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高齡、獨居老年人增多,辦好社區食堂已成為老年人的普遍需求。都市年輕人也樂於在社區就近用餐,安心便捷。一碗熱乎飯,承載着社區居民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
辦社區食堂要堅持公益屬性。如何在保障菜品質優、價格實惠的同時,實現“保本微利”,促進社區食堂可持續運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記者日前在河南、廣東、陜西走訪,探尋辦好社區食堂的新實踐新經驗。
河南許昌——
“一減一加”找到公益和市場的平衡點
中午11點,河南許昌“大家de食堂”熱鬧起來。82歲的趙丙離和老伴,選了個靠窗的卡座。一碗燴菜、一份米飯,老兩口吃得很滿意:“原價15元的套餐,憑身份證只要10元。俺倆吃足夠了。”
這家社區食堂佔地185平方米,去年9月,由當地供銷系統的一家企業投資65萬元建設。營業一年來,食堂日均接待食客達1200餘人次,成了不少社區老人的就餐地。
食堂負責人楊旭説:“原本計劃用6個月實現收支平衡,沒想到第二個月就實現了。”
在楊旭看來,社區食堂的成功是因為將目標客群定位於老年人群體,並根據老年人需求精心安排。截至2024年底,許昌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94.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1.7%,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超70萬人。
針對老人顧客,“大家de食堂”價格優惠:早晚套餐包含兩個包子、一個雞蛋和一碗粥,市場價12元,老年人7元;午餐提供含饅頭的燴菜、手捍麵等,市場價15元,老年人10元。如今,鹿鳴湖小區、星湖灣小區等10多個周邊小區的老年人,都成了店內常客。
“為啥來這兒?一是價格合理、實惠,二是吃着可口、放心。”在食堂就餐的趙志國老人放下筷子,掰着指頭講着理由。
趙大爺的“放心”,藏在食堂看不見的供應鏈和看得見的細節裏。依託許昌市供銷系統的資源優勢,米、面、油、肉、蛋、菜全從源頭直採,可追溯産地;後廚的玻璃擦得透亮,切菜、顛勺的動作在大廳裏一目了然;入口處的無障礙通道讓輪椅暢行無阻;取餐&80厘米的高度經過精心設計,坐輪椅的老人無須起身就能取餐;墻上的防滑扶手,經過多輪挑選……
社區食堂要辦得長久,光有愛心還不夠。楊旭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店面月租1.2萬元,12名員工每月工資5萬多元,食材費約7萬元,再加上近3萬元的水電、物業費,每個月固定支出至少16萬元。
如何在公益和市場間找到平衡點?辦法在於“一減一加”。場地沒選租金高的鬧市區,而是設在交通便利的新小區門前;廚師沒找大酒店的名廚,而是專門請了擅長做家常菜的老師傅——這減少的是成本。通過“以青補老”,飯菜口味兼顧全年齡段社區居民,吸引中青年群體消費,靠市場化運營自我造血——這增加的是客流。
來城市打工的青年白領王海,每週“打卡”社區食堂不下3次,“食堂推出很多本地特色菜肴,吃出了‘家的味道’。”
楊旭展示8月份的“流水”:每天早餐實現收入1500多元,午餐、晚餐是高峰期,各收入約3000元,一個月收入20萬元左右,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老年食堂一頭連着民生冷暖,一頭牽着政府擔當。許昌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鄭爍介紹,全市現運營103家老年食堂,因地制宜形成政企合作、社會餐飲經營、養老機構開辦、社區(村)聯辦等多种經營模式。
看著進進出出的食客,楊旭對未來信心滿滿:“政府有支持,自身多努力,社區食堂能一直飄着煙火氣。”就在不久前,第二家“大家de食堂”分店順利開業。
廣東廣州——
“四個一點”降低食堂運營成本
蒸魚腩、蒸肉餅、咕嚕肉、花肉炆苦瓜、鹹香雞腿……中午11點,在廣東廣州市越秀區農林街道農林鄰里之家社區飯堂,廚房裏爐火熊熊,爐灶上食材刺啦作響,老人們正有序排隊取餐。
社區老人區伯伯端着托盤,選擇了“一葷一半葷一素一湯”的套餐,對他來説這是標配,套餐標價15元,政府補貼3元,在刷卡的時候只需支付12元,這個價格、質量,他很滿意。
“每個社區老人前來就餐,我們社區飯堂會直接優惠3元,這3元不用我們自己出,是由政府補貼給我們。來這裡吃飯不用提前預約,周六、日正常營業,只要是飯點時間,都能吃上飯。”農林鄰里之家社區飯堂運營機構負責人陳曦介紹,目前農林鄰里之家社區飯堂由政府牽頭,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和運營,面向全年齡段人群開放,飯堂每天就餐人數在1000人左右,六成是老年人;結合老年人飲食習慣,增配了軟爛易消化、低油低鹽的菜式,確保符合老年人群的胃口。
從中午12點開始,社區飯堂排隊就餐的隊伍開始加長,許多年輕面孔出現在隊伍中。“社區飯堂明碼標價、食材放心,所以經常過來。”正在排隊的張女士説,她就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社區飯堂除了乾淨衞生,價格也有優勢。
陳曦介紹,社區飯堂擴大了普惠範圍,覆蓋周邊寫字樓裏的員工和外賣員、快遞員等。擴大就餐人群基數,既能充分發揮社區飯堂的供餐能力,也能增加營業額,兼顧經濟效益。
“農林街道轄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5萬餘人,街道按照‘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完整居住社區’等相關建設要求,成功盤活農林下路20號的閒置物業,建成了便民服務新陣地。”農林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張敬帥説。
“目前廣州市越秀區已建成長者飯堂和社區飯堂112間。”越秀區民政局社區服務中心林智茜説,越秀區堅持“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四個一點”辦法,動員餐飲服務企業積極參與老年人飯堂建設運營。陳曦介紹,“四個一點”降低了社區飯堂的運營成本,實現保本微利。
就餐完畢後,家住附近的張阿姨就在社區飯堂的陳列櫃挑選一些蔬菜和雞蛋,她很滿意社區飯堂還能提供優質農産品選購服務。
“為充分滿足越秀區居民對優質特色農産品的旺盛需求,我們嘗試依託鄰里之家社區飯堂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展銷區。”張敬帥介紹,一方面社區飯堂採取定向採購、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促進農貨出鄉進城入家庭;另一方面,在滿足社區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消費幫扶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區飯堂的收入。
與此同時,社區飯堂採取“堂食+配餐”的運營模式,與轄內近10家企業、集團單位達成供餐合作協議,同時也為農林街道其他老年人飯堂供餐,日均出餐量1000余份,飯堂有持續的利潤收入,從而形成了一個能“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
“農林街道依託鄰里之家社區飯堂,探索從樂、行、住、食、醫等多個方面為老年人創造美好生活體驗,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林智茜説。
陜西西安——
多元化運營提高經濟效益
“以前一個人做飯麻煩,現在到食堂刷個卡,很快就能吃上熱乎飯。飯菜有營養還實惠!”在陜西西安高新區尚錦社區智慧食堂裏,72歲的王奶奶和朋友們圍坐一桌,邊吃邊聊,餐盤裏的番茄炒蛋、青菜還冒着熱氣。這座西安首個實現“無感支付+機器人烹飪+健康管理”的老年助餐點,不僅解決了老人“吃飯難”問題,更在公益與運營間找到了平衡,成為社區民生服務的樣板。
尚錦社區智慧食堂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對老人需求的用心。後廚裏,兩台智能炒菜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工作,內置200多道標準化菜譜,能根據老人反饋調整軟爛度——土豆燉得更綿,青菜少油少鹽。取餐時,AI攝像頭2秒內識別菜品、自動疊加補貼:60歲以上享套餐優惠,80歲以上打八折。82歲的劉奶奶點的餐食,補貼完後實際只付8元,“結賬時系統幫我算好,很省心。”
對行動不便的老人,食堂還提供“暖心配送”服務。90歲的陳爺爺腿腳不便,社區網格員和簽約騎手組成的送餐隊,15分鐘內把熱飯送到家,連5元配送費都免了。“不只是飯菜好吃,還很優惠!”陳爺爺的語氣裏滿是欣慰。
尚錦社區智慧食堂運營方、陜西千碗鮮餐飲連鎖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梁亞茹介紹,食堂以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並面向全民開放:非老年人按市場價消費,佔比已超50%;同時承接團餐配送,訂單日均300余份,目前基本實現盈虧平衡。“用市場化收入反哺公益運營,才能讓老人吃得更長遠、更安心。”
兼顧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社區食堂運營過程中的必答題,陜西多地在多元運營上積極探索。在陜西楊凌,李&街道西苑社區永豐嘉苑社區食堂擴大服務範圍。最初,食堂只服務老人,後來將服務範圍拓展到“一老一小”和周圍上班的職工。在這裡,老人每月交200元便可享三餐,年輕人用餐價低於市場價,學生可辦優惠月卡。如今食堂日均客流200餘人次,月流水3.2萬元,還解決了18名員工的就業問題。“便利居民的同時,又能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一舉兩得。”西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蘭勤説。
運營模式上,楊凌採取“政府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社會幫一點”的思路:2024年,政府投資250萬元建設5個標準化食堂,統一店舖形象、食材原料和服務標準;食堂則通過副食品銷售增加收入,部分引入第三方承包運營,在公益性前提下保持微利。“我們不追求高利潤,只要能持續運轉,讓更多人受益就好。”李&街道永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雲蛟説。
社區食堂的一碗熱飯,串聯起“公益”與“運營”的兩端。正如尚錦社區一位老人所説:“吃飯不再只是吃飯,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開始。”而這份“有滋有味”,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而更加長久延續。(記者 張文豪 李 剛 張丹華 通訊員王利輝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