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17日電(記者李傲秋)初冬時節的泰山,片片赭紅的花楸果點綴在常綠的松柏之間,隨風飄落的黃葉與古建築相映成趣。
“大黃,過來。”山東泰安泰山林場櫻桃園管理區的護林員毛佩呼喚着他的護林犬夥伴,二者在泰山共同值守,防範火災。“我們護林員現在有111人,3班倒,可以在乾淨暖和的瞭望哨休息,比以前好多嘍。”
新中國成立前,泰山植被曾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一度不足2%,遠遠望去,有“赤無毛”之感。

泰山曾經“赤無毛”的景象。新華社發
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代泰山林場人響應號召,進荒山、沐風雨、攀絕壁,開始了一場綠化“大會戰”。櫻桃園管理區負責人張士鵬指了指一處“石頭堆”,説:“那個是全用石頭壘起來的‘石屋子’,當年林場人就住在這種地方和草窩子裏,植樹造林。”
短短15年時間,第一代泰山林場人就通過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將林場面積從之前的3000畝擴增到18萬畝。

泰山如今“青未了”的景象。新華社發
“在那之後,綠化工作並未停止。”泰山林場桃花源管理區負責人亓立國指向樹下壘起的石堆説,“這個叫‘魚鱗穴’,大小不等,壘起這個才能讓樹木在泰山薄瘠的土層上扎根生長。”
“當年泰山南天門處的飛龍岩是陡峭裸露的山岩,幾乎沒有樹木。”泰山林場南天門管理區負責人黃國強拿着當年的老照片向記者介紹,“我們在冬天綁着繩子下去,採用深挖、客土、毛石圍堰等技術,從山腳下挑水上山澆樹,才能把1米多高的松樹給種活。”
如今,飛龍岩上已經綠意蓊鬱,1600畝懸崖峭壁實現植被恢復,栽種鄉土樹種15萬株,重現“長松入雲漢”的生態景觀。

泰山飛龍岩上現在長滿了植被。新華社記者 李傲秋 攝
隨着生態保護和治理理念不斷完善,泰山林場人立足森林可持續經營,統籌推進古樹名木養護、有害生物防控、多樣性保護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1.8萬株古樹名木是泰山生態保護成果的重要“見證者”。據悉,其中300年以上的1821株,“秦松”“漢柏”“唐槐”“宋銀杏”等23株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泰山花楸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 李傲秋 攝
泰山花楸是泰山特有物種,目前全球僅有1株野生植株,且其種子自然發芽率僅萬分之三,十分瀕危。
“通過野外採集種子,攻克了種子胚乳發育不全和幼苗成活極低的難題。”在泰山花楸育苗基地,泰山林場彩石溪管理區負責人耿濤説,500余株泰山花楸幼苗長勢穩健,再過1年到2年即可開展野外試種。
據了解,泰山林場目前已人工繁育泰山花楸、泰山柳等特有植物2000余株,有效保障了泰山特有種質資源的繁衍。1627種植物、376種鳥類在泰山共同繁衍生息。
泰山旅游服務中心副主任宋磊介紹,依託“智慧泰山”&&,其團隊創新應用熱成像、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成50處高點監控的“天眼護山”火情監測預警系統,可實現泰山重點林區火情第一時間自動探測、自動報警、自動定位,監測覆蓋率達85%。
“時至今日,泰山森林覆蓋率達94.8%,植被覆蓋率達95.6%,再現了杜甫筆下‘齊魯青未了’的壯觀景色。”泰山景區黨工委書記孫磊説,“泰山景區將以‘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為目標,持續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讓‘美麗泰山’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