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題:與俄羅斯的這道“墻”,歐洲打算怎麼建
新華社記者田棟棟 劉陽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0月1日&&,歐盟將繼續推進建設“無人機墻”以確保成員國安全。
專家和輿論認為,建造“無人機墻”是歐洲在美國對歐安全承諾日益減弱的背景下,加強自身防務建設、加快防務自主的一次努力。但受制於美歐之間和歐洲內部分歧,“無人機墻”説易行難,這恰恰也折射出歐洲追求防務自主的多重困境。
圖為5月23日拍攝的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大樓。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
“無人機墻”究竟要怎麼建?
馮德萊恩10月1日在歐盟領導人哥本哈根非正式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説,“無人機墻”是一種反無人機系統,旨在快速發現、攔截並在必要時擊落可疑無人機。她&&,在此次會議上,歐委會與歐盟各國已同意繼續推進“無人機墻”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歐盟將充分借鑒烏克蘭的經驗,並將與北約密切合作。
歐盟建立“無人機墻”的想法最早於2024年提出。波蘭今年9月9日遭大批無人機“入侵”後,這一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馮德萊恩9月10日在年度“盟情咨文”演講中提及“構建無人機墻”,稱這將是一支“由歐洲共同開發、共同部署和共同維持的、能夠實時響應的力量”。9月26日,歐盟負責防務的高級官員庫比柳斯、多國防長以及烏克蘭、北約代表召開視頻會議,同意在歐盟與俄烏之間邊界打造“無人機墻”。
2月5日,在波克羅夫斯克前線作戰的烏克蘭第25獨立空降旅士兵將安裝調試好的無人機搬運到發射裝置上。新華社發(彼得·德魯克攝)
按照歐盟方面説法,“無人機墻”將具備先進的偵察、追蹤和攔截功能,同時要配備地面防禦系統、海上安全力量以及基於太空的態勢感知能力,作為歐盟東翼監測機制的一部分,預估造價為數十億歐元。
庫比柳斯説,該項目優先事項包括加強探測能力,首要步驟是“盡快”部署探測系統。歐盟或將在一年內顯著提升無人機探測能力,但要建立一套覆蓋陸地和海洋、能夠全面跟蹤並摧毀目標的網絡,需要更長時間。
歐洲媒體報道,該項目可能成為冷戰結束後“歐洲最重要的集體防禦措施”,但也面臨諸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其一,項目由北約還是歐盟主導?其二,數十億歐元的投入由誰來出?其三,歐盟各國空域法規各不相同,如何協調?
如何推動歐洲防務自主合作?
專家和輿論認為,歐洲致力於打造“無人機墻”,是應對防禦體系短板以及減少對美依賴、加快防務自主的一次重要嘗試。
歐洲媒體解讀,波蘭等歐洲多國近期發生的無人機事件暴露出,在應對低成本、高機動性的無人機“入侵”時,歐盟和北約防空體系成本高且效率低,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尷尬境地。對無人機的應對能力不足或將推動歐洲從兩個層面加強防務安全合作。
一是在戰術與能力建設層面更加聚焦無人機防禦。歐洲將努力彌補在無人機探測、攔截與技術研發領域的短板,以提升東翼前沿地帶的實時響應與聯合防禦能力。
二是在防務産業層面加強定向投入與聯合開發。歐洲各國預計將加快防務産業務實轉型,把發展重心轉向對反無人機技術、低成本防禦系統等領域投入。
9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乘直升機返抵白宮。新華社記者胡友松攝
美國《新聞周刊》分析,在美國政府就俄烏問題立場反復並有意減少對歐安全承諾的背景下,“無人機墻”反映出歐洲防務戰略日益轉向自力更生的趨勢。
在波蘭宣稱遭無人機“入侵”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暗示這“可能是失誤”。專家認為,這實際上給事件的定性劃下邊界,引發歐洲對“美國信譽”的擔憂。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室執行副主任戴軼塵説,受到美方態度影響,北約對無人機事件的反應僅限於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進行集體磋商,並未觸發第五條即集體防禦條款。此舉與2022年波蘭邊境導彈事件的處理邏輯相似,即由美國主導“定性”,避免北約與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
歐洲防務自主面臨怎樣的困境?
專家認為,儘管無人機事件對推動歐洲加強安全合作、追求防務自主能起一定作用,但預計效果有限,原因是存在三重結構性困境。
一是對美“安全依賴”與“防務自主”存在內在矛盾。戴軼塵説,現在的歐洲“既不信任美國,又離不開美國”。特朗普政府要求北約其他成員國把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但這些預算很可能被用於採購美制裝備、強化美國軍工企業地位,反而擠壓歐洲本土防務工業的空間,形成惡性循環。另外,東翼“新歐洲”國家不滿“老歐洲”國家主導歐洲事務,在安全上更願意依靠美國而非歐洲,這也從內部制約了歐洲推進防務自主。
這是4月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北約總部一角。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
二是財政能力難以滿足防務自主需要。歐洲媒體測算,要實現真正的防務自主,歐洲各國需要將防務開支提升至GDP的5%至7%。但當前歐洲經濟正遭受高通脹、低增長、高赤字困擾,大幅增加防務開支不僅在經濟上困難重重,更可能出現因財政預算分歧加劇政治碎片化的局面,而這已在法國等多國引發政治危機。
三是短期刺激效應難改長期動力不足。無人機事件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刺激歐洲對軍工改革的討論,但如果經濟疲軟、能源成本高企等問題未見改善,防務合作最終將讓位於更緊迫的經濟與社會議題。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防務合作仍將在“戰術務實推進”與“戰略自主難産”之間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