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潤齊魯——山東系統治理推進美麗河湖建設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2 21:53:13
來源:新華社

一河清水潤齊魯——山東系統治理推進美麗河湖建設觀察

字體:

  秋日的沂河碧波蕩漾,蘆葦搖曳間白鷺翩躚;肥城化工園區內的高品質再生水,默默涵養地下水源;潮白河畔,藝術小鎮描繪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近年來,山東以系統思維破解河湖治理難題,走出了一條“污染共治、資源共享、生態共富”的發展之路。

  讓河湖重現水清岸綠 

  “快嘗嘗我們的家鄉水,甘甜可口,游客來了都愛喝!”在位於沂河中游的龍灣水鄉鄉村振興示範區,游客常被當地的富鍶型礦泉水“圈粉”。沂源縣被認定為“中國礦泉水之鄉”之一,“一瓶家鄉水”成為彰顯當地良好水生態的名片。

  淄博市生態環境局沂源分局黨組成員劉傳國介紹,沂源是沂河的發源地,境內流域面積146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9.5%。20世紀90年代,沂源形成以造紙、製革、釀酒為主的産業結構,沂河各支流也遭遇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度淪為劣Ⅴ類水體。

  “當時,我們在河岸拿篙一搗,從水底咕嚕咕嚕泛沫,臭味就上來了。”中莊鎮村民老孟邊説邊皺眉。

  2006年起,當地下決心“控源頭”“治污水”,先後關停淘汰落後企業290余家、燃煤鍋爐140余&,整治“散亂污”企業1000多家,完成企業“退城進園”20余家,轉向“生態工業+綠色製造+産業集群”模式。同時,當地先後實施生態堰建設、漫水橋建設、河道綠化等系列工程,並推動“數字河湖”建設,實現遠距離、多方位、多視角的河湖立體化巡查。

  如今,沂河重現蓬勃生機。岸邊青山鬱鬱蔥蔥,水中各類魚蝦成群,還成了東方白鸛、白骨頂雞、黑水雞等近百種鳥類的棲息地。昔日的“臭水河”成了令村民驕傲的“最美家鄉河”。

  近年來,山東以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謀劃實施了一批重點流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十四五”期間累計實施231個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新建和修復人工濕地120余個,新增濕地面積約4.6萬畝,推動23個重要水體、233公里的河湖緩衝帶建設和修復,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水平進一步提升。

  如今的沂河風景優美如畫。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讓水資源高效利用

  在肥城康潤水務有限公司的節水主題展館,一組數據揭示着肥城缺水的現實:雖擁有汶河、康王河等7條主要河流,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271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9%。實現有限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成為河湖治理的關鍵課題。

  在再生水處理車間,記者看到,清潔再生水經過最後一道工序——反滲透加工後,通過管道有序輸送至用水單位。肥城康潤水務有限公司經理王培博從中舀起一杯,杯中水晶瑩剔透。

  “我們收集河流沿線3座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通過傳統工藝加雙模法製成高品質再生水,供給肥城化工園區、石橫電廠及周邊企業作為生産用水。”王培博説。截至目前,再生水廠累計處理污水處理廠尾水3700萬噸,日均減少地下水開採4萬多噸,水廠滿負荷後每年可節約2100萬立方米地下水,不僅減少污水排放量,還有效涵養區域地下水源。

  作為北方缺水大省,山東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通過技術創新、模式革新,構建起“節、引、蓄、用”一體化水資源調配體系,“污水—再生水—工業用水”的循環模式已在全省12個地市推廣,年再生水利用量突破10億立方米。

  讓綠色經濟活力涌動

  千米長的建築橫跨湖面,宛若一條透明飄帶,粼粼波光倒映在玻璃幕墻,步入其中可以體驗獨特的可可文化,這是水美術館;在湖畔長椅上靜坐,看白鷺飛過湖面,在斑駁的樹影下慢慢品嘗熱咖啡和窯烤麵包,這是村姑美食市集;循着光亮穿過狹窄幽暗的長廊,眼前突然開闊,舉目皆是油畫般的草原、清澈的湖泊、湛藍的天空,在這裡靜靜看一場日落,這是白鷺牧場……位於日照潮白河生態景觀帶的白鷺灣小鎮常被網民稱作“山東阿勒泰”。

  日照市生態環境局五蓮縣分局局長孫華介紹,潮白河發源於日照市五蓮縣戶部鄉,近3年斷面水質年均值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白鷺灣小鎮三面環山、一面抱水,位於潮白河生態景觀帶的“最美三公里彎道”。

  “我們整合這裡獨特的生態資源,將這裡打造成文化旅游、工業旅游和現代農業等多産業融合發展的藝術小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吸引游客。”日照白鷺灣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靜説,2024年,小鎮接待游客59.89萬人次,實現收入2636萬元。

  在日照白鷺灣小鎮,白鷺成群,怡然自得。(受訪者供圖)

  如今,濰坊峽山水庫發展生態漁業,年産有機魚2000余噸,帶動周邊1.2萬名群眾就業;沂河水灌溉生産的富鍶蘋果、大櫻桃年産值分別達30億元、13.9億元;泰安將天平湖美景與泰山文化融合,打造石敢當文化園和泰山秀城,音樂節、夜游、跨年晚會等活動放大綠水青山吸引力……在山東,河湖治理與産業發展逐漸融合,初步形成“優良水質—優美顏值—經濟價值”的轉化格局,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雙贏。(記者袁敏)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