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7日電(記者駱飛)當金秋的晚霞映照着黔北連綿的群山,地處貴州烏江流域的烏江寨被“描上”點點金光。晚霞漸褪,夜幕中的寨子,燈籠、夜景燈次第亮起,映着潺潺流水與吊腳樓飛檐。
國慶假期,沿着烏江寨蜿蜒的青石板路,循着熱鬧的人聲穿過縱橫的小巷,餐館、民宿、酒吧等鱗次櫛比,人頭攢動間,濃郁的假日煙火氣不斷升騰。
圖為10月5日拍攝的烏江寨一角。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入夜,無人機陣列在空中排開,中秋無人機煙花秀開啟。當“歡慶國慶”的字樣在空中顯現,風雨橋與吊腳樓裏的游客紛紛舉起手機拍攝。隨着音樂流轉,多彩焰火與無人機表演交織,在現代科技加持下,火樹銀花的盛景贏得陣陣讚嘆。
圖為10月5日拍攝的夜幕下的烏江寨。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煙花秀的余韻尚未消散,梯田廣場的夜空突然被金色火花劃破——“打鐵花”藝人將上千度鐵水擊向高空,萬點金星傾瀉而下,落入江面濺起細碎光點。與此同時,特技人員從水裏“躥出”,借高壓水柱躍入夜空,手中火棍不停抖動,水與火的交融奇觀,再度點燃游客熱情。
“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非遺表演,現場看打鐵花太震撼了,節日氛圍特別濃!”重慶游客李穆英難掩驚喜。有年輕人默數着打鐵花的節奏,以散開的星火為背景合影留念,定格下這份獨特的山間浪漫。
10月5日,游客放飛寫滿祝福的氣球。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近1小時的表演結束後,皓月當空。游客們放飛載滿祝福的氣球,河燈也在穿寨河流上緩緩漂蕩,偶有烏篷船駛過。
白天的烏江寨,非遺記憶在各處流轉。走進烏紙坊,工作人員正帶領游客體驗古法造紙:“構樹皮要先煮軟捶打,浸泡兩三個月製成紙漿,最後用竹簾撈出晾曬。”她邊演示邊講述仡佬族造紙技藝的傳承故事。
10月6日,不少學生在烏紙坊體驗古法造紙。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廣東中學生陳曉宇在指導下,將竹簾浸入紙漿池,撈出薄如蟬翼的紙胚,興奮地説:“原來紙是這麼做的,親手做特別有趣!”作坊還創新推出花草紙體驗,家長與孩子一起鋪上花草,製作獨一無二的工藝品。
不遠處的和平染坊裏,藍靛染布料隨風飄動,游客們圍坐一起,手中的白布正經歷民族非遺技藝的“蛻變”。
工作人員展示着成品介紹:“左邊是苗族蠟染,用蜂蠟畫圖案,染後煮蠟顯花紋;右邊是布依族扎染,靠折疊捆紮就能做出如烏江波浪般的紋路。”一名廣西游客體驗扎染後感慨道:“以前只知蠟染,今天分清了不同技法,學非遺不僅有趣,成品還很有個性。”
10月6日,游客在和平染坊體驗藍靛染布技藝。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花燈鋪裏,竹骨糊紙的傳統花燈透着暖意;竹器鋪中,藝人指尖翻飛,細竹絲變幻出多樣形態;儺面具店裏,各式面具栩栩如生……這些DIY項目讓非遺可參與、可帶走,也讓烏江寨成了假日親子游的熱門地。
國慶黃金周裏,游客享受歡樂的同時,也見證着烏江寨村民生活的變遷。這個曾地處偏遠的黔北小村,在不斷探尋鄉村旅游與非遺文化融合中實現“蛻變”。
這些年,當地依託烏江流域自然景觀與多民族非遺資源,保留古村落風貌,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將非遺化為體驗項目,田園風光變為旅游資源,讓古樸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火花。
如今的烏江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吃上“旅游飯”。自開門迎客以來,烏江寨以獨特的民俗煙火氣,正努力書寫着一個偏遠山村借文旅融合實現逆襲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