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24日電(記者黃筱、許舜達)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厘米10209個、大氣溫度23.9攝氏度、大氣濕度69.2%……伴隨着顯示屏上實時跳動的監測數據,游客們行走在細密秋雨的天目山間,大口深呼吸感受自然的饋贈。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辦,這是該大會首次落地亞洲,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參與範圍最廣的一屆盛會。而距離大會會場最近的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用翠色千峰訴説着中國生態文明的古老智慧。
雨中的天目山“大樹王國”。新華社記者 黃筱 攝
悄然興起的“抱樹療法”新潮流,治愈了許多回歸森林、和大樹緊緊相擁的城裏人。“天目山又被稱為‘大樹王國’,游客不僅可以擁抱一棵棵千年古樹尋求和自然能量的連接,還能邊走邊品青山如許、生機勃勃的生態之路。”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劉海峰介紹。
古代僧侶栽下第一株柳杉,立起第一塊禁碑開啟了守護青山的千年誓言,明確規定的“罰米三石”,彰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
穿越歷史的長河,今人也把“立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024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杭州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讓5600多棵古樹挺立依舊,“新大樹王”伸展着千年枝椏,繼續見證生態輪迴。
天目山保護區是全國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在1996年就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24年7月,天目山-清涼峰生物圈保護區以擴區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在天目山生物圈保護區的基礎上,將同屬天目山脈的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區域納入。
這裡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銀杏樹(其根係達12000年),被譽為世界銀杏的發源地;這裡有世界面積最大的古柳杉群落,胸徑1米以上的有400多棵,其中樹齡1000年以上的有580余棵;這裡還有世界上最高的金錢松,高達58米……
天目未來谷生態研學館內模擬展示天目山珍稀野生動物。新華社記者 黃筱 攝
天目山上不僅有諸多“植物界之最”,還是珍稀野生動物的樂園。清涼峰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華南梅花鹿的核心棲息地,隨着棲息地環境的持續改善,華南梅花鹿的活動日益頻繁,這片生機盎然的山林,也逐漸成為更多珍稀野生動物安家落戶的選擇。
目前,保護區內115&紅外相機和50&聲紋監測儀構建起全天候監測網絡,已捕捉到華南梅花鹿、黑麂、穿山甲等多種珍稀動物的身影。工作人員也會定期將這些影像整理並通過網絡&&分享,讓更多人去了解和愛護野生動物。
“我們保護的動物與整個人類命運緊密相聯,全社會都要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巡護員章叔岩説。
在天目山行走,時常會遇到標記有“教學樣地”的區域,每年夏天,來自不同高校、研究機構的老師學生會在此開展野外考察、教學實習,“無論是生物學、生態學、林學,還是地質學、地理學、中藥學,在天目山這個天然教室裏,大家都能收穫寶貴的經歷和發現,從而引領一代代學生踏上科研之路。”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趙明水説。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對於天目山下的百姓而言,不是“選擇題”而是“共生題”。位於天目山保護區南麓的月亮橋村,是天目山自然保護區門戶緩衝地帶。
天目山鎮月亮橋村由老車站改造的“月亮工坊”民宿。新華社記者 黃筱 攝
依託天目山的輻射帶動作用,2018年以來月亮橋村發展鄉村旅游産業,先後引進了露營基地、玫瑰花園、月亮灣漂流等旅游業態,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2024年,月亮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3萬元。
“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在這裡同頻共振,百姓也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紅利。”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月亮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衛榮介紹。
山川形勝,萬物有靈。在天目山這片土地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早已融入山巒的脈絡、溪流的律動與森林的呼吸,生生不息。