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鹽鹼地變身棉花“豐收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8 20:40:48
來源:新華網

戈壁鹽鹼地變身棉花“豐收田”

字體:

  新華社蘭州10月18日電(記者任延昕、何問、張睿)十月,甘肅省敦煌市的棉花進入了采收季。大型機械開進棉田,采收雪白的棉花。

  在肅州鎮姚家溝村,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賀生兵與同事趕在采收前,對這裡的鹽鹼地綜合治理示範棉田進行測産。他們拿着卷尺,測量棉花的株距、株高等關鍵數據,並以此估算今年棉花的收成。

  10月15日,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在棉田中測産。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這塊地今年的籽棉畝産有望突破400公斤,好於預期。”賀生兵説。幾年前,這片土地鹽鹼化嚴重,農作物難以生長,村民們收成微薄。

  鹽鹼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因土壤中含有過多的鹽分或鹼性物質,導致土壤滲透性和通氣性差,易造成農作物低産,甚至絕收。

  敦煌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土壤鹽鹼化問題突出。數據顯示,全市37.72萬畝耕地中,鹽鹼地佔比達94.6%,且以中度、重度鹽鹼地為主。

  賀生兵説,敦煌的農民,祖祖輩輩都在與鹽鹼地進行鬥爭。最近幾年,經過更為科學綜合的治理後,敦煌的鹽鹼地終於長出了“新盼頭”。

  10月15日,在敦煌市肅州鎮,一台大型採棉機在棉田裏作業。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昔日的“發愁地”如何變成如今的“豐收田”?

  “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治理方案也就不同。”賀生兵道出了鹽鹼地治理的核心:這是一場與水土的持久博弈,需要“組合拳”久久為功。

  為了找到最適宜本地的治理方案,農技專家們先對敦煌的鹽鹼地進行全面“體檢”,並根據土壤鹽鹼化程度“因地制宜”選種:在重度、中度鹽鹼地種棉花、向日葵等耐鹽作物,輕度鹽鹼地種玉米、小麥等。

  與此同時,建設高標準農田、修建排鹼渠、實施水肥一體化管理、使用微生物菌劑與土壤改良劑……敦煌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三大措施,大力推進鹽鹼地改良。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也把實驗室搬到田間,結合技術創新與本地條件,在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守護生態。

  綜合治理下,敦煌大部分鹽鹼地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平均含量上升、含鹽量下降。治理後的耕地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産。以棉花為例,出苗率從不足70%提升至近90%,單株棉桃數量與直徑也明顯增加,棉花産量提高10%至20%。

  10月15日,在敦煌市肅州鎮一處棉田,裝載機將打包好的棉花裝車(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從三年前畝産不足300公斤,到如今突破400公斤,這地又能養活人了!”望著這片自己從小生長的土地,敦煌市盛澤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生滿心欣慰。

  截至目前,張生共流轉了周邊鄉鎮1.2萬畝土地種植棉花。這幾天,他忙着棉花采收和轉運。採棉機將採摘下的棉花壓縮打包,這些棉包隨後會被運至加工廠。

  “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棉花種植和採摘全程機械化,幫我們降低了投入、增加了收益。”張生介紹道。

  今年,敦煌持續加大投入,推進鹽鹼化棉田改良項目和鹽鹼耕地綜合治理,並繼續開展耐鹽鹼作物及改良産品篩選試驗。這也給了張生信心,他計劃流轉更多土地,並在三年內打造出更高畝産的棉花産區。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