大涼山戲劇節來到第七年。執行總監李亭的一天從早上七點半開始,直到午夜仍在排練廳、展覽場、會議室與劇場之間穿梭。來自8個國家的15部邀請劇目、近百部入選作品在四川涼山上演,舞&從城市劇場延伸到村落、湖畔和山谷。

  “你能在同一個戲劇節裏看到最先鋒的,也能看到最原生態的。”李亭説,大涼山已經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文化橋梁,戲劇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索瑪花的故事正被更多人聽見。

  11月7日,演員在大涼山戲劇節的啟幕儀式“立冬·吉拉布拖”上表演摩梭甲搓舞。新華社發

  李亭與涼山的緣分始於童年。6歲時,她隨父母從成都遷居西昌,一住就是二十年。寫作業的書桌對面,是邛海的波光和漫天星斗;上山下鄉隨團演出,彝族同胞的熱情與歌聲,是她最早的“觀眾”。

  在她記憶裏,涼山有一種“手攤涼粉”:一整塊涼粉托在掌心,各種佐料堆在上面,狼狽卻滿足。多年以後,她笑着回憶,母親當年嚴厲制止這種“街邊吃法”,卻也正是這些生活味道,和夜空裏的星光,一起被寫進了她的劇本。

  “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傳統文化保留得多,又與現代生活緊密交織。”李亭説。這裡因海拔差異呈現出不同的村寨氣質,也因通訊普及讓年輕一代對外部世界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對她來説,真正獨特的不是某個舞&,而是從邛海到村落串聯起來的整體空間:湖畔是城市的現代感,山裏是彝族村寨的原生態,兩者之間的張力,孕育了大涼山戲劇節後來形成的“山、湖、城”三個單元。

  從創作到策劃節展,涼山始終是她的故事源頭。近年來,她多次深入腹地采風,挖掘“彝海結盟”的紅色記憶,書寫脫貧攻堅中的普通人,創作出《彝紅》《聽見索瑪》等作品,通過歌劇記錄涼山兒女的忠誠、勇敢與生活細節,打造這片地區新的“文化名片”。

  在她看來,脫貧之後,大山裏最需要的,不只是物質改善,還有精神世界的更新。“戲劇最大的優勢,是能包容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讓人産生情感共鳴。我小時候看到的星星,後來都寫進了我的劇本裏。”

  11月7日,李亭在大涼山戲劇節上。新華社發

  2018年,李亭與美國團隊合作了中美雙語音樂劇。涼山文旅部門注意到後,便找她商量,可否把更多戲劇團隊請到涼山來,讓好作品走進大山,也讓涼山故事“走出去”。

  這個想法迅速收穫了一批同行的響應。濮存昕、王曉鷹、黃定山、任冬生、李伯男、趙淼等與她一起組成戲劇節藝委會,又陸續有二十多位中外藝術家加入發起人隊伍。自2019年以來,大涼山戲劇節已迎來來自38個國家、20多種戲劇形態的400部作品,累計演出1375場。

  發起人濮存昕認為,戲劇節連續吸引全球藝術家,是因為他們在涼山感受“跨越文化的真實”,“大家在這裡很快因為戲劇走到一起。山和湖把那些隔閡自然化解了”。

  為讓“山谷裏的戲劇節”更具國際視野,李亭和團隊一路“取經”,從阿維尼翁到愛丁堡,在十余個國家學習各地戲劇節的運營經驗,再與涼山的自然地貌和民族文化結合,設計出城市劇場、湖畔、山谷、村落等多元空間,讓戲劇在真實場景中上演。

  無聲的達體舞、黑白的“朵洛荷”……去年,由新西蘭/薩摩亞藝術家雷米·波尼法索與涼山演員共同創作的《星回》首演,演員全部來自涼山。隨後,這部以彝族傳統記憶為根的劇目,亮相突尼斯迦太基國際戲劇節和荷蘭藝術節,並作為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唯一特邀劇目登&,計劃於2026年開啟新一輪國際巡演。

  “很多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年輕演員,通過這樣的舞&,與世界有了更直接的對話。”李亭説。

  在選劇標準上,她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戲劇必須是“今天的語言”,“要吸引今天的年輕人”。

  對國內青年劇團,她更看重的是“是否真誠在做作品”,而不是在“做個活兒”。在她看來,大涼山戲劇節既是地方文化走出去的&&,也是為年輕創作者走向更大舞&搭起的第一塊“&口木板”。

  11月7日,大涼山戲劇節的中外發起人和演員在谷劇場合影。新華社發

  國際劇團的反饋也印證了這一點。許多來自歐洲的導演與製作人演出後主動提出,希望與涼山建立長期合作。在他們看來,涼山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劇場的現場氛圍:年輕團隊的真誠投入、開放空間裏的創作能量,以及不同文化在同一片山谷中自然發生的對話。這些新鮮的生命力讓他們願意留下來繼續共創。

  七年來,戲劇節逐漸成為涼山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涼山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康説:“涼山把自己的文化呈現給世界,世界的藝術也走到了普通村民身邊。”

  邛海邊的星光再次落在谷劇場的草坡上。李亭仍在忙碌,把來自山地的故事、來自年輕人的能量、來自多元文化的碰撞縫合在同一個舞&語言裏。

  她相信,只要牢牢站在這片土地上,又不斷向世界伸出手,涼山的故事就會像山間的索瑪花一樣,一路開向更遠的地方。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