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小巷總理們”的廣場舞經
新華社記者
在中國的許多社區,廣場舞不僅是茶余飯後的健身消遣,更成為社區管理的創新載體。被稱為“小巷總理”的黃鳳珍、曾擔任信訪局局長的賀珍珠,她們作為基層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帶頭人,通過組織廣場舞有序發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凝聚了社區人心,更為百姓營造出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在瀋陽市鐵西區,提起“黃大媽”,幾乎無人不曉。
今年89歲的黃鳳珍,曾是興華街道九委社區黨委書記,自1990年起帶領居民跳起了廣場舞(當時叫“健身舞”)。這一跳,就是35年。廣場舞從最初的休閒活動,漸漸變成凝聚人心的情感紐帶,黃鳳珍也被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
“剛開始就是吃完飯散步,後來三五成群伸伸胳膊腿。”黃大媽回憶道。從靠着大樹活動,到找大空場、用大喇叭,從十幾人的小隊伍到三百多人的藝術團,她見證了廣場舞的發展變遷。
廣場舞不僅帶來了歡聲笑語,更帶來了生活的盼頭。20世紀90年代,為了給下崗職工帶來幫助,“黃大媽”創辦家政信息等就業服務點,解決大家的再就業問題;晚上,她號召大家跳廣場舞,幫大家重拾生活節奏。退休後,閒不住的她成立“黃大媽藝術團”,繼續用舞蹈凝聚居民。“廣場舞不止是鍛煉身體,還成為連接社區居民的紐帶。”黃鳳珍説。
這樣的故事不止發生在瀋陽。在南京,年過七旬的賀珍珠與廣場舞結緣十年。江蘇省廣場健身舞運動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賀珍珠作為首任會長,力推廣場舞“健身、健心、健腦、健美”的多元價值。
大連理工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鈺的研究表明,廣場舞不僅會間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焦慮水平,這種集體性組織形式,更能為老年人提供寶貴的社交機會,對心理健康産生積極促進作用。
“跳舞帶來的好處太多了!”黃鳳珍指着隊伍中的回福榮説。這位胃癌術後患者曾經瘦得脫相,如今能唱能跳,“飯量都上來了”。在她的團隊裏,不少患有慢性病或經歷重病的成員,通過集體活動病情穩定甚至好轉。
賀珍珠説:“我們發現跳廣場舞不僅是健身健美問題,孤獨空巢的心理問題、迷戀牌桌的家庭問題等等,都能通過廣場舞解決,身心健康了,家庭幸福了,社會也就和諧了。”
然而,在基層組織有序管理前,廣場舞曾有過噪音擾民等問題,群眾投訴率高,活動難開展。
對此,曾擔任南京市信訪局局長的賀珍珠,帶領協會同事們,深入調研,制定工作思路,把廣場舞規範管理與社會綜合治理結合起來,制定了22項廣場舞管理辦法和制度,制定了“自律公約”。2016年的七八月中旬,他們請贊助公司製作了6萬把印有“自律公約”的宣傳扇,送到全省各市的街道社區;幾年來,他們印刷併發放了30多萬本印有“自律公約”等規定的宣傳冊。其中的順口溜,比如“早七開場晚九收,如遇高考中考時,暫定活動休一週……噪音控制硬指標,六十分貝不能超……選擇場地要適宜,學校住宅要遠離,不佔道來不堵路,相互理解是第一。”已成為當地廣場舞人的共識。
在賀珍珠看來,一個個廣場舞帶頭人,就是散佈在全省各地的一個個火種。“我們協會是不收會費的,會員也是治理管理,協會開展文明倡議、組織交流展演、創編推廣新舞蹈,充分調動帶頭人的積極性,通過他們讓分散在全省各處的廣場舞愛好者們捏成一個拳頭。”
在瀋陽多福社區,廣場舞也成為了社區工作的抓手。“百家舞”已成為社區品牌活動,社區不僅提供場地和音響,還引入“醫體結合”新模式,邀請醫生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推薦合適的舞蹈強度。社區黨委書記樊月説:“隊伍組織起來,人心就聚攏了,政策宣傳、鄰里互助都好開展。”
早早到社區打掃衞生、組織各類鄰里活動、排查社區安全隱患、為有困難的居民義賣籌款……在江蘇鎮江,郝雲帶領的江東廣場舞健身隊不僅是一群廣場舞愛好者,這支30多人的隊伍參與各類志願服務,成為周邊居民都認得的“紅馬甲”。
賀珍珠説,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這些由廣場舞凝聚起來的力量,在調解糾紛、促進和諧方面往往能事半功倍。
從25歲就開始在九委社區工作的“黃大媽”,見證了瀋陽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遷,也深有同感。她常説,“別看我歲數大了,可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特別有緊迫感。我把我全部的愛和人生都傾注在這裡,哪怕是退休後的這些年,我依然離不開這個社區和這裡的人們。”
這種現象在中國隨處可見,湖南常德津市涔澹農場,單位工會積極支持廣場舞等多項體育運動,提供場地、音響、電力等設備支持,讓廣場舞成為了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廣西更是將廣場舞和民族特色結合起來,並推廣到青年人群中去……
這股由“小巷總理們”帶領的廣場舞力量,正從社區走向更廣闊的舞&,用熱情與堅持跳出了一套精彩的“廣場舞經”——這不僅關乎健康與快樂,更是基層主動作為、服務群眾,共同營造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