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0月18日電(記者於也童、劉藝淳)機器臂揮毫寫“福”字、咖啡機器人熟練“拉花”、機械手靈活與人猜拳……在此間舉行的2025瀋陽機器人大會現場,人工智能技術奔向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
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展&上,工作人員告訴智能機器人“書法家”需求後,它便構思筆畫,流暢寫出隸書“福”字。“這款智能機器人利用了大數據模型,接收指令後可自動思考並反饋,書寫各種字體的軟筆書法。”工程師周典介紹。
10月17日,在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展&,智能機器人用毛筆寫“福”字。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會議現場,多款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各展所長,演示具身智能在工業製造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論壇上,專家共商機器人技術前沿和産業趨勢,多位專家認為,具身智能的快速發展,正讓機器人越來越“像人”,越來越聰明。
10月17日,在廣東天機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展&,工作人員演示“全力控高精度人形臂Marvin”展品。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在依託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遼寧遼河實驗室展區,工作人員孫鵬博一邊操作人形機器人分揀零件,一邊向記者介紹這款産品的未來應用場景。他介紹,當用戶提問“如何裝配一輛汽車?”時,傳統人工智能會列出執行步驟,但具身智能機器人則可以在物理世界工作,具備自主思考、獨立決策、動手操作能力——“眼睛”能看到零件在哪,“手”能完成組裝動作,“大腦”能思考如何優化流程,最終自主完成整車裝配。
這個自主作業過程,依託於遼河實驗室研發的“工業具身智能控制系統”。“為確保具身智能機器人思考和決策的準確性,目前,系統仍處於調試訓練階段。上線應用後,將會給生産製造帶來巨大變化。”孫鵬博説。
10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展&,工作人員演示“倣生五指靈巧手”展品。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多家企業介紹,目前機器人在工業領域能夠完成分揀、巡檢等重復性任務,並有望在礦業、核電等高危環境中替代人工作業。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係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席教授席寧認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提升工業機器人在非標準化、非結構化場景中的適應能力,提高其靈活性、精細度,而完成這一目標,具身智能的潛力很大。
具身智能的發展,也推動着陪伴機器人進入家庭時代的加速到來,具身智能還在家庭安防、教育、娛樂等多個場景發揮作用,讓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