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4日電(記者周盛盛、李寧)國慶假期,陽光穿透高原的薄霧,地處青藏高原的西寧野生動物園內不時傳出清亮的鶴鳴,引得游客駐足觀賞。
眼前的黑頸鶴黑白相間,有的昂首挺立,有的單腿站立、將頭埋進翅膀,高冷的模樣宛如一個個優雅的雕塑。
飼養員李曉清提着裝滿泥鰍和玉米粒的食桶,輕步走向黑頸鶴飼養區。“千鶴,開飯啦!”話音剛落,一隻黑頸鶴便圍了過來,親昵地蹭了蹭她的手背,低頭啄食時,紅色的頭頂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它們不像其他鳥類那樣活潑,自帶高冷氣質,但也有着獨特的靈性。”李曉清説。
這是7月3日在西寧野生動物園拍攝的黑頸鶴。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前兩年,“千鶴”的媽媽因為受傷在野外落單,被人們發現並送往西寧野生動物園進行救助。2023年7月,“千鶴”在這裡降生時,工作人員專門為它開闢了15平方米的單獨鳥舍,配備恒溫裝置和監控設備。飼養員每天會根據它的生長情況調整食譜,從最初的碎肉糜到如今的葷素搭配營養餐,精心照料下,“千鶴”身體日益強壯。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棲息於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等地帶,是世界15種鶴類中唯一生活、繁殖在高原的鶴類。在西寧野生動物園,像 “千鶴” 這樣的黑頸鶴還有十余只。除了飼養,動物園還會對園內的黑頸鶴進行野外生存能力訓練,達到放歸條件後就會讓它們重回濕地。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來興從事黑頸鶴研究30餘年,足跡遍佈青海的重要濕地。“黑頸鶴是高原生態的‘晴雨表’,它們的數量變化直接反映生態環境質量。”李來興説。
7月3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飼養員李曉清在給黑頸鶴喂食。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通過衛星跟蹤技術,李來興和團隊致力於研究黑頸鶴遷徙和生存特性。他介紹,團隊研究顯示,黑頸鶴的繁殖地呈現片狀、越冬地呈現線狀,按照棲息地平均密度計算,青海境內的黑頸鶴數量在5000隻左右。
“每年春季,黑頸鶴從西藏日喀則、雲南昭通等地出發,一個月內就能抵達青海繁殖地;秋季返程時,帶着幼鳥的鶴群會放慢速度,沿途尋找‘補給驛站’,整個旅程要兩個月。”李來興&&,根據長期觀測和DNA採樣分析,黑頸鶴在遷徙時不是單純的直線遷徙,而是會根據種群的飛行速度以及沿途“補給驛站”的分佈情況,按照網狀路線進行遷徙。
2020年秋季,西寧野生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在救助落單的黑頸鶴。新華社發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曾經因過度放牧而退化的濕地,如今重現水草豐美的景象。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黑頸鶴從受威脅物種名錄中除名,其保護級別從“易危”調整為“近危”。這一變化的背後,是青海多年來對濕地生態的持續守護。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立各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9處,修復退化濕地200余萬畝,監測到的黑頸鶴分佈點位超過100個。
“近年來,隨着自然保護區內人類活動減少,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黑頸鶴的棲息環境日益改善,生存狀況也越來越好。”李來興説。
生態向好,鶴影翩躚。從人工繁育到科學放歸,從個體救助到生態修復,一幅人與黑頸鶴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