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記者手記:一場護航長護險落地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
作為失能人群的照護保障,長護險能否落在實處關係着每一個失能家庭。
日前,國家醫保局開展了一次與護理服務機構的面對面交流,解讀相關政策,23個省份的60多家護理服務機構代表共赴北京——推動失能人群保障從政策文件落地為現實福祉。
“母親在這裡得到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身心狀況都越來越好,解除了我們的後顧之憂,讓我們深感溫暖與感激!”80多歲的盧奶奶的女兒切實感受到了長護險的溫暖保障,為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鎮中心衞生院送來了一封感謝信。
負責盧奶奶日常照護工作的一線照護人員楊鴻,作為青城山鎮中心衞生院代表,前來北京參加政策解讀會。
“這次解讀非常及時,講得通俗又透徹。”楊鴻説,這也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未來的長護險工作指明了方向:除了專業的醫療機構護理,還要向居家護理領域拓展。
會前,國家醫保局面向一線護理服務機構徵集關於長護險落地的一些疑問與建議,收集上來的問題涉及國家長護險服務項目目錄如何落地、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有哪些准入條件、下一步長護險服務的質控工作有哪些考慮等。
針對一線護理服務機構代表的困惑,國家醫保局逐一歸集、細細解答。從政策核心框架的系統梳理,到具體落實細則的逐條拆解,兩個多小時的交流直面基層堵點,內容紮實、乾貨滿滿。
政策落地要聽基層心聲——記者在現場深切感受到這一公開姿態和真誠態度。
“從2016年開始試點,長護險的發展凝聚了各方智慧,期待大家繼續建言獻策。”面對現場的一線長護險工作人員,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有關負責人提出了一些期許:無論是新技術應用,還是新服務模式,只要能切實提升失能人員照護服務水平,相關的建議與意見都歡迎。
“以前政策是‘自上而下’,企業只能被動適應;現在是‘雙向奔赴’,我們的想法能真正被考慮、被吸納。”一位參加解讀會的康養連鎖機構代表的話,道出了政企互動的新變化。
隨着政策傳遞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交流,長護險這張保障網必將越織越密,為千萬失能家庭撐起一把堅實可靠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