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樣本”-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7 07:59:42
來源:人民日報

解碼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樣本”

字體:

  文化“活”起來,旅游“火”起來,消費“熱”起來——

  解碼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樣本”(活力中國調研行)

  夜幕降臨,錦江兩岸光影交織。“開船啦!”在船夫悠長的吆喝聲中,一艘古色古香的烏篷船從四川成都東門碼頭緩緩駛出,精彩紛呈的燈光秀在兩岸徐徐展開。

  成都“夜游錦江”項目是四川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深挖歷史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場景業態,“蜀裏安逸”消費品牌加快構建,文旅消費潛力不斷釋放。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場共接待游客4734.1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總額384.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32%、6.53%。

  亮眼成績單的背後,四川文旅市場正發生哪些新的變化?文化與旅游的“雙向奔赴”又是如何演繹的?在巴山蜀水間,記者探尋當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的三重密碼。

  如何以文化吸引流量?密碼在活化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消費新場景。

  來四川怎能不去三星堆!《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電影中的“結界獸”形象原型就取自三星堆出土文物,這也引發了三星堆打卡熱潮。打開“考古盲盒”,體驗親手“挖”出文物手辦;黃金面具、青銅大立人等“走出”展櫃,變成精美可愛的挂件和玩偶……三星堆博物館的文創商店裏,數千款文創産品讓游客目不暇接。

  “作為引客‘入蜀’的超級文化IP,三星堆文化與層出不窮的創意結合,持續點燃游客的購買熱情。”三星堆管委會産業發展部部長何清介紹,目前三星堆在售文創産品超過2700種,産品品類年更新率超30%,文創年銷售額破2億元、IP授權破千萬元。文創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將影響力轉化為消費力的重要橋梁。

  在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峨眉山景區內,峨眉派女子功夫團上新“峨眉山上有個峨眉派”武術體驗項目。身着傳統武術服的功夫團成員動作矯健,剛柔並濟,一招一式盡顯峨眉武術“五花八葉”的深厚底蘊。游客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精彩瞬間。現場教學、劇情互動等沉浸式體驗項目,也讓游客玩得不亦樂乎。

  在樂山市蘇稽古鎮,天南海北的食客紛至沓來,就想嘗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蹺腳牛肉;南充市六合絲博園內,游客在織綢車間體驗絲綢扎染非遺藝術……一碗非遺美食帶火了一座城,一座園區訴説着千年絲綢文化——隨着消費升級和觀念轉變,游客更注重與目的地文化的深度互動。

  消費場景在哪,游客就在哪。四川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出文旅創新場景、人氣場景和品質場景,推動旅游産品從“打卡式”向“沉浸式”轉型,形成對游客的強大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億人次,游客總花費9125.05億元。

  如何把“流量”變“留量”?密碼在豐富多元業態,培育消費新增長點。

  當《眾人划槳開大船》的旋律響起,“絲廠年代舞會”在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丙靈社區的絲廠舊址拉開帷幕。復古霓虹燈下,不同年齡段的游客紛紛起舞,現場洋溢着歡聲笑語。

  通過將“三線建設”記憶與當代青年社交需求深度融合,老絲廠變身“微醺能量站”,工業遺址成為“火出圈”的文旅消費場景。

  在四川各地,文旅還實現與農業、科教等的深度融合。在南充市鳳儀灣中法農業科技園,來自南充高坪區江陵小學的學生正在老師帶領下,了解番茄的生長過程;遂寧市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內,游客可乘坐熱氣球,在低空觀賞田園風光;內江市威遠縣石板河旅游區,依託長約7公里的U形河床,在暑期吸引學生納涼的同時,開展地質研學游活動。

  此外,四川&&跟着賽事、演出、美食、影視游四川等方案,推動文旅與商業、體育、娛樂等深度融合。以賽事為例,從大運會到世運會,從“村BA”到“川超”,依託賽事,全省各地聯動“票根經濟”,有效激活了覆蓋“吃住行游娛購”的二次消費。成都世運會期間,四川接待外地游客410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2萬人次。

  依託豐富的文旅資源和産業基礎,四川推動“文旅+”從簡單相加到深度融合,在“百業”中延長文旅産業鏈,探索出文旅發展的新路徑。

  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密碼在科技賦能,拓展智慧文旅新體驗。

  腰間係着黑色支架,腿上綁着機械裝置,動動手指,設備“激活”。“穿上後,爬山跟在平地一樣,很輕鬆!”在峨眉山接引殿至金頂的石階上,游客王鵬裝上外骨骼登山助力機器人後,爬山輕鬆多了。

  “這是最新的‘登山神器’,我們配置了30&,能為游客節省30%的體力。”一旁,峨眉山景區工作人員梁志豪介紹,投用一個多月以來,付費體驗的游客達上千人次。從讓人不費力的“登山神器”,到能説會道的“AI暢游寶”,再到破解高山運輸難題的無人機,近年來,峨眉山市以科技賦能促進文旅服務提升。

  科技還重塑了旅游體驗。走進位於資陽市的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側身蹺腳的紫竹觀音像映入眼簾,不少游客正在拍照。這尊造像的真身距離安岳縣城50公里,眼前的是通過3D打印技術製作的複製品。

  “10萬餘尊造像分散在全縣46個鄉鎮(街道)的約500處遺址中,我們利用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數字展示中心,將造像的千年風華轉化為可交互的一站式沉浸式體驗。”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負責人李忠良説。

  在三星堆博物館負一層的體驗區,戴上VR眼鏡後,“數字講解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宏林一下子出現在游客身邊,帶領大家“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大棚,游客直呼身臨其境;在宜賓市李莊古鎮,當地通過數字技術動態還原了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令觀者動容。

  數字展示、沉浸體驗、智能導覽……科技賦能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讓“靜態觀賞”變成“動態交互”,以技術力量重新定義“詩和遠方”,驅動文旅提質升級。(記者鄧曉霞、任筱霞、游儀,楊柳、李凱旋參與采寫)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